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如果想体验更多财务上的富足,我们就必须辨清和重塑自己关于金钱的限制性信念,比如“钱不是树上长出来的”,或者“金钱是万恶之源”等。但我认识的那些极其有钱的人们,通常并不过分关心自己的信念。事实上,最新大脑研究告诉我们,老在限制性信念上喋喋不休是种自败行为。因为当不断想着这些信念时,你实际上仍在强化相同的神经模式,从而使之变得更加牢固。
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你所谓的限制性信念。把专注力放在自己第一位和最重要的欲望之上。让人棘手的部分,是搞清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我发现从财务方面讲,对自己而言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追随忠于内心的道路,并在宏观视角上承认金钱对自己没那么重要。所以,我实际上会力图最小化金钱在生活中的角色,让它在大多数时候都无关紧要。我创造出足够财务富足感,以使自己不必投入太多思维精力,过度关心钱的问题。当我需要它时,钱就在那里;即便没有,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它。这释放了我的注意力,去充分表达个人创造力,探索自己与他人的感情关系,进行旅行,大量阅读,还有从总体上享受和体验我认为在生活中比金钱重要得多的各个方面。
当试图让生活以金钱为中心时,我并未因此感到幸福。实际上,我发现这种生活充满压力。它令我陷入与他人相互竞争的关系之中。何况我对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事情并不在行。我发现从能赚更多钱的事情中,自己并没获得特别的做事动力。我会在貌似有利可图的工作上拖延耽搁,反而花时间学习个人成长类的知识,而学习这种知识只是我生活里的业余爱好。
最终我看出在赚更多钱上投入大量精力的愚蠢之处,尤其是在自己反正也没法做好赚钱这件事时。我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想在生活中为金钱劳心费神或压力重重。我并非真的想要赚很多钱。那不是我的真正渴望。我真实的愿望是过上不必太在意金钱的生活。我希望过着好像自己渴望的一切都是免费的那种生活。
我想要的是不断成长,我曾被《星际旅行:下一代》中的人物角色所激励。在那个世界里,人们似乎并不需要金钱。技术层面上讲,他们的世界中确实存在金钱,但金钱是那么微不足道,以致几乎没人会谈论它 — 除了大家都爱嘲弄的一个星球种族弗瑞吉人。那个世界里的人们去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工作,而非由于领取薪水。金钱在那里无关紧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富足世界中。他们有着无限的食物、舒适的住所、高品质的医疗保健,以及迅捷的运输工具。自身全部需要得以满足给了他们自由,去专注于个人生活的其他部分:如音乐或绘画这类爱好、娱乐休闲、亲密感情关系、阅读、探索等更多活动。他们生活在终极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天堂。
我深为这种构想所激励,并自问如何能在现实世界中尽力靠近这种生活。显然现实社会并非那样的理想化科幻世界,但要是努力尝试,至少我能离其更近一些。我意识到实现它的重要一步就是达到某个门槛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方式无需我从事大量乏味工作来维持,而且还能付清自己所有开销。这便是被动收入方式引起我兴趣的原因。
如今,我体验着自己想要的现实生活已有很多年,老实说… 我对其无比热爱。
为了能用这种方式来玩人生这场游戏,我做过很多人都认为非常愚蠢的各种决定。那是因为他们的优先选择就是赚更多的钱。而我的优先项则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对变富或是早早退休毫无兴趣。我已经做着退休后自己会做的事情。因此我故意放过许多能赚更多钱的机会,以便能更少关注金钱,更多地关心个人成长、感情关系等事情。我对这种人生交易感到非常高兴。
我不想浪费自己生命,在金钱上劳心费神。我在20多岁的年纪已做过这种事情,现在认为那时的生活方式就是个错误。
可能让你惊讶的是,我甚至在自己破产时就已学习用这种忠于内心的方式去生活。其成功关键就是你如何专注于个人思维。若要真正享受生活,请将思维专注于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上,现在就把这份热爱带进你的生活 — 而非以后,也非在你有了更多金钱之时。不管你认为金钱能给自己生活增添什么,你都很可能错误得出了结论。请现在就为自己的生活增添那些要素。所以,假如你认为金钱能使自己获得更多旅行,那现在就开始旅行,即便是通过沙发客的方式实现。请意识到,你已经有着各种方式,去完成你告诉自己仅在有钱时才能做到的事情。你只是被社会教化塑造了个人思维,认为自己总是需要更多金钱,但其实你无需如此。另外,假如你并未追随忠于内心的道路,就无法在赚取更多金钱上真正充满动力。
请花点时间体验生活中那些简单的快乐。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你现在就能享受和经历的事情上。这些体验其实根本无需金钱。你可以免费享受一次长时间散步。而长时间散步仍是我现在最喜欢的乐事之一。
当我付不起买书的开销时,就会到图书馆借上五本或十本个人发展类书籍,还有音频,然后慢慢消化。我非常喜欢这种图书馆经历,而且它完全免费。今天我仍做着此事,平均一周听完一本有声书。
如今我买得起最好的有机食品。购物过程中我不必查看价格。我喜欢购物时好像一切都是免费一样。不管最后账单如何,我知道自己有足够多的钱可以付清它。
当初买不起最好的食物时,我就买自己负担得起的最好品类,并学习感激这些食物。我会尝试吃不同食物。我学会了自己做饭。不管身处何种富裕水平,我都会表达从中收获成长体验的渴望。
这种生活方式令我充满动力。它给了我实际去赚取金钱的原因。我要赚钱的原因就是帮助自己实现想要的生活道路 — 这条道路是以个人成长、探索和感情关系为中心。我人生的真正转变,就发生在停止用缺少金钱为借口而不去追求这种生活道路时。
从我的经验来看,索要金钱反而常会将其推离自己。当我与金钱不存在索求关系时,似乎能吸引到更多钱。它会作为追随忠于内心道路的结果,极为自然地流入我的生活。走在这条路上时,我就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发展,自己和人们的关系,还有自己对世界的贡献,有着十分美好的感觉。这种存在状态令人神往。它吸引着各种人、机会和商业生意进入我的生活。而且这种存在状态并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收入水平。
要是我想增加自己的收入,该怎么办?试图直接增加收入很少管用。在我身上起作用的方式,便是首先拓展自己忠于内心的道路。从内在层面上讲,我必须放开自己心灵,面对更大挑战,或是新层面的人生体验。倘若这些体验需要更多金钱,那么金钱就将流入我的生活 — 但它只可能发生在我首先迈出第一步,开始前进之后。
极为常见的是,当金钱看起来是拥有某些体验的阻碍时,它其实是个虚假信念。我们阻碍着自己,是因为我们还未做好准备。面对眼前光明,我们却背身而去。可事实上,我们都是极其强大和富于创造力的生命。当最终做好拥抱的准备时,我们就能把那些美妙体验召唤进自己生活 — 还有那些体验带来的涟漪影响。
我曾以为出国旅行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我把它看成了一头貌似复杂的巨兽。我的确将缺钱作为无法更多去旅行的原因。不过一旦我意识到这些限制都是借口,自己当然有足够力量召唤旅行体验进入我的生活,它就实际发生了。最初的感觉就像有股力量在推动自己,后来感觉更像我在允许自己前进,而非被推动向前。
在自己更多旅行后,我也开始获得了更多免费旅行邀请。当清除了需要金钱才能旅行的信念,我发现自己能在花费很少钱的同时享受精彩旅行体验。例如,人们会邀请我在他们的活动上演讲,而且会支付我的旅行开销并提供住宿。我最近刚收到两年内的第四次免费欧洲旅行邀请,将于2015年1月在苏黎世举办的Lifestyle Design Convention(生活方式设计大会)上演讲。我还从没去过瑞士,所以非常期待这趟旅行。
但如果我没有追随忠于内心的道路,这一切当然都不会发生。这条道路上的部分挑战就是面对和克服自我恐惧。我曾非常讨厌公开演讲。现在却极其热爱!它是如此美妙的一种方式,来和人们分享积极信息并展开交往。
我很可能在余生都将获得这种附带免费旅行机会的演讲邀请。我热爱演讲,也热爱旅行,而且我热爱遇见新的人们,因此这种体验给自己生活增添了许多幸福感。这一切都是在我追随忠于内心的生活时,以极为优雅的方式展开发生。我并未逼迫自己做讨厌的工作来挣钱去旅行。我让旅行先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由自身能力可以承受的程度开始,之后它便自行拓展,而且能助长它实现的各种机会也开始不断展现。
你可以假定金钱是生活的终极燃料,终极推动力,还有终极资源。倘若这都是真的话,那有许多钱的人就该幸福得多,难道不是吗?但数据显示,一旦你的年收入超过了7.5—8万美元,幸福感便不再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而且常会降低。
我有不少赚得比我多10倍到100倍的有钱朋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实际上看起来还没我开心。他们中的一些人跟我说其实很嫉妒我的生活方式。他们有要管理的商业帝国。他们每年都得出差旅行150-200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不得不这样。否则他们就没法赚到那么多钱,而且可能还要开始解雇人员。他们似乎常常担心影响自己收入流的潜在威胁。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被我放弃了大部分作品版权的事实而困扰,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版权就是个人最有价值的财产。但如果他们无法像自己本可实现的那样感到幸福,如果总处在长期的高压力水平之下,如果总耗费大量时间忧虑担心,如果把个人尊严都包裹在各种成就里(这会让人陷入不可避免的失落境地),那赚得的收入又有何意义?
我想尤其在美国,我们低估了真正让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幸福的事物的价值。我们逼迫自己去挣得更多,但为何要如此?如果通向更高收入水平的道路不能使你感到心满意足,而且金钱本身可能也无法令你心满意足,那为何还要将这么多精力耗费在一条让人难以满足的道路上?为什么不先把幸福和满足感置于生活首位 — 然后再看看它们会给你的收入带来什么变化?
在我身上管用的生活方式,就是放弃社会教化给出的人生道路。这条道路告诉我必须先要赚很多钱,才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并感到幸福。尝试这种生活方式许多年后,我发现它无比愚蠢和难以令人心满意足。我实际上甘心让自己破产,假如至少能有大量时间,来做自己心满意足和无比享受的事情,我觉得永远破产也完全值得。但使我极为惊讶和高兴的是,原来这条忠于内心的道路,也是一条通向富足之路。:)
Steve Pavlina
2014.05.06
www.stevepavlinachina.com
微博|微信公众号:聪明人的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