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成人在日常人际交流中运用得最多的是言语,免不了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带入成人的交流模式,运用大量言语对孩子进行指令、说教、斥责。有时候不妨想一想,家长喋喋不休地说是否真正有益于帮助孩子?如果家长需要对着孩子说点什么,用什么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有时候说不如不说

一个2岁的孩子说“混蛋”、“你滚”、“打死你”之类的话,大多数家长心里肯定很紧张——这么小的孩子就会说脏话,长大后怎么办?不假思索很着急地去纠正:“不许这么说”、“说脏话不礼貌”、“说脏话不是乖宝宝”……

2岁的孩子正处于掌握语言的阶段,对语言的模仿学习带着开放性的探索态度。孩子从周围环境中偶尔听到有力量的语言和脏话,在一段时间内会好奇地去尝试使用。孩子说“打死你”,实际上并不会打死任何东西,说这样的话只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抗拒的或生气的或不满的。

只要周围的成人平静对待,不给予反应也就是不加以强化,孩子慢慢就不说了。不必为孩子说一两句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话而感到紧张,而不必要当时制止,忽略淡化即可。如果对孩子说脏话反应强烈并急于纠正,等于对说脏话行为进行强化,反而引发孩子说脏话的兴趣,孩子可能会通过反复说脏话博得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当然,家长需以身作则礼貌用语,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习得合适的言语规则。

有时候说不如做

吃饭或睡觉的时间到了,孩子仍玩得忘乎所以,家长往往苦口婆心列举一堆必须吃饭或睡觉的理由:“宝贝,该吃饭了,不然肚子会饿”、“要不明天起不了床,去幼儿园会迟到”……如果孩子不理不睬,家长渐渐失去耐心提高嗓门训斥命令,最终以孩子抗拒哭闹又不得不就范、家长生一肚子闷气开始吃饭或上床睡觉。

孩子是感性动物,6岁之前的孩子主要通过感知觉进行思维。遇到刚才的情形,与其对孩子进行抽象化理论化说服,不如建立一些简单的行为模式,帮助孩子进入行为状态。开饭了,可以打开餐厅灯作为开饭的信号,简单轻松地告知孩子:“开饭了!”有些孩子会主动来吃饭。如果孩子还是玩得很投入,家长可以什么都不用说,走过去搂搂她亲亲她,然后轻轻抱起来放到餐椅上坐好,孩子往往就进入准备进餐状态了。如果孩子禁不住玩的诱惑从餐椅上逃脱,家长不要生气发火,仍然是搂搂她亲亲她,轻轻抱起来放到餐椅上坐好。开始建立行为模式时,孩子可能会一次次从餐椅上溜走,需要家长坚定而慈爱地重复之前的动作。

打开餐厅灯是一个直观的进餐启动仪式,感性的孩子能很容易感受到灯光的变化。家长的搂抱亲吻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爱,通常不太会拒绝。更重要的是,当孩子适应餐厅灯亮了——坐到餐椅上——开始吃饭这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种吃饭行为模式建立了,孩子的生活变得规律有序。

有时候说需要想象力

孩子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奴仆,不会机械地听从家长干巴巴的指令说教。孩子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非凡感受力的诗人、艺术家,如果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运用一些想象力和幽默感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有个2岁的孩子某天早上不肯起床,妈妈无计可施,突然想到儿童文学大师鲁兵的《不倒娃》:“摇摇摆摆,摆摆摇摇,推我我不倒,说我我不睬,骨碌一下站起来。”妈妈一边搂着孩子摇摇摆摆,一边念这首儿歌,念到“骨碌一下站起来”,孩子也乐呵呵地站起来——起床了。有个3岁的孩子穿上尿不湿后还坚持要穿小短裤,当发现小短裤套不上去着急得哇哇大哭。妈妈就跟这个孩子讲了个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粉猪,穿了尿不湿又穿小短裤,可是小短裤太小了,结果“嘭”地一声被撑破了!孩子听完后破涕为笑,把小短裤脱下来。

儿歌的韵律给孩子带来新奇有趣,故事的幽默让孩子从中领悟道理。儿歌、故事既给孩子带来趣味体验,又用轻松的方式解决冲突和不快。家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孩子喜欢的交流方式,例如歌曲、游戏、谜语、舞蹈等等,让孩子在愉悦中接受引导和建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孩子  孩子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综合

 立志奋进的名言

1、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2、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3、...(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