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要“共情”?

学习心理分析的的人对“共情”不陌生,“共感”、“投情”“同理心”等等都是“共情”的别名。我没有学过心理分析,我喜欢叫“共情”为“共同感受你的感情”。

最近的两周带希希去美国公差,回国的航班遇美国境内段机票超售,同行的朋友们都登了机,只剩下我们一家三口在机舱外面。Check in的美国黑人大姐机舱跑进跑出几趟,最后很无奈地告诉我们实在无法安排座位,只能让机舱关闭让飞机起飞了。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机票超售的情况其实很普遍,尤其对短途飞行,只是因为我们这段美国境内飞行连着回国的航班,错过了这班,回国的那班也错过了。

Check in 的黑人大姐叫来了她的Boss来处理这个问题,是个个头不高的白人。他在我们身边坐下,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照片给我看,那是一张黑白底的三个小女孩的照片,他说,他是一位三胞胎孩子们的父亲,他了解带孩子出门的状况和感受,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觉得很抱歉,也很难过。我说,带孩子出行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回国还有很多安排,这样一来很多事情都要推迟了。他说,他都了解,他们愿意赔偿,并会尽一切努力让我们尽早回国。最后,我们在第二天同样的时间乘同一航班回到了北京。

不知道大家对上面的例子有什么想法。那个白人Boss拿出照片跟我们说那番话时,我已经知道他在试着与我们共情了。虽然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已经好了很多,感受好了,自然事情很快就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成人生活里的小例子。

我经常跟希希说,感受有好的感受,比如开心,也有坏的感受,比如伤心难过,好的感受是你的朋友,坏的感受也一样是你的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希希会说,我不喜欢坏的感受,我不让它做我的朋友。我说,哦,因为你觉得坏的感受让你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它做朋友对吗?她说,对,我很不喜欢。我说,哦,妈妈了解。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像你这样大也太不喜欢坏的感受了,现在有时候也不喜欢,只是虽然我不喜欢,它也会来,现在我知道,有了坏的感受,太正常了!

孩子共情不容易。在孩子们多的场合,经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哭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声越大,孩子的哭声也越大。家长和孩子就像两个频道不能交叉的平行线,无法得到交集。孩子小的时候,哭哭也就过去了,因为孩子们记忆力短暂,很快就忘记了。我这个爱想很多的人每次都会想,如果孩子们长大,家长和孩子还像两条平行线,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叛逆期,那如何沟通和理解?

“摔疼了吗?”“哦,你现在感受不好对吗?”“哦,妈妈看到你伤心了。”“哦,原来你想要自己去做,却没有做好,所以有挫败感了,对吗?”看似很简单的话,的确在那个孩子哭声震天的场合对父母很是挑战,“共情”不是我们的母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练习,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以上内容转载自“成长的天空”

微信公众号:growing-sky

希妈

4岁女孩的妈妈。

学习分享亲子沟通、非暴力沟通,组织分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非暴力沟通》读书会,“如何听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线下实战沙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要“共情”?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综合

 差生更需要关心和尊重

   有短文表示要“用欣赏花儿的眼光欣赏学生”。我认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差生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有关差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心理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