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女人在婚姻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是什么?丨原创

之助(微信:luyuexinli)

情感复合和情绪管理专家,

帮你提高情商,驾驭婚恋幸福。

欢迎关注【心之助】,

“写评论”即可留下你的阅读感言,

或许你会因为说出大家的心声而得到最多的赞,

参与点评更有机会与卢悦老师直接交流讨论哦!

文丨卢悦(微博@卢悦卢悦)

(本文节选自卢悦老师心悦会VIP会员尊享课程《如何从冲突中找回爱》实录,需要本课完整录音,或想成为心悦会VIP会员的同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或联络微信hopecure。)

人们常说女人善于沟通,而男人不善于沟通,但往往很多女人在婚姻中令自己、令对方受到伤害就是因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很多人的沟通是一种闭合式的沟通,就是说两个人越沟通,越确定原来一些非常有偏见的想法。比如说男人就是下半身动物,就是榆木疙瘩,女人就是不可理喻的,就是疯子。像这样的沟通,越沟通,受气越多,这种就不叫沟通,这叫沟而不通,就是拿钩子来伤人,就是通了也是把对方的身体刺穿了。

这不叫沟通叫伤害。

沟通的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非伤害性,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沟通目标都是指向一种更和谐的关系,这是我们沟通的意义。如果我们沟通的意义首先是羞辱对方,那么就不叫沟通,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伤害。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没有去审视自我,当我们对我们说的话不去负责任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之中伤到对方。

在我的咨询里面,曾经有一个人听到自己的丈夫跟自己的婆婆说她的头型多么多么老土,这个妻子听到了以后,有十年都没有再跟自己的丈夫主动说话。这个丈夫觉得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一直不和他说话。所以,我们会无意中伤到别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很多东西。

在咨询中经常会有夫妻,越说声调越高,越说越开始吵架。比如说丈夫说:“我妈妈做家务活很辛苦。”妻子就说:“那就是说,我不干活了!”其实这两句话可能没有真正的必然联系。再比如说,妻子说:“我很多时候会非常的难过。”丈夫听了就说:“那你难过,是不是就又在指责我,说我在伤害你?!”

所以,当我们开始进入一种辩论的模式,开始绞尽脑汁地互相攻击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沟通了,那是大专辩论赛。“对方辩友认为,什么什么……”沟通最终应该是越沟越通,两个人是要进入一种同盟的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是问责的模式,就是当男人出轨时,妻子说;“你错了吗?错了,错了就要改。好。那我限期你整改!”丈夫说;“好,我一定改!”可是过了十天半个月以后,妻子发现这个丈夫还是在跟小三联系,于是这个妻子就更加的愤怒:“你必须得改!你不改就怎么怎么样……”那么这就是一个问责的模式。

这个时候我就会很好奇,我对那个妻子说:“你让他改,我们如果让一个人改,那我们首先要问,他为什么要改?他改的动力是什么?”那个妻子就说:“改的动力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这么多年的情谊。”

我就说:“嗯,那我就想说说,如果你们之间有这么多的情感,他为什么还要去犯这个错?他为什么要知法犯法呢?什么时候,人会知法犯法呢?有一种情况一个人会知法犯法,那就是饿急眼了。那你们的关系中一定有一些东西,让你们彼此的需要都不能满足,这个时候,你们双方的关系出现问题,就会有人趁虚而入。如果你不去把这个问题去进行一些分析,看看到底你们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你单方面地指望对方去改,那对方要是没有能力改了,你们的关系是不是就很危险呢?”

所以,当我们进入问责模式时候,我们就是父母,对方就是小孩,而当我们进入讨论模式时,我们双方都对婚姻出轨这件事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责任担负起来。

——THE END——

收听卢悦老师《调情师》节目

赵悦辰老师《爱情实验室》节目

请下载优听radio客户端订阅

如果您有原创文章或您看到好文章

欢迎投稿推荐

一词直通热点文章

如果你对亲密关系感兴趣

回复关键词:出轨  离婚  婚姻  家庭  爱情 小三  失恋  婚外情  情感修复

如果你对社会热点感兴趣

回复关键词:热点解读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

回复关键词:自我成长  疗愈  焦虑  孤独 恐惧

另外,你还可以回复关键词:高考 亲子 漫画

【心之助

情感复合专家和情绪管理师

陪你高效处理情感问题

助你在成长中拥有幸福

付费咨询预约微信号:hopecure

加好友“hopecure”加入心悦会,用成长守护幸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婚姻  婚姻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女人  女人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综合

 男性约会时心理变化过程

同一个问题,男人和女人关注不同的方面,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约会过程中,男人和女人的心理体验不同,从开始约会到逐渐确定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也大相径庭。...(展开)

综合

 红树林心理 | 用付出勒索更多

也许你有一个这样的上司,也许你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也许你身边的那个他(她)也是这样的,也许你的父母也是这样的——这类人是一个“好人”,他们会付出,会吃亏,会承受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