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澎湃新闻专栏约稿。作者:胡慎之
在我们周遭经常上演被欺骗的故事。比如老年人,我母亲参加过一些聚会,组织聚会的人一定会推销一些无用的产品。有一次她花5000元买了一个据说有保健效果的床垫。要知道,母亲一辈子勤俭节约,同时因为被父亲照顾着,从来没有动用过如此巨款。母亲之所以买下来理由是觉得那些孩子真的很好,他们陪着笑脸,亲密地说很多话,最后他们没有完成任务直接下跪叫“干娘”,母亲心里愧疚,于是“被骗”。
广州有个地方叫冼村,是个城中村,07年被爆有迷药骗钱,受骗的无一例外是老年男性。后来有个记者朋友去调查,发现了真相,原来是老年男性空虚寂寞,性得不到满足,所以被一群中年女性骗着去投资。后来骗子人不见了,老头们无法同家人交代,所以就谎称迷药。
前段时间,广东卫视《社会纵横》做了一期节目,是关于在某知名婚恋网站相亲认识异性,最后被骗财骗色的事件。其中受骗的有男有女,或许是因为男女差异,其中有更多女性在网络上组建了一个群,专门针对婚恋网站上认识的骗子。当然,被骗的经历也五花八门,不过笔者也发现了共同点:
一,与骗子社交网站认识;
二,骗子均伪造身份;
三,被骗者均为钱财损失、情感落空的结局:骗子或者是投资,或者要结婚但生意碰到难关,要借钱;
四,然后,骗子失踪不见了。再查证,已空留许多虚假信息。
这些欺骗都是怎样发生的?
从根本上来说,被骗,源于被骗者的内心需要。如果用贪心二字,似乎有贬低之嫌。但,贪心也是内心需要。且来看一看骗子分别满足了被骗者的哪些内心需要吧。
在任何人的社会活动中,有两种心理体验是必须得到满足的:一是价值感,二是存在感。如果这两种主观体验消失或者不稳定,人就会感觉到虚空,或恐惧。
看到许多被婚恋网站认识的“骗子”骗财骗色的当事人,总有一些共同特点,似乎他们无意识中对自己的定位比较低,也就是价值感比较低,甚至会把价值感建立在“被他人需要”的基础上,唯恐对方会看低自己,甚至会“抛弃”自己。有许多老年人被骗,似乎也是在投资或者帮人的基础上去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这点来说,骗子只是让你用可以看到的物质或金钱跟你交换你要的东西。
有时候,骗子同你交换的是一个“幻想”;有时候,骗子和你交换的是一个“情怀”;而骗婚者,和你交换的是一个“未来”;当很多女性看到骗子是“一个超级大英雄,踏着七色云彩,批着金甲战衣”向她而来的时候,她们心里“被一个强大男人照顾是我的幸福来源”这样的内心需要就被激发了,完全无法抵抗。这似乎是某种情怀,而情怀这东西,是很花钱的。网络上,或者现实里,经常有骗子开着跑车,穿着名牌,出入高大上的交际圈,极易给到许多女性一个错觉:我被高富帅看上了,如果能够好好珍惜,那我将来就会进入一个“灰姑娘和王子”的现实版故事中,现在王子有难,当然要拔刀相助。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的道理还是懂的,生怕王子看低我。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许多姑娘就被自己编织、同时骗子配合的一个梦给骗了。
对此,我们不做道德评判,也不做法官,只是把真实的你我呈现出来。或许真实很残酷,但真相就是如此。虽然你可能是受害者,但不代表着你内心没有“不合理期待”存在。
再有一些女性也经常被骗。她们富有,有地位,可是情感上的缺失感,以及内心中的小骄傲会让自己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最有意思的是,似乎很少有富豪会在情感关系中成为被骗的受害者,或许是富豪们认可一点:付出和回报我很认同,似乎一切都是关系中的交换原则决定的。当然,富豪们不会再做“会有一个人无条件爱我”的梦,他们已不需要在被爱中体验自己是否值得。而这,恰恰是许多女性一直无法肯定的,所以一些贵妇会被骗。
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个体服从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孝顺,使很多人有这样一种价值体验,就是“被别人需要”我才有价值。当生命走到一定的阶段,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越来越弱,内心的恐惧会越来越强。甚至很多老年人用捡垃圾囤积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认同自己“我是垃圾”。他们捡的不是垃圾,是寂寞和自怜。当然,被看见一直是中国人少有的体验,所以当有一个人把你看得很重要,并且能够体会到你的需要,不管对方出于什么目的,是真诚还是表演,那种被看见的感觉,是我们都需要的。在这样的关系中,钱算什么?对于人来说,钱是没有价值的,而被看见和关注的感觉,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我能为家里人少带去麻烦,甚至可以给家里人带去更富足的财富,我在家里最起是码有价值的,家人还会愿意去看到我。就好比许多老年人“故意”在家庭中制造混乱,用一套名下的房产,获得子女对于自己的关注一般,这样的老人,内心是多么恐惧,最害怕的就是“我没有价值”而被人忽略。
骗子用一些方式,满足了老年人自身“我很重要”“我有价值”的内心需要、同时他们的内心需要被看见的情景,所以老人们会用没有价值的金钱去换取这样的内心体验。
所谓贪,实际上是内心匮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幼年因为贫穷而受到冷眼和屈辱的人,内心对于富有的愿望可以说是“穷凶极恶”的,他们会用现在的财富去弥补那时缺失的感觉。所以,金钱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够用或者合理使用,金钱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去弥补那时候的自卑感觉。曾经看到一个笑话,说等我有钱了,我买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而倒掉的那碗,是自卑。若我们用金钱去快速抵消那种自卑的感觉,我们就得要快速不断地积累金钱,因为那种自卑的体验,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自己。当然,用外在的可见物去武装自己,也似乎可以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很好的享受优越感,而不用去体会自卑了。快速积累财富,违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如同天上掉下馅饼砸我头上,我是人群中最幸运的那个人,那种感觉很优越。
所以,我们贪的不是金钱,而是内心中那种优越体验:高人一等,获得不一样的回报,甚至违背规律的那种特殊待遇;别人得不到,只有我得到的那种“我聪明,我能干”的自我认同感提升,才是我们内心中特别渴望获得的体验。
骗子们就用一种可以激发你这样欲望的胡萝卜,和你一起完成了你内心的“自我欺骗”。
市场经济,是有需求就有市场。而骗子的市场也就是因为我们有需要。一个被骗子用“激发同情心”的方式欺骗过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当她看到别人那么悲惨,心里感觉骗子很可怜,所以就给了钱。当他发现对方是骗子的时候,她很愤怒。我问她:当你给钱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她说,我感觉很安心,并且有成就感。一种我可以掌控他人命运的成就体验就在一瞬间实现了。如果我不帮助他,或许他会死掉。哦,那是上帝或者阎王才可以达到的境界啊。
同情心泛滥的背后,是我们渴望获得来自上帝的爱而不得的沮丧体验造成的自怜,以及渴望扮演上帝拯救“可怜自己”的投射。说到这,我感觉这又是会被人质疑和骂的节奏啊,可是,同情心泛滥本身就是“我很可怜”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发现别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可怜之时,愤怒是因为要应对在内心中“我是上帝”的错觉被打破后的羞耻和挫败,恼羞成怒。
都说富人很冷漠,其实他们不是冷漠,而是内心中认同了一个规律“我不需要别人拯救我,我也拯救不了别人”。从而,也就减少了可能因为同情心而被骗的几率。
《天下无贼》的结果很主流,因为满足了许多人对世界美好和公平的愿望。但是那句“他凭什么认为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好人”很警示。愿望和现实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可我们有很多人却总是无法分清楚,且陷入在这样的期待中,无法自拔。就好比一个婴儿,因为有母亲的呵护,所以心想事成。当发现现实和愿望差距如此之大,甚至是相悖的时候,那种恐惧和挫折的感受,是那些人无法接受的。这会彻底颠覆那个“理想世界”,因为那个理想世界是保护他们的屏障,同时也是阻碍他们成长成熟的那窗玻璃。
我不否认好运或许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但是当有特别好的事情发生之时,不妨问下自己“为什么是我”,并且去看看我们内心缺乏的东西。多去觉察一下自己,将会大大降低被骗的几率。需要提醒大家,当我们渴望用外在来证明自己的时候,可能就会被骗。
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看,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遇见骗子。许多时候,我们被骗不是因为我们善良,而是善良背后的那部分虚弱和贪念;被骗也不是因为我们愚蠢,是愚蠢背后的那个自作聪明。
但是,所有被骗的基础,都是我们一开始就已经在欺骗自己了。
最近很流行的鸡汤文化中有这样一句箴言:最聪明的为人是厚道。很有意思,我想,厚道大概就是身心一致,里外一致,知行合一的结果吧。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020-382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