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在《一代宗师》里演的宫二角色说了两句对我极具震撼力的话,至今仍久久回荡在我心中!其中一句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另一句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两句话应用在心理学临床工作之路上也未尝不是如此。
要在一个领域学有所成,练就经世之学,就必然要沉得住气,熬得住寂寞。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抵抗住诱惑,放得下享乐,专心练剑。非经历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香自来?专注目标,坚守信念,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学习心理学的同行都有一个体会,心理学门类复杂、理论众多,技术种类多达400多种以上。理论学科单单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这几科要把各家观点统统过一遍都不容易。何况心理学有几十个子学科?所以,要精通心理学科学,还真是鸭梨山大!因此,必须有所选择。除了基础的基础是必学之外,就要看各自的志向了。想做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誓言要精通各门技术和相关理论是非常难以达成的,甚至耗费一生都无法做到。比如,要掌握精神分析,可能就要耗费掉一生的光阴。因此,实在没有必要样样精通。有所取舍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熟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技术是必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家深入,慢慢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其实真的不容易到整合这步)。如果按照这条路子走,能自然而然实现整合者一般都要三十五六、四十岁了,而且他需要在十八九、二十几岁开始学习心理学。纵观国内知名临床心理学名家,大都是四十、五十、六十岁的人了。因此,学习心理学,做一名实战型、功力深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必须耐得住寂寞,并且需要念念不忘初心。那些宣传上了什么课,能快速成为行家里手的课程、培训,往往我是看看就罢了。有些同行单单想通过培训、上课、不愿意潜心看书学习、钻研就能做好临床心理工作,我一般也不是太相信。还有些培训课程过度夸大事实,宣扬上几天、十几天的课程就能成为合格临床心理咨询师,我更是不敢相信。很有可能最后的结果是,课程卖火了,学完后依然满头雾水,面对个案,不知如何下手。当然,不参加专业的培训和课程,不参加交流,只是自己琢磨看书也是不行的。
参考顶尖同行的建议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下面做法可能比较靠谱:一、坚信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心理工作者一定是需要时间打磨、历练、成长的,急不得!二、一年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加一二次专业、靠谱的培训课程;三、静下心来潜心研读、体会心理大师和名家经典著作。建议主要读名家推荐的心理专业书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那些七拼八凑的书籍还是算了,时间浪费不起。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细琢慢品,甚至几个人一起分享研读,揣摩。这个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可就是一大难题了;四、长期参加一二个低收费的心理成长小组和督导小组,这是收益最大的成长;五、不断地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个人体验和成长。这不单单指去更高级心理咨询师那里去体验、成长。其实个人自我分析和成长才是主体,而且这是一辈子需要不断进行的事;六、一定要坚持做个案,其实来访者才是心理咨询师真正的老师。心理咨询的祖师爷、精神分析创始人,真正的大师弗洛伊德就是从来访者身上悟到怎么做心理咨询的。所以,不要过于迷信一些东西。顺便说一句得罪人的话,对那些已经不怎么做个案,成天飞来飞去培训别人怎么做咨询的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就目前国内临床心理的学习环境和培训体系来看,比十几年前大大地进步,但也有一个情况,就是各类培训、课程满天飞,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选择。学的人即使到处听课,也搞得头晕目眩,两眼昏花,且花费大把大把的银子,实在是冤枉;有的同行学了许久,反而不知道怎么样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了。
如果要评定学习心理学程度、临床心理工作的水平对照宫二的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初步理解如下——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我更希望读者一起来切磋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见自己”
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每周都要给来访者作咨询。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形:有来访者对咨询师移情的,有咨询师对来访者反移情的,有咨询遇到阻抗,停滞不前,有来访者的情况触碰到了咨询师情结的……等等,于是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遇见了自己——来访者通过咨询师这面镜子照见了自己,咨询师通过来访者这面镜子也照见了自己。人性深层的东西,在咨询过程中碰了出来。咨询师们面对这些情况,有的惊慌失措、有的痛苦不堪、有的逃离回避、有的诚惶诚恐、有的焦灼不安、有的失落无助、有的淡定从容……确切的说,每一个咨询师从开始接个案到比较成熟,都经历过这些酸甜苦辣,当遇到艰难情况,是走还是留?就成了一个煎熬人心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地就遇见了未知的自己。虽然咨询师接个案前大都做过自我成长,在更高级的咨询师协助下,对自己透彻地了解了一番。然而,真刀实枪的开展个案咨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实相”。
“见天地”
在不断地突破“见自己”之后,随着在这行阅历增多,逐渐见多识广,理论和技术获得了精进,特别是做心理个案达到一定量之后,就开始见到了“人”,见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就会见到天地。
许多同行都有这个感觉,很难把学习到的心理学众多知识串起来,融会贯通。比如普通心理学会讲知情意行,变态心理学会讲各种症状辨别、诊断和原因分析,各种流派会有许多理论和概念。很多同行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了。于是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就变成了天天探讨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和技术,把完整的人、活生生的人抛到九霄云外了。更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是,心理学各家观点、各个流派,各个培训,也自顾自家,倒是把学习者搞得只见症状不见了人,只见了方法、技术,不见了理论联系实际。很多人变成了生搬硬套、野蛮治疗——把活生生的人搞丢了。
当终于明白诊断心理障碍只是从现象学层面增加对当事人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贴标签,抽象化当事人,然后对这个抽象的人治疗的时候;当终于明白信奉的治疗理论与技术只不过是众多工具中的一种,且发自内心不再执着的时候;当能从各个角度看待来访者,能用辩证的眼光理解来访者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原来,来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且同时也发现,咨询师原来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见到了“人”。于是,我们继续见到一个又一个的人,于是,我们见到了“天地”。
“见众生”
当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见到了天地的时候,我们开始探索人类延绵不绝的语言、文化、文明、集体意识与无意识……,慢慢地开始探索生命、意识、万物的本源。于是,我们可能会见到“众生”。当见到众生后,再回到心理咨询,面对来访者——你的内在,平等、无分别、自在、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到此境界,你的存在可能就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华生2015/10/14写于广州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