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说服一个人去做或去说一些与他个人观点相反的事时,他就会有一种改变观点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倾向。
2、引起公开行为的压力越大,上述趋势就越微弱。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个理论。费斯汀格对此的解释为,当人们表现出前后态度不一致(如说谎),但有充分的理由(20美元)这样做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个较小程度的认知失调。因此便不会感觉到有改变其观点的特别强烈的动机。
另一方面,对其矛盾态度没有充分理由(1美元)的人会感到更多的认知失调,故而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会更彻底地改变其态度。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应用实例:
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背景确证了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理论和结果。其中一项有趣的研究让被试评估在一次(弗吉尼亚)州长竞选中险胜的当选者和被淘汰者分获的票数(贝根Beggan和阿里森Allison,1993)。结果表明,被试明显高估获胜者的得票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效果逐渐增加。根据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此结果表明,当一位竞选者的胜出成为事实时,被试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就会达成认知一致性。
一项另一领域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确实可能为了较少的回报工作得更为努力。挪威的研究者发现,在完成简单任务时,获得低报酬的被试要比得到高报酬的被试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斯瓦尔多Svartdal,1993)。这可以用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一个变式来解释,就是说,你对一项任务难度的认知将取决于你所获得酬劳数。你会假设报酬付得越多,任务也应该越难。
最后,基于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学的艾洛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和桑塔.克鲁斯(Santa Cruz)合作完成,其研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冒险性行为。性活跃的学生被要求制作一张关于避孕套如何减少感染爱滋病危险的录象带。在做完录象带之后,一半学生被要求分组讨论为什么大学生要抵制使用避孕套,并引用他们自己不用避孕套的经验。换句话说,这些被试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总是坚持刚才录象带中所提倡的观点。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矫饰,其它参与制作录象带的学生则没有进行以上的讨论。当给所有学生买避孕套的机会时,比起仅制作录象带的那组,矫饰组中有92%的学生说他们每次性交时都用避孕套,而另一组中只有55%的人这样报告,但这里没有要求他们公开承认态度的转变。这是一个认知不协调理论应用的典型范例。你越是被迫面对你的信念和行为间的矛盾,你越会感到认知不协调。因此你就越有改变行为的动机。作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积极倡导者,阿伦森强调了认知不协调理论在真实生活中改变人们行为时的重要性,他解释道:“我们大多数人终日做着矫饰行为,因为我们会自我蒙蔽,但如果有人来强迫你面对这种行为,恐怕你就无法对此付之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