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十岁的时候看二十岁,从心底里厌弃,怎么那么老!二十几岁的时候看中年人,也不免打从内心发出尖酸刻薄的鄙夷,活到那时候也就麻木了吧!
在“亲爱的嘉倩”倾诉邮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
A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在大学里,我读书的确很好,家境也可以,我很乖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可是接下去呢?一份工作做个几十年,嫁人结婚生孩子,就这样了吗?
B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刚刚大学毕业,没什么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从不喜欢的专业毕业,接下去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长得也一般,爸妈逼着去相亲,交往两年,然后结婚,有个孩子,过上和爸妈一样的生活,就这样了吗?
C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和男友一起很多年了,也在办公室里做了同一份工作几年,我很想放弃一切去周游世界,现在的生活让我透不过气,因为接下去的轨迹我闭着眼都知道,结婚生孩子退休,照顾孙子孙女,就这样了吗?
D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来自农村,为了我进城读大学家里欠下一笔钱。我终于毕业,但是读了那么多书,很想出国,像同龄人一样,看看世界。可是爸妈需要我,我不得不回家乡找一份工作,用青春换取生存,然后按照传统早早结婚,生娃子。活着,就这样了吗?
我看了看爸妈,不知道他们怎么突然就一下子长那么大的,似乎自从我出生开始,他们从未年轻过。莫非,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某个功能叫“注定平凡”?
2.
不然,我们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轰轰烈烈的,丰盛的,有故事可说的”。是吗?于是17岁的时候,我决心要离家看看世界,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无比大,会很精彩,别人在过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生。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们,和公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课余时间赚点小钱,给一个当地女孩补课,她就如同大陆的高考生一样,面对着升学课业的压力,脸上发了一颗颗巨大的痘痘,背英文的时候如同和尚念经。
在荷兰。身边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愿意出门,在家里吃中国泡面,交中国朋友,上中国网站,连小组功课的组员都是中国人;打工是看世界的方式,给一个香港女人做旅行公司助手,她逃离了拥挤的香港,但是在荷兰仍然过着港式生活:交香港朋友,讲广东话,喝早茶,下午收工前一只菠萝包,周末打广东麻将。
在爱尔兰。在一群各个欧洲国籍的交换生里,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我看见的也常常是一个个按照国籍扎堆的小团体:芬兰团,荷兰团,爱尔兰团,西班牙团。和西班牙人最熟悉,他们虽然热情友好,但仍大多时候只和自己国家的人凑成一堆,我认识的很多西班牙交换生在爱尔兰一整年,总是凑在他们自己人的派对里,英文都没有进步甚至开口都艰难。
在巴塞罗那。同公司的英国人,虽然会说点西班牙语,但一旦下班,有聚会有嘉年华,还是经常和在巴塞罗那的英国人一起参加。他们最常去的是英国酒吧,庆祝的是英国节日,讲着伦敦发生的事情,吃饭也不因为西班牙独特的时间表而影响。
在上海。爸妈仍然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六点起床上班,晚上六点回家做饭,十点睡觉;认识了一群在这里工作留学的外国人,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年,仍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甚至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大多是和同是外国人的室友聚在一起。上班下班,买VPN爬墙刷Facebook,饿了麦当劳或者必胜客,半夜去迪斯科派对。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里说过:“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3.
到底,有没有外面的世界呢?
这个问题问给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一定是用力点头充满了期许。
再把这个问题扔给在国内那些渴望出国的人,也一定是更猛烈地点头。从小我们就听着一首歌,叫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光是听到精彩,就觉得激动,至于无奈,在现实生活里早尝尽了各种无奈,似乎那未知世界的精彩盖过了无奈风头就好。
可事实呢?永远记得第一次离开家,抵达澳门。一个人回到了住处,关上门突然世界安静了也落寞了。我意识到,到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房子里面的生活相差无几,床,冰箱,书桌。室内的生活恍惚还以为在上海。打开电脑,浏览的那些网页还是以前经常看的,打开QQ, MSN旧日高中同学也都在线,他们的那些状态也都和我出发前一模一样,一切还在原地,只不过是我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多少留学生在某个时刻对留学生活充满了失望,甚至盼望着立刻回家?
即使离家千万里,许多人过日子也不过是留在屋里玩电脑,和国内日子相差无几。认识的几个中国留学生都是在打工或者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还记得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电脑和网络,就是生活全部。
等待中国时间,想念朋友,或者半夜起来,看他们上线了聊天;外国人好笑的东西自己笑不出来。可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些,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如果来到国外就为了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用中国人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每天使用中文甚至还学会了中国各地方言,吃着中国菜,窝在房间里上中国网站,即使最后拿到了文凭,那也只是一个证明而已,并不代表真的在国外生活过。
“平时的交友圈子还是中国人,吃饭就去中国城,不太愿意和外国人接触”。那么,即使走出去,也其实和留下来没有什么差别。
4.
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想要出国想要受伤害去经历,那才是人生,可是父母不允许,年龄也摆在眼前,现在上班了,遇到了一群混日子的人,更想要逃走。
一个男孩说,没有出国前读你的文章,觉得很精彩,期待着。自己出国两个月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最清楚。
一个优秀的中学出来的人,选错了大学,到了国外惊讶发现身边的国内人都是一些读不进大学,被父母重金砸出来的,每天这群人都在伦敦市中心唱歌夜店,日子混着混着就混到了毕业。
一个平凡家庭的女孩,出来后感慨身边的人都在谈论逛街,买名牌化妆品,整日派对,在外国也有KTV,她觉得世界不一样了,和以前的淳朴不一样,直白而言,出国就是开眼界了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富二代世界。
一个家里被当做佛一样供着的大城市独生子女,出来后与人共享学生公寓,对于厨房的肮脏还有极品室友相处不和,叫苦连连。
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外面的世界吗?
善良的,恶毒的,有钱的,不负责任的…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国家,一座座城市,但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却是彼此不谋而合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只要把“人心”的世界看清楚,这个世界其实说穿了,很小很小。
5.
有的人去旅行,最后收获的只是几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和数码相机里的“到此一游”;有的人在隔壁公园走一圈,看到的却是春夏秋冬别有韵味人生:散步的老阿姨,还有下棋的老男人,看到生命的恬淡和幸福。
一直以来痛恨一个问题: “你这次去了多少个欧洲国家啊?” 那充其量变成了儿时的旅游,只有临行前的兴奋,过后什么都不记得了罢。倒除了几张在标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家里的橱窗里积灰。
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客观地在那里;全世界人的心,构造一样都肉长的。
旅行或者远游真正的意义,是在于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打理你那个“世界”。 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时抛开日常繁琐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飞机那样高瞻远瞩。给自己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回想曾走过的路. 先不要想着去多少地方,这次飞行要多远,就带着一颗看风景游玩的心和一个简单的目标: 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和心内的世界说说话。
世界很小,人心很大。所以一次好的旅行,带你看到这个广博的世界,也同时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标的渺小。没出去之前,我们读着各式各样的旅行书,可以骑自行车,可以搭公车,可以做沙发客,可以不要很多钱就把世界周游了。阅读着书里的故事,看着那些照片,内心激昂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啊!”“人就必须在路上。”
事实上,“生活”“在路上”这些字眼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下班后不乘直达地铁,特地换三部公交车才回家,一路上听着音乐,啃着葱油饼,看着窗外下班高峰的车水马龙,那同样是“在路上”的小冒险;和喜欢的人手拉手逛夜市,就算一根头绳两块钱,也和摊主讨价还价,十分钟后骄傲地拿着战利品,出现在大排档里,大口喝着王老吉,嚼着羊肉窜,你在印度能做的事情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到,这就是“生活”朴实的乐趣。
说白了,活着不就是吃喝拉撒的事儿吗?
6.
又绕来绕去,回到这个问题:非得要出国,才能自由吗?
所谓的自由,是在于心的自由,敞开接受这个世界,但同时保持自己的观点。是你被关在小屋子里,照样能在一张小纸上,画出广阔蓝天。是你即便不能走出去看世界,却心里怀有着对一草一木的珍惜和喜爱。
说到底,我们不是所有人可以去遍“人一辈子要去的100个地方”的,我也不觉得那些“一个月背包周游欧洲”的人,会真的把欧洲全部了解。你能坐在高考教室里,从一扇窗望出去的,照样是广阔蓝天,还有脑海里投射的最高的山脉,最深的海沟,最细柔的沙漠。
那,你照样是自由的。
而且,如果一个哑巴爱上了唱歌,一个聋子爱上了交响乐,想一想,比起他们,你是多自由。我常常推荐别人去关注社会新闻,不是去看别人活得比我们惨,而是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广大的世界。从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角度去看一看你现在的世界。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玻璃罐头里,你需要换一个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阅读那些旅行书本,我们常常被吸引,觉得非要去一趟,可是现实不允许每个人都走。难道,就因此而不能活在自己的人生里面了吗?再者,阅读这些书,还有自己曾走过的路,我发现每个角落的人,都在过着相似的人生。
人心无国界,友谊,仇恨,梦想,懒惰,执着,厌倦,感动... 都是相通的。
7.
荷兰房东夫妇,两个人很老了,还是热爱骑着自行车周末四处踏青。平日里,男人在楼下做着他的活,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夜晚做饭。女人买菜上班,偶尔孩子们有时候来看望。
巴塞罗那的普通家庭,周末有了点时间,就去加泰罗尼亚周边小镇逛一逛,晒晒太阳,平时男人要六点起床上班,下午两点下班,坐在沙发前看电视喝咖啡。女人九点起床,做做家务就去上班,晚上七点到家,继续做饭,男人睡去了,她继续在客厅看书。
上海的爸妈,春夏秋冬,两人六点半在广播闹钟里醒来,八点钟各自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吃完晚饭看电视,十点睡觉。过春节国庆的时候也懒得挤个人潮登个黄山,去个海南岛吃海鲜机票又贵,倒是楼下小区散散步,路上遇到老张老王吹吹牛,去趟超市就买袋盐,日子过得挺欢快的。
不过是我们的心里,把外面和里面的世界建造了围墙,其实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带着原来婴儿般的好奇,去观察去体悟,你会发现,全世界真的太小了,出乎意料的其实有迹可循,你无法接受的却其实非常合理。
Carpe Diem, 活在眼前,活在当下。人生本就简单得可以一眼望底。全世界都会要工作,全世界也都会结婚生孩子,全世界都在过着简单的生活。我们吼着“不愿意活在制度内”,可人活着,就是一个限定,你能活到三百岁吗?你能飞到太空吗?你能把一张一毛钱变成十张一百块吗?内心广大就是无限。能够生孩子,能够结婚,能够工作,能够退休,活到老死,不也是一种祝福吗?父母,祖父母,连个护照都没有,也有权利活得很快乐。
你想要过的生活,你正在过,不过是未曾发掘它的有趣之处。
附记:
我有一个倾诉邮箱,自从三个月前开通以来,收到了五百多封长长的倾诉邮件,同龄读者讲述各自的人生。这篇文章,写给那些有出国梦但不得不留下来的青春。
我的读者里,很多人家境落魄甚至残缺,他们不得不出卖青春,在一份不喜欢也没有用价值的工作,换取生存。 他们也想出去,也想看世界,他们的唯一的亲人,甚至愿意借高利贷。但是同年纪,甚至更小的这群孩子,竟然懂事地落着泪,选择放弃“活自己人生”的机会。那些写给我的倾诉信,全是对人生的失望,全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甚至阐述自杀的念头。
我读了太多无奈的故事,他们的渴望,却被束缚,甚至对未来对生命灰心。我是一个写文字的,回信不能给出什么实质意见,只能用谈心方式告诉他们我看见的世界,去告诉他们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大,去给他们更多的信念过自己的人生。写这篇文章,最初的意义在于给这群人。
对,世界很精彩,我很享受。我并不消极,只是在这个一堆堆旅行书畅销的时代里,我愿意用文字去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好过一点,而不是以高姿态去令别人羡慕。同时或许写给那些拥有“一切”的人,应该反思一下了。
我是一个爱写字的平凡人,正在寻找出版社。家乡上海,长居巴塞罗那。二十二岁,没什么大不了思想,大不了的才华。只不过从小有一个写书的梦想,一直在努力。这就是我 —— 嘉倩
2012.2.17
嘉倩
更多文章(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57813645
人人网公共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1068474
微博: http://weibo.com/mejiaqian
倾诉邮箱: dearjiaqian@gmail.com
豆瓣: http://www.douban.com/people/mejiaqian/
一些值得思考的分享留言
(人人网本来就是社交网站,双向沟通。我在看回馈,也在思考。谢谢你们,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无论是嘲讽或是赞赏,都增长了我在写文字路上的经验。再次谢谢。)
作为作者,所有的分享留言我都读了。
无论做什么写什么,总有人会否定你,告诉你做得不对,行不通,别做了。写旅行,别人说你没内涵;写感悟的人生哲学,别人说你年龄不够;写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别人说你太消极甚至恶言你的生活太狭隘;写回信,别人说你总是说道理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越是在乎的事,面对它,你的心越是赤裸裸的。坦诚了,受伤受多了,就更坚定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无论你怎么诋毁我的梦想甚至莫名其妙人身攻击,我就是那个写文字的二十二岁女生,我叫嘉倩,我的梦想是写书。我一直在写,在寻找舞台。
生活在别处,但去哪都一样。————《午夜巴黎》
张洋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转变,以为上了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可以开始幸福了。真相是人生重要的是过程,是每一分每一秒,STOP CHASING SHADOWS JUST ENJOY THE RIDE
周坤
“从一个不相干的人的角度去看一看你现在的世界。往往,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玻璃罐头里,你需要换一个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可你若想去这般惊醒他们中的谁,他们便会集体性的反咬你一口,说你才是精神分裂的。
马笑龙
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坚忍才能让读书旅行生活不再功利……道阻且长!
钟芊芊
好多人把精彩的故事当作出游的目的,但其实无论你的后代还是任何人都不会对别人的故事真正感兴趣,最重要是你自己的心是否自由
刘怡含
有什么可羡慕的。谁说今天我们经历的每分每秒不能作为后日讲述的炫耀。
吴雪婷
小时候平日里上课看书,睡前和妈妈聊天,周末用半天去兴趣班,半天休息,一天和妈妈去公园。也并没有觉得枯燥。真有一天要开始几十年的庸常生活,能过成小时候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成成
我总觉得没有刺激的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是平平淡淡的。会渴望惊天动地,也会惧怕惊天动地的真正来临。
吴煜斐♥YUKI
人通常把自己没有的状况称为“外面的世界”,所以也就大多向往它,这种向往有时候会变得理性渐渐淡忘有时候会变得盲目疯狂追寻,不否认会有追寻成功的范例然而只是寥寥,因为成功者和最初放弃的理性者都具备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真正受伤害倒下了只有心里弱小者,又有几个强大的人会去盲目追寻?有时候会对自己说你还年轻可以去追寻并且不会后悔,后悔的情感只有等到悔意如潮水般涌入时才会感受到,此时的自己也许会变得强大,更多的是变得更加弱小生活也会更加平凡,之后就会骗自己说生活最终都会如此至少自己还有追寻的意义,其实这只是缺乏了一开始就去挑战平凡的决心,登陆上不平凡的平台最终归于的平凡和一开始就接受平凡默默挑战所带来的平凡俨然不同,只是弱小者永远没有机会去比对。这些话是说给一个人听的可惜或者可喜的是她不会看到也不会看,而且即使看了也只会说出“遍体鳞伤也是我所愿意”。有人会说我不够了解然而我还是以为除了我自己任何人我都可以一眼看穿,沉浸在自己的美好里其实也不错至少受伤以后也有“回忆”可以安抚,就与我一如既往的自大状态一样
周少
我心之外便是世界,从来都明白生活的乐趣在于发现精彩,而难于活在精彩之中。背上行囊,前往陌生之处,倘若不开心,那只是你穿的鞋子不合脚罢了。最后一句,在拉萨跟丫头分享过,“美好世界,全凭想象。”
刘馨湉`
关键是活着的态度。每个地方的人都过着相似的人生,只不过阅历不同,语言不同,看到的建筑物,环境不同,但是还是喜欢去走走,寻找新鲜感,对比一下周围的事情,还是觉得恬静知足还有盼头有努力的日子最幸福。
齐志攀Jasper
小时候,总憧憬着以后过一种与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毕业了,工作了,自己生活了,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是越来越一致了。对于这种生活,自己过得很津津有味,却无法分辨出是自己的理想越来越现实了,还是现实磨灭了理想。人生在世,哪里又来得外面的世界。
张珩
生活永远都是自己的,至多是和爱人的,何必这么矫情,非要探寻什么。我爱我做我自在。人各有其梦想,梦想本身没有好坏高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便是极好了。想出去走走就去走走,不适应了再回来,适应了就留下,人生在世并非为证明什么。
王玺
往往是那些有阅历的人才能看清一切,年轻就是要去闯,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因为别人说的你永远不可能从心底相信就像我们总是不听父母的话一样,唯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认清这个世界,无论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时间总会教会人很多,走自己的路听别人的干什么即使碰得头破血流,我也体会到了别人从未体会的痛
张绪柱
人心很小,有时候容不下一句逆耳的话;人心很大,有时候容得下整个世界。
赵若宇
作者用了"外面的世界"这个概念,却用两个定义混淆来故意混淆读者,一个是他问"象牙塔里的孩子",意为指代出国;另一个是用已经在国外的人和事为例,因此是指人交流圈子的狭隘,这里很明显的缺陷是他描述了一些不喜欢交流的人的生活。那还有那么多喜欢交流的人,为什么不用他们当例子?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人很少需要写信向她倾诉。
苗亚东
所谓的旅游,在我看来,也是去追求那一人一地一片天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人生的乐趣也就是从这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得到的,奋斗只是为了不饿肚子,不受欺负,只是为了更好的去追求我们所想要的生活罢了。去旅游是一种状态,去乡间邋遢一个月写写画画也是一种状态,我总在想,大学以后,也就是我所期待的
陆瑶
外面的世界或许就是别人的世界?就像很多国内的同学,拼死拼活想出国,在国外的却绞尽脑汁,排假期回国... 大家都觉得对方的生活很好...
钟源
当看到斯巴达克斯起义是为了一个女人的时候 我震惊了 为什么不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呢 原来我一直被教育的把自己想的太伟大 周游列国就很吊? 当我真正看到伦敦塔桥的时候 我只确信了一件事 它原来真的存在
黄慧怡
肖学斌
应该是,学习的这近二十年,我们变得思想禁锢,思维僵化,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高等的教育水平,让我们有了所谓的高的生活起点时,开始恐惧回到原点,开始恐惧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