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果你也有个“受害者”妈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案例,一位二十五岁左右的女孩写信求助,控诉自己的父亲有外遇,致母亲的感受于不顾。若只是一般性质的对出轨父亲的担忧和不满也就算了,但这女孩在信中自称她尝试过自制毒药、收藏砍刀、在酒中加安眠药……只为可以除掉这个“人渣”父亲。信中语言极为粗俗,流露出的仇恨愤怒令人心惊肉跳。一开始我以为这个父亲极为不人道,以致亲生女儿都对他恨之入骨,细读下来才明白一切的起因都是那个扮演“受害者”角色的妈妈。

这位母亲年轻时出过轨,被发现后回归家庭。年轻时一时糊涂冲动,本无可厚非,知错就改,所谓善莫大焉。可问题是她多年来一直持续抱怨自己的男人没用、没本事,不会做人做事。夫妻之间遇到矛盾不会调节只会争吵埋怨,最终这个男人长期出轨不回家中。我一直认为一段失败的关系中没有成功的人,这本属夫妻之间的事情,实在没有感情了,好聚好散未尝不可。可这位母亲以“为了孩子”为理由而坚持不愿离婚,甚至以死相逼。这位父亲无奈之下只好出去寻找慰藉,虽然自始至终他在经济上并没有亏待他自己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孩子,但在感情和交流上无疑是疏忽了孩子。在父亲离开家之后,这位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情绪垃圾桶,将她对孩子爸爸所有的不满都向孩子倾诉。我并不清楚这位母亲到底出于何种目的,但无疑最终结果是她和孩子结成了统一战线,她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转嫁给了孩子,让她的女儿仇恨自己的父亲,并怀疑天下所有的男人。

我们都知道没人愿意和一个成天抱怨、怒气冲天的人交往,因为他们能很快将你也拉下水,让你心情郁闷浑身不自在。这种怨气本来就很有感染力破坏力,想想这种由母亲长期加在孩子身上的怨气要有多大的影响呢?!也难怪这女孩想方设法要致自己的父亲于死地,即使他的父亲还是爱她的。她俨然将自己放在了“妻子”而非“女儿”的角色,否则她为何会因父亲寻找自己的幸福而迁怒于他呢?她的父亲并非不承认有她这个女儿,而只是不想和妻子继续痛苦地生活。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她不是更应该鼓励父母双方寻找自己的幸福而非在一段错误的关系中耗尽余生吗?相反,这个女儿觉得她的父亲背叛了她,却对她母亲曾经的出轨表示充分理解。

很多老一辈的人,尤其是女性,常常觉得一旦结婚即使互相折磨也要坚守在一起,这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我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未知生活的恐惧,是对自己魅力的不自信—他们担心分手后也难找到更好的伴侣,不如在一段熟悉的关系中还有一丝安全感。他们抱着一丝侥幸一丝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转机的期望,就这么自欺欺人地过了一辈子。案例中的母亲以“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幸福”为由,自己却做着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事情。很多传统的中国女性都觉得如果自己没有男人就没有家,自己的价值就没法证实了,她们必须要有一个男人哪怕是有名无实的男人才能令她们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因此她们不惜纠缠致死也不要放爱一条生路。但这是她们自己的生活,她们自己选择并自食其果。即使你是她们最亲密的人,是她们的儿女,也无法为她们的生活买单。可偏偏这样的女性常常“善于做思想工作”,她们日复一日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抱怨倾诉,动辄一句“我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要是就我自己一个人,还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哪会在这儿受这种苦?!”,他们善于用内疚控制别人,并折磨自己以获得同情。她们四处张扬另一半的“恶行”,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她们受的那一点委屈,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与她的敌人为敌。她们总是摆出一副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的孩子的伟大形象,将那个不愿再爱她的男人说得丧净天良;她们也会将家长里短的矛盾在孩子面前反复唠叨,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间的隔阂,那些婆媳间的勾心斗角,很多孩子都是一清二楚,大多要拜其母所赐。

并非做父母的不能跟孩子说家里事,但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着想,不应将大人间的恩怨情仇让孩子去消化,甚至让孩子肩负起安慰成年人的重担。到目前为止,虽然父亲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孩子的教育当中,但整体来说还是母亲参与的更多、意义也更为重大。很多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不够尊重孩子,将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筹码或者附属物,随意指挥利用训斥,若干年后还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苦果,这实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我很难想象案例中的姑娘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观念,继续听母亲的抱怨,将来能会有美好的爱情和婚姻,那些对父亲的仇恨和对男人的不信任早就将幸福与她隔绝。中国向来有个传统,就是进入婚姻之前,一定要先看看对方的父母是否幸福美满和谐,因为大家都觉得如果父母的婚姻问题重重,子女也必会大受影响。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从不幸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常常难以得到幸福的现象呢?除了耳濡目染,我想很多都是因为成人将孩子卷入恩怨的漩涡,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早已扭曲,又何来理智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要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或者说如果你有个“受害者”母亲,一个长期在你面前抱长怨短的母亲,你该如何面对如何及时止损呢?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我并非让你不尽孝不尽赡养义务,也并非让你怨恨父母,而是希望你可以客观地对待父母的爱以及他们自身的局限性。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也是这世界上真心爱我们的人。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不是因为不爱,也不是因为他们自私不顾及儿女,而是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不是神,他们有自身的限制。小时候,在我们眼里父母无所不能,是我们的偶像我们的依靠,但我们长大后必须改变这种意识,要时刻牢记父母也是普通人,有优点就有缺点,有做的对的时候就有做的错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也很难为这些影响负责了。当我们长大了成年后,就必须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让父母为你负责,必须自己承担起辨别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的责任。

其次,在我们变得强大之前,在我们无力改变父母,自己又容易受他们影响的阶段,我们应该适当远离父母,寻求独立和更广阔的空间。我觉得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一段自己独居的生活历程,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学会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各种琐事,去体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喜好,去独立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等等。一个人住,还能将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而非马马虎虎凑合应付,这样你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个懂生活、有生活气息的人。这样的你,有情趣、不寂寞、更爱自己也更宽容。

再次,要积极寻求外在的帮助,利用可以获得的一切资源。自觉问题严重的最好可以联系正规的心理医师,请他们用专业知识和见解帮助你走出困境,这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想开了跟你去医院看病一个道理,但目前来说费用上还是相当昂贵的。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尝试着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结交一些拥有正能量的朋友,平时尽量多思考多交流。自我成长是一条漫长艰辛但有趣有益的路,只要你坚持,变化会一点一滴的发生,你会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你慢慢地会学会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成熟了、独立了,我们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开导父母。否则,只会互相纠结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最后,面对情绪化或者自身不完美的父母,我们应该做到温柔而坚定。不能因父母情绪化的表达,我们也跟着大吵大闹;但也不能因为不想与父母顶撞、不想与他们产生摩擦,我们就对他们的错误观点置之不理甚或委曲求全。我们要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当然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坚持负责,那些怕承担责任的自己就没长大,得先回到上一阶段继续修炼),但同时我们态度上要始终温和有礼。只要你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一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其实,大多数人都拥有所谓的“童年创伤”,因为没有人能在所谓完美的环境下成长,拥有完美的父母,且能事事顺心。当然,相对的处境自是有好有坏,但永远会有人比我们处境更差,却比我们更努力做得比我们更好。如果能以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现有的苦恼、问题和处境,我相信我们会变得更坦然。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埋怨不奢求,努力则无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果你也有个“受害者”妈妈  受害者  受害者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  如果  如果词条  
综合

 走出去!让心灵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们需要走出去。让我们的主观与偏见在旅途中慢慢修正,向外欣赏风土人情,向内反省自身,让心灵遇见未知的自己。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展开)

综合

 《蚁族》戳中毕业生苦逼的神经

聚焦“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的奋斗》讲述了大学毕业生的艰苦奋斗故事,让很多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都联想到自己的奋斗经历。——“每只蚂蚁都有眼睛鼻子,它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