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场心理学:怎样达到一种“对”的状态?

在你碰到对的事、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前,你很难想象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到底什么是一种对的状态呢?我们要怎么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天堂长什么样?因为,从来就没有人真地到过天堂。 ——陈小蒙

潘石屹写了一本书,叫《我用一生去寻找》。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也很喜欢这句话里面描述的状态。因为我没有仔细读过这本书,所以我可以信马由缰、肆意揣测,这个穷尽一生的东西到底为何物。我认为,一个人可能穷尽一生去寻找的,就包括一种状态,一种对的状态

有人说,创业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成功之前,摆在你面前的有很多很多的未知,很多很多的不确定性。创业者需要作出很多次正确的决策,才能一点点靠近成功,而一次错误的决策,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成功也就变得很难。

我想把这个观点加以推衍,用在另外一个话题上——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一个人要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做对的事,同样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他要在人生的多个阶段、不同时期都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做对的事,就更难了。可以说,混沌不清、失去平衡、处于混乱,才是生活最原始的面目。

因为两个原因:

1、一个人从出生到逐渐长大,他的经历、经验永远是相对单薄的。

2、我假定了一个人需要不断成长。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除了祖先留给我们的,让我们可以生存下去的人类固有的条件反射等等以外)。这个时候的人具有最大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最容易犯错。但随着这个人的一点点长大,他的经历和经验会逐渐丰富。在特定的某个时期,这些经历和经验都可以引导他,让他少犯一些相对某个时期的低级错误。

举个例子,一两岁的小孩相比刚出生的婴儿,就不会看到什么都往嘴里送。一个七岁的孩子相比一个两岁的孩子,就可能知道要远离电源、插头这些东西。一个工作过几年的学长就可能会告诉一个准备工作的学弟,第一份工作别太看重工资,也别太看重公司,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做的是什么活,有什么人在带着自己。最后,一个快要死去的人可能会在临终前才幡然醒悟:“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过度辛苦地工作。”

但是,因为我假定了这个人需要不断成长,而成长本身就意味着不断地做突破。在这种前提下,这个人通过前期活动积累的经历,首先不足以描绘他未来的生活;而他通过前期经历积累的经验,也不足以让他完全应对之后的人生,以及之后的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每到一个新的时刻,新的阶段,这个人就会再次被置于各种未知当中,他要重新开始寻找切入点和平衡点。这种感觉就像是他的眼睛被蒙着布在走路,他会惶惑,会不安,也会着急,即便他没有上面的这些情绪,他确实是平心静气的,要找到这个新的平衡点,也是需要时间的。

正是因为我们处在时时的变化中,所以在某个新的时刻到来之前,我们无法预先感受到一种对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刻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立马就进入这种对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我们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犯了那么多在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错误。

我们明明知道,明年,五年或者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依然会像在今天追悔过去那样追悔今天,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又无法阻止错误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愿意跟一些智慧的长者、智者去交谈,我们喜欢去读经典——所有这些都预先向我们描绘了我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尽管这部分的描述可能没有我们自己体会得那么真切,但起码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去规避一些错误,也让我们在遇到某些问题时更加平心静气。

不过,其实我想说的另外一句话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即在你碰到对的事,处在一个对的状态之前,你很难想象那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在进入一家让我满意的公司之前,因为我之前工作过的公司都不怎么让我满意,所以我很难想象,一家理想的公司到底是长什么样的,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又会是什么一种状态。再比如说,在我碰到一个对的人之前,我同样很难想象,跟一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两个人要经历些什么事情,达到怎样的默契感和认同感,才会自然地过渡到这样一种心态。

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期,因为我是从“不对”的状态过度到一个“好”的状态,所以在我真正达到一个好的状态之前,我是很难在脑海中全面想象,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一个人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下,和处在一个好的状态下,区别却相当大。

当你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时,你很容易狗急跳墙,也很容易病急乱投医。因为你很急,你急于打破这样一种坏的状态,你愿意去做各种尝试。做尝试原本无可厚非,但病急乱投医的成本可不低。正是因为你很急,为了尽快进入舒适区,你会在足够的抽样和判断之前就急着把自己“卖掉”,急着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当你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时,你也很容易依赖别人,依赖外界左右你的行为。

这里先说说依赖别人的判断:

想想看,当你越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越是六神无主的时候,你是不是就越依赖别人的观点和判断,恨不得他们直接告诉你下一步要做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说实在话,你并不十分在意别人的判断是基于怎样的逻辑,更多地只是想要一个可执行的,帮你免于纠结的结果——但这里面的问题是,别人可能可以帮你一次两次,但是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可能还会纠结。

再说说依赖外界左右你的行为:

这里以我自己为例。当我一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在内心深处,或者说在潜意识下,我期望着有一个人能够打断我,给我派些活做,或者招呼我跟他做其他任何事,帮我消磨掉时光。总之,要转移我的注意力,将我从自我怀疑或者深深的迷惑中解救出来。

更可怕的是,当你处在一个不好的状态时,你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没有意识的。因为对人类而言,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才能对事物的优劣产生一个更直观的判断。举一个被引用了无数次的例子:当你的周围都是中国人时,你可能并不能解释什么是中国文化。而当你到了外国,置身于一个文化背景与母国完全不同的国家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这部分是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

还有一点是,很多时候,只有当你处在一个对的状态下时,你才会发现,原先基于你在一个不对的状态下的各种对事物的判断,你所认为的,分析出的主要矛盾,你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无足轻重的,次要的。而真正的解决方案,只在于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但你之所以能发现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等到你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以后,你才发现,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解决的。

这样说好像有点悲观,其实我的本意是:

1、假如你有上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你现在的状态还不对,但你自己浑然不知。

2、我们应该要努力让自己接近,甚至达到一个对的状态

 

但到底什么是一种对的状态呢?

个人认为,当你处在一个对的状态时,你的种种行为表现,你的内心都会跟上面的描述非常不同。说出下面的这番话或许很狂傲,但我还是想说这样的话,以勉励自己,而我现在间或地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状态。这个时候的心里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在这个时候,你觉得自己就像登上了一座山的顶峰,视野变得无限开阔,山下的车水马龙,人间烟火,你看在眼里,但却未必要参与其中。你也发现,别人告诉你的很多事情,描绘的很多场景,对自己的诱惑力不再那么大,或者说,压根没有诱惑力了。因为,你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你觉得自己穷极自己的一天,一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办法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你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觉得这个便是最好的自己——既然已经是最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打破呢?

可是,我们要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对的状态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就像创业能不能成功一样,也依赖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就我自己而言,一次偶然的遭遇就促成了某个时期我的状态改变。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必然的东西,就好像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也就是说,就我现在看来,我认为当时我的状态迟早都能改变,而运气只是决定了时间问题。

个人觉得,对一个缺乏经验者而言,现在在应用开发中宣扬的,被市场证明可行的快速迭代的思路,同样可以运用在自我状态的调整中——也就是说,尽力、快速去试,收集反馈,并及时地调整自己。起码,我现在就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昨晚睡不着觉,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但不一定对。

文/陈小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达到  达到词条  状态  状态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综合

 青少年易有性逆反心理

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其中以青春期发生的频率最高。在“性”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如家长禁止孩子看与性有关的书刊,偏有人要偷着看;不让关注异性,偏...(展开)

综合

 对理想主义的温和坚持

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展开)

综合

 恋爱中如何克服不安全感?

译者:代晓庆丨壹心理翻译专栏·生活愿望清单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亲密恋情一般让我们焦虑不已。“她不再吸引我。当看到我回家的时候,她从来没有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这一切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