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老人的心思似乎越来越难猜
老人的脾气越来越像小孩
家有“独行侠”老妈:别问我在哪儿
家中老人似乎越来越难捉摸,我们如何才能走进他们的心?
□记者蔡君彦实习生贺亚冬文记者洪波图
[写在前面的话]
又近重阳。
一个洋溢着浓浓敬老情的中国传统节日,孝亲敬老是它永恒的主题。
让父母幸福,让所有的老人幸福,一直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儿女,绝大多数人愿意接受并在践行中让其得以传承。可是,总有一些新的问题让这件事情显得不那么轻松。家有老爸老妈的我们也面临着多种新问题、新挑战――
比如,我们有心想孝敬,却发现他们的脾气变得难以捉摸了;患痴呆症的老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为了预防和协助康复我们又该怎么做?还有,不能陪在老人身边,“空巢”的老爸老妈总也不快乐。抑或是,老爸或老妈是单身,要不要为他(她)找个伴儿,子女应该怎么做?
听听心理、医疗专家怎么说:只有懂得父母的心,跨越同他们之间看不见的心灵藩篱,才能真正让老人幸福和快乐。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从‘心’开始,敬老孝亲”系列报道,希望身边的故事和专家的指导,让面临种种困惑的儿女有所启迪。
核心提示
“有个性,我喜欢!”这是很多年轻人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在这个个性越发张扬的年代,很多老年人也成了“个性一族”,不过,老人的“个性”却让一些做子女的乐不起来:想在老人面前尽孝时发现,老人对他们的孝心似乎不太领情,脾气变怪了,越来越难以捉摸。于是,一场两代人的较劲儿开始了!做子女的纳闷儿:莫非年纪大了脾气也跟着长?老年人也苦恼:他们为啥要管我恁多?
苦恼
不想让孩子们问在哪儿“独行侠”老妈出门爱关手机
“哎,又关机了。”叹一口气,做好午饭的李女士无奈地放下手机,她多次拨打老妈的手机想问她在哪儿、能不能回家吃饭,却打不通。
这种情况,她已经遇到好多次,每次都担心老半天,用她的话说,老妈好像有意“折磨人”。
李女士说,老妈今年68岁,身体很好,走起路来像年轻人,因为老伴儿行动不便,老妈照顾罢老爸后经常爱挎着大布包坐着公交车出去跑着玩,有时连午饭都不回来吃。
家附近有超市、有公园,还有老人一起打牌,在家门口玩不行吗?她问,老人摇头说,自己就喜欢出去跑。她还试着牵线让几位阿姨陪老妈出去一起逛,可老妈嫌别人走路慢受牵制,之后依旧当“独行侠”。
最让李女士担忧的是老人出门爱关手机,“年纪大了,外面又车多人杂,不知道她在哪儿能不担心吗?”她特意给老人买了手机便于联系,可几次三番打电话关心后,老太太似乎并不领情,干脆把手机关了,回来后甚至气呼呼地警告:“以后别老打我手机!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要不然我干脆把手机扔家里不带了。”
同样因为老妈,市民王女士却面临另一种苦恼。
王女士说,70岁的老妈之前一个人在陇海路上住,几个月前,为了便于照顾母亲,她特意劝说母亲搬到家中和他们一起生活,也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可老人和他们一家三口试着生活一段时间后,不习惯,非要一个人住。没办法,她就在小区内另外给老人租了一套房,想着让老人经常到家里吃饭,没想到老妈不同意,执意置办了厨房的一套东西,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
“我跟她说,你没事儿就过来吃饭,提前说一声就行,可她连‘说一声’都觉得是负担。”王女士说,近两个月来,老太太平均一周能过来吃一次饭就不错了,好像故意躲着他们似的,她只好经常买些菜之类的给老人送去,可母亲的“客气”让她有点儿想不通。
感悟
我们的关系像回到从前只是互换了位置
为啥会这样?和我们最亲近的老爸老妈,为何有些捉摸不透了?事后反思,一些子女渐渐有了各自的感悟。
“我们觉得是关心她,挂念她,可打电话多了,她觉得是约束,嫌她老了不中用。”李女士说,后来,她试着跟老妈说好话:你尽管出去玩,不过出门注意安全,带好吃的喝的,中午不回来吃饭最好给我们打个电话。这下,原本很抵触的老妈态度缓和多了。
老母亲的“疏远”,也让王女士想到从前的母女关系的“翻版”。
“我们之间的亲情是改变不了的,我觉得老妈只是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想给我们添麻烦,也不想因为我们受约束。”她说,老妈退休后经济独立,不指望自己养老,也想自食其力,除非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老人估计并不想让子女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学会尊重她呗。”
现如今母女俩的关系,让她不由得想起自己读初中时的情形,那时,是妈妈盼着她回家吃饭,想多听她聊身边的事,想知道她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当时,她有自己的朋友圈和爱好,有时还嫌母亲唠叨。“我们的关系就像从前,只是互换了位置。”她说,之前是母亲关心自己多,现如今母亲年纪大了,她想多关心关心母亲的生活,母亲反倒有些耍个性了。
但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像她一样揣摩透老人的心理。
“昨天因为小事和老父亲杠了几句,没想到他突然发飙,摔筷子不吃饭了。”生活中,家中老爸老妈脾气“怪”的话题,引起不少人共鸣,还有人说,老人卧病在床,做子女的尽心尽力伺候着,可老人时不时很不高兴的样子,也不说原因,真不知道老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解读
子女眼中的“怪”脾气对老人来说很正常
大杨老师是全国妇联家庭教育实验基地、郑州迪扬心理学研究院的心理专家,也是完形教育创始人。在大杨老师看来,子女眼中老人五花八门的“怪”脾气,不过是经过漫长岁月磨砺后“老变小”的心理使然。
“弄清楚老人的心理很重要。”大杨老师说,老人出现“怪”脾气背后原因不尽相同。如果一些对老年人来说很正常的诉求,做子女的却难以理解,应对方式不当,反而导致老人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
比如,有的老人经过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磨练,到了晚年,已经把很多东西看开了,包括亲情。看得开,放得就淡,仿佛“穿越”了一样,进入一种“此时无情胜有情”的境界,在晚辈看来老人辛辛苦苦把自己抚养大理应报恩尽孝,“可在老人看来,已经不需要了。”老人也不希望孩子们给自己这样那样的约束,否则,会觉得不舒服,老变小,他们已经回到孩童般的天真状态。
同样是经过几十年生活磨练,有的老人却没能“穿越”过去,相反,眼瞅着岁月催人老,自己不再高大、能干,他们容易产生莫名的挫败感和恐惧感,他们不愿意在子女面前显露自己年老不中用,也很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一句无心的话就有可能在敏感的老人心中产生巨大的震动: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嫌弃我了?……于是乎,一些老人干脆选择逃避。
当然,一些人到了晚年脾气愈发“古怪”还可能和年轻时经历的创伤有关,当年为了家庭责任、为了理想等忙于打拼,顾不得理会这些创伤,老年闲下来,当年的心理创伤就会“跳”出来,表现出来就是容易焦虑、愤怒、抓狂等等。
“有些老人放着好吃的舍不得吃,东西放坏了又舍不得扔,让现在的人觉得无法理解,其实,这是老人经历过饥荒年代那种饥饿、焦虑后的‘后遗症’。”又比如,那些经历过文革时期相互猜忌、检举的人,到老年后变得极度爱猜疑,爱发脾气,当然,有些老人脾气“怪”也和身体疾病有感。
“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父母,走进他们的生命,接纳包容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更好地孝敬老人。”大杨老师说,简单说来就是,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征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老爸老妈,发生的故事肯定也会多姿多彩,各种滋味。
睫毛增长液:http://www.lunzu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