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秀敏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师继续教育也日益提上了进程。然而,有个问题却在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悄然滋长—教师的心理健康。
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令人不得不去深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什么会如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又如何做好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呢?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成正比。
根据以上原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感受认为,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职业的高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所以有人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社会的高期望
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要求教师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据调查,相当数量的教师患有明显的强迫症,表现出求全求美、墨守成规、思前顾后、谨小慎微、苛求自己等症状。原因何在?原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敢破敢立的胆略,勇于创新,能大胆地搞些创新教研课题,进行教改实验。每个创新的、寻求个性与新路子的人,就犹如瞎子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每一批不同的教育对象,担负着整个家庭、社会的期望,失败之后的代价远不只是涉及教师个人前景的问题,它还包括一批教育对象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创新在无形中陷入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误区中。这种新旧认知结构的尖锐矛盾及寻求转轨时期的新出路,给教师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大因素。
呼吁社会的理解
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良好气氛,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同时,期望政府的关注,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前推进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高教师的自我强度E,减小症状出现率B。
改革教育评估标准
目前,存在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为了素质教育,我们取消百分制、等级制,严禁给学生成绩排队,严禁集体补课,并极力为学生减负,减到家庭零作业。然而,另一面却通过实行全科生竞赛,抽样调查竞赛,中考考查,高考角逐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这种过程要求与评估结论的不统一性,致使教师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应改革教育评估体系,同时深入教师实际,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激励方式,提高教师心理满意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保健
面对现今教育部门实行的“九个一”的活动,即: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练好一手“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设计好一份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掌握一项技能;带好一个班;辅导了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以及开展的各种“竞争比武”活动,如:“三笔”字书写展评、普通话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等等。教师应正确认识这些活动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度。
只要我们正视弱点,全社会共同关注,那么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健康的师资队伍是大有希望的。
(摘自《大众科技报》)
作者简介:
王建兵
已帮助过
95人
入驻年限
13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