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广东去年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其中研究生自杀率高于本科生,广东高校研究生自杀率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Psy525.cn
研究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更甚于本科生,为此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首场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辅导的专场报告会——《走出象牙塔的困惑》。研究生的心理困境体现在哪方面?在自杀前有何警示“信号”?高校和社会应如何应对?华工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黄建榕教授与研究生展开交流。
2008年是全国高校学生心理极端问题高发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学生极端问题63起,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38所高校,即一些高校发生两起以上,达到历史顶峰。2008年广东高校也发生了大学生极端问题26起,另外有5起得到及时抢救。数据显示,大学生极端问题的敏感和高发地区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
黄建榕说,据观察和统计,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根据今年的统计数字,截至3月10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又发生极端问题7例,其中5例为研究生。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也说,广东高校研究生自杀率高于全国水平。
案例分析
黄建榕介绍,当前高校研究生压力增大,面临五类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学习压力导致的恐惧心理、情感压力导致的孤独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导致的抑郁心理和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案例:
论文不被重视就寻死?
某高校一学生干部,成绩拔尖,工作出色,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交口称赞的对象。当传出这个学生“自行了断”的消息后,很多人非常愕然。后来学校终于查明了他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研究生读研后再不能像以前一样拔尖,特别一篇论文没有受到重视,对他刺激很大。与其这样默默无闻地活着,倒不如死了好过。
分析:自我认同危机
黄建榕分析,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因自我认同危机而自杀的例子。所谓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相符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这在研究生中比较普遍。尤其是那些“优等生”,一直习惯了“数一数二”的优越感,即便是落到了第三,对他们就是失败。因为失败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有可能由过分的自尊转变为过分的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案例:
离开父母便活不下去?
当代大学生很“幸福”,不仅不用像父辈那样受苦,有的人就连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都不会。当一位成绩优异的硕士研究生得知学校将选送他出国深造时,第一句话便问:“妈妈可以跟我一起出国吗?”出国前,学校送他到另一所大学进行外语培训。这使得他的母亲无法再三天两头来学校给他带好吃的,帮他拆洗衣被了。谁知这个研究生离开了母亲便无法生活,只好休学,最后不得不接受精神病治疗。
分析:父母保护过当孩子难自立
黄建榕说,每到高校新学年开始,总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送子入学的家长队伍。有的父母三五天来一个电话,时不时跑到学校问寒问暖,又是给钱又是带孩子上餐厅增加营养,还找辅导员请求关照。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大学生,往往徒有比一般人高的智商,却毫无独立生活的能力,遇到小小困难便不知所措。每每一个小小的挫折足以引起他们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从而从精神上打垮他们。
案例:
农村贫困生承受压力更大
某农业学院有一女生阿梅,家在农村,上大学前,其父客死他乡,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并出现精神问题。由于失去了上学的主要经济来源,阿梅被迫中断学业,后在几位老师的资助下经过复读才考上大学。上大学后,由于家庭不幸和经济窘迫,阿梅感到强烈的自卑,经常暗中独自落泪。一次看病时又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她想想家里已负债累累,人生无望,不如早点死算了。幸亏老师和同学及早发现,才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分析:经济压力击垮贫困生
黄建榕说,类似阿梅这样因生活不幸而自杀的大学生虽然很少,但作为一个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乃至自杀的因素却不容忽视。一般贫困生都容易有自卑感,会导致交往退缩,有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一旦再受到什么打击,如他人的讽刺嘲笑、学习成绩不理想、失恋等,将会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
提示:
大学生自杀前有“信号”
黄建榕强调,在现实中人们未能及时阻止大学生自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不相信他们会自杀,而绝不是自杀者没有行为“信号”。这些信号包括:
首先是个体是否具备自杀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无自杀未遂史,是否已形成了一个自杀计划,最近经历了哪些特殊应激事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否有药物和酒精滥用史,是否独居并与他人失去联系,是否有抑郁症,或是否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以及是否有失败的医疗史等等。
其次,自杀前有“线索”可寻,这些线索可以是语言的(轻生念头,无缘无故道谢、告别),也可以是行为的(如表现焦躁不安、抑郁、性格改变、失眠、赠送贵重物品),书面的(如日记、信函、绘画)等。
此外,自杀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先兆”,如透露自杀、暗示、开玩笑、日记、遗书等是重要的自杀预兆。据调查,青少年自杀写遗书者较多。国外资料表明有1/6的自杀者写遗书。受教育的程度高,自杀前多会写遗书。
忧虑:
光靠转介就医难解心病
大学生如果有严重心理问题和疾病,在校无法得到治疗,目前可以“转介”到校外医院治疗。但广东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国彬说:“不少高校挂靠的医院都是精神病院或脑科医院,家长不愿意让学生去,觉得去了就等于是精神病!”
许国彬还提到,学生转介到医院,医生看病往往在十几分钟内搞定,大多只开药控制症状,一般不做心理疏导,根本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心病。为此他建议,在某医院成立专门的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治疗中心,给这些学生良好治疗,避免其走到自杀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