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朝阳区常营社区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的人排起了队,咨询师案头的预约名单已经排到了4月初。心里有“疙瘩”,家庭或邻里间有矛盾,就去接受心理咨询――在别的社区居民还忌讳心理问题是不是“精神病”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如今已经坦然将心理咨询列入“常规门诊”。——Psy525.cn
心理咨询让父女弃嫌重聚首
今年春节后的一个下午,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激动地向咨询师报告好消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过了个团圆年,女儿姑爷都来了。感谢小范啊!”
大妈是心理咨询的受益者,咨询师范秀兰3次为大妈提供咨询。原来,老人家里有一儿一女,老伴重男轻女,回迁分房时给儿子两套两居室,只给女儿一套一居室。女儿与父亲发生争执后,两年没回家了。后来,老头子突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儿子30多岁了还未成家、无工作;大妈天天忙里忙外落了一身小毛病。“老伴现在躺在床上总埋怨女儿,其实是想女儿了,担心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希望女儿能回来看看他。”大妈无奈,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
咨询师范秀兰首先建议大妈通过与女儿关系较好的亲属,同大妈一起去女儿家,向女儿说明父亲现在的身体状况及对女儿的愧疚和思念之情,希望女儿能原谅父母,回来看看。此外,咨询师还从大妈那里获得她女儿的电话,通过电话进行心理咨询,解开了女儿的心结。
“大家把话都说开了,老头子心情好了,已经能下床走动。心理咨询真管用。”大妈由衷地说道。
开张之初也曾无人问津
常营社区的心理咨询室是在去年年底开张的。开张的第一天,咨询室竟然没有一个人光顾。咨询师程宁哭笑不得地说:“咨询室刚挂牌时,我们向村民宣传,他们赶紧说‘我没有精神病’,唯恐避之不及。”原来,居民们从来没有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上对此有所排斥,这也是各个社区普遍面临的难题。
于是,心理咨询室的专家和社区工作者先从普及心理咨询尝试做起,一点点消除居民误会。例如,制作宣传折页在各社区服务站发放;在社区自办刊物上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选取居民感兴趣、有困惑、当下热点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开展大型心理专题讲座为村民普及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婚姻家庭中的心理学等。几周以后,心理咨询室里有人来了,心理热线更是一天最多接了100多个咨询电话。
社区心理咨询为政府减负
据统计,开设半年来,心理咨询室目前已完成22例重点个案咨询,将社区纠纷“隐患”就地消除解决。此外,还为居民提供了千余次日常心理辅导,及时帮助居民疏导较轻的不良情绪。
社区心理咨询室管理人员介绍,专业的心理咨询确实能帮居民解决问题,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居民越来越多,原来每周3小时咨询时间延长了至少一两个小时,有时到了下班的点儿,咨询仍没有结束。目前咨询站已经不得不推出预约排队服务。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每周半天时间已经不够。
“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情感’、心理学来解决。”常营地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冠男感慨,小小的心理咨询室,确实能减少矛盾,帮助基层政府减压。她表示,这一成功经验“开启了政府工作的新思路”。
据介绍,该社区准备在社区内培养一批持证上岗的“社区心理辅导员”。政府目前计划让这项特殊服务发展为一项长期、常规的社区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