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逐步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在竞争中必然承担着破产、倒闭的风险,而企业职工也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和失业的风险,充分就业只能作为经济学家们在设计政策时的理论目标。从当前我国失业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态势看,情况是相当严峻的,失业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问题。从宏观上来说,国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诸如发展第三产业,缩短工作时间,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以尽量控制失业的规模,降低失业率。但是,完全依靠社会和政府并不能解决每一个失业者的问题。因此,从微观的角度即从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层面来研究以解决劳动者失业的问题亦显同等重要。那么,影响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提高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呢?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深入探讨的。
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是指劳动者对失业风险及失业造成的损失在心理上承受的能力。失业意味着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失去工作,这必然导致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乃至中断。劳动者在失业状况下,能否维持正常心态和基本生活水平,是否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笔者认为,影响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的经济适应力。
这是影响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首要因素。它是指劳动者对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的经济适应能力。经济适应力与心理承受力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劳动者的经济适应力越强则其失业心理承受力越强;反之,劳动者经济适应力越弱,则其失业心理承受力也越弱。也就是说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与其经济适应力是一种同向关系。劳动者经济适应力主要受劳动者家庭经济保障力和失业保险状况所制约。劳动者家庭经济保障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失业以前收入水平及劳动者婚姻状况:劳动者失业以前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存量越多,则其经济保障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越强,反之,劳动者失业以前收入水平越低,收入存量越少,则其经济保障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也就越弱;从婚姻状况看,未婚的劳动者失业时,由于其生活费用仍可依赖父母,从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相对要高一些。而已婚的有子女的劳动者,由于他(她)们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一旦失业,则会使其家庭收入急剧下降甚至中断,因而其经济适应力及失业心理承受力相对要低得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经济功能逐渐削弱,劳动者经济适应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失业社会保险,因此,失业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及失业保险金和失业救济金给付水平也制约着劳动者的经济适应力。失业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越广,失业救济金的给付水平越高,则失业者经济适应力就愈强,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也愈强。当然,这方面的具体情形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2.失业损失的程度。
它是指劳动者因失业造成的货币和非货币收入损失的大小。在劳动仍然是人们的一种主要谋生手段,工资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生存基础的前提下,失业意味着劳动者失去工作,收入来源中断以及原有的社会地位的丧失,社会角色的转换。失业给劳动者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对失业损失的评价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部分。客观评价是失业者对失去原职业所造成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损失的一种评价。它与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关系表现为:原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越高,客观评价的失业损失大,其失业心理承受力就越低。而主观评价是失业者对失业周期内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机会损失”的一种主观预期,对自身劳动力资源质量自我评价较高的失业者,对其“机会损失”的主观预期普遍高于劳动力资源质量自我评价较低的失业者的主观预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因对“机会损失”的主观预期值的差距,就会造成前者的失业心理承受力低于后者。
3.失业持续时间。
劳动者失业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地,失业持续时间越长则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失业持续时间越短则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能力越强。而失业持续时间的长短又受社会就业压力及劳动者素质的制约。就业压力是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的客观因素,它是指新的就业机会与等待就业的人数之间的比较关系:相对于等待就业的人数,如果新的就业机会越多,或者相对于新的就业机会,如果等待就业的人数越少,则就业压力越小。在就业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失业者较容易找到新的工作机会,从而失业持续时间也较短,反之,失业持续时间就会较长。就业压力与失业持续时间是一种同向变动的关系。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是影响失业持续时间长短的主观因素。劳动者素质越高,其失业风险愈小,即使失业也较容易被用人单位选用,失业持续时间就越短;反之,劳动者素质越低,则其面临失业的风险就愈大,失业以后因择业困难,从而使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为缩短失业持续时间,有赖于减少就业压力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正常的社会经济现象,虽然它对社会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诸如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素质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但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失业的负面效应。失业毕竟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导致劳动者收入的下降甚至中断,对失业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或加剧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危及到整个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有效地控制失业的负面效应,在宏观上有赖于国家、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控制失业规模,降低失业率:诸如建立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等。而在微观上则有赖于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失业观。劳动者要正确地对待失业,失业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伴而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特别是当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使传统的行业、产业日趋衰落,新兴的行业、产业不断涌现,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引起劳动职能的变换和劳动力的流动,不同工种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不能相互替代,从而使部分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失业不可避免。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生存法则。就劳动力方面而言,通过竞争出现优胜劣汰和人才流动,可以达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有效的又是无情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提高资金有机构成,裁减冗员,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部分结构错位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失业在所难免。因此,企业职工都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风险意识,要敢于面对失业。
其次,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我国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宏观上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这必然使劳动者产生一种等国家分配、靠国家分配的思想,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微观上,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工的用工制度,劳动者一旦被单位录用,就算端上了“铁饭碗”,除了退休和国家重新安排工作外,只要职工不犯严重错误,单位一般不能辞退职工,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就业终身制。这样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只有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大集体企业并成为其固定工才算就业,从而使就业的渠道十分狭窄。而事实上,就业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并由此而获得劳动报酬的状况。因此,劳动就业应调动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的积极性,实行国家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总之,使劳动者对失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抛弃传统的“铁饭碗”观念,树立劳动者就业的市场意识和失业风险意识是提高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与劳动者的经济适应力是一种同向变动关系。要增强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就必须提高其经济适应力,而劳动者个人及家庭经济保障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就业期间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存量的多少。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生活在福利化收入分配体制之中,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既“低”又“均”,其结果是,一方面削弱了居民的储蓄能力和边际储蓄倾向,另一方面劳动就业的安全保障性使劳动者缺乏失业风险意识,淡化了居民的储蓄积累偏好。因此,城市劳动者就业期间基本上是既无储蓄积累的可能也无储蓄积累的必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经济现象,全体劳动者都面临失业风险。因而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失业保险的储蓄,做到有备无患。如果劳动者就业时收入水平高,储蓄倾向强,收入存量多,则其失业的经济适应力和失业心理承受力就越强。因此,树立失业风险意识,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储蓄,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是提高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基本要求。
劳动者失业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其失业心理承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失业时间越长,失业损失愈大,则其失业心理承受力越弱。劳动者失业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就业压力的大小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就业压力是影响失业时间长短的客观因素,与失业时间长短同方向变化;而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失业周期的主观因素。在就业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者素质越高则其失业风险愈小,即使失业了,其职业转换能力较强,再就业的机会比素质低下的劳动者要多得多,失业的时间也就相应的要短,从而失业心理承受力就愈大。在竞争压力的刺激下,劳动者要取得就业岗位,就要注意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如果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生产技术的要求,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不仅如此,就是在就业中途,如果自身素质跟不上现代化生产技术变化的要求,也会失去就业岗位。因此,不论是失业风险的大小,还是失业持续时间的长短,劳动者自身的素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者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等。总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增强劳动者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关键。
4.了解劳动就业信息,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是增强劳动者失业心理
承受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而举办的职业培训和转业训练,有些是政府强制性的,有的则是劳动者自愿的。不论怎样,劳动者失业后,都应积极地、有目的地参加职业培训和转业训练,提高职业转换的能力,争取尽快再就业,以缩短失业转换的时间,尽量减少失业损失,增强失业心理承受力。
当然,仅仅参加了职业培训还是不够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劳动者要获得再就业的机会,还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因此,信息传输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劳动力市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从劳动力市场的两个主体(招聘者和求职者)看,他们都要以准确而快速的信息作指导。而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同时信息传递的手段还比较落后,致使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还有较大的盲目性。而这又无形地延长了劳动力在流通过程中的滞留期(即失业持续的时间)。所以说劳动者失业后,为尽早再就业,还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以及劳动就业的市场信息。
总之,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它遵循竞争的法则,由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劳动者就业岗位的竞争,在优胜劣汰原则的作用下,企业破产、劳动者失业已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劳动者能否走出失业的阴影,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对失业综合治理措施的力度,诸如失业预警制度的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劳动力市场新机制的培育等;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劳动者的失业心理承受力增强的程度。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失业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作者简介:
安心
已帮助过
776人
入驻年限
10.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