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孩子,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关于父母爱孩子的谚语一翻一大堆,但是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小组对于父母的抱怨,颠覆了我们对亲子关系的认识,甚至也超越了往常人们所认为的代沟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不少看上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们的苦恼和心理伤痛,恰恰来自父母。不少心理学家看到本刊上期关于“父母皆祸害”的报道,又特地爬上网仔细阅读各种记录,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反思——如何给孩子理性的爱。 ——Psy525.cn
当孩子刚刚出生时,你会觉得他完美无缺,有成为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可能。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渐渐地,是孩子变了还是我们变了——你会觉得他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这时你还能想起,你曾经对他是如此欣赏吗?
“不管做什么事,爸爸妈妈总是这么挑剔,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别人永远比我好。我是在他们的批评声中长大,还口口声声说是为我好。以前我被他们批评很难过,现在我已经无所谓了。”许多儿女这样抱怨。
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华援助项目特聘专家高岚:我们长期以来都是用自己的经验在养育孩子,这种方式最明显的缺点,就是有20年的错位。其实为人父母的都知道,面对孩子时,没有家长会认为自己经验落后。
父母总是对孩子有着诸多的要求,但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却自知太少。也许这是社会高速发展,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因为全社会的成功只有一个标准,所以,所有的父母都必须成功,而不能失败。这让父母承担了很多原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又是老师,又是法官,又是教育的监督者,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能给孩子无比的滋养。生命本身是有梦想的,父母超越自己角色的做法,扼杀了孩子的梦想。
我常常听学生说,“如果我妈妈是什么样的就好了”。他们所希望的妈妈,从心理学上说,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大母神”——母亲给孩子的应该是无限的精神滋养。但是现在的妈妈都要当“超级妈妈”,她们当然爱孩子,但是她们的爱超越了母爱的特质,那对孩子来说很可怕。
父母应该本身有强大的心理机制,这样才不会在面对外界的变动时出现质疑,比如你对孩子秉持着怎样的教育理念,那么你自己必须足够坚持,才不会在面对老师、面对身边人的质疑时,把心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永亭:我不认为,一个孩子在毫无引导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地选择对于自己的发展有利的、好的方向,并且很好地发展自己。但不是父母觉得好的就可以强加给孩子,应该由孩子来告诉父母“我需要什么”。同样是出于爱,前者给了孩子束缚,他能感受到的就是控制,后者给了孩子尊重,他会自由地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而不是平时天天扔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周末才带回家去履行父母的职责。因为只有每天都在一起,父母对孩子的爱,才能使他们看清楚并了解到孩子的需求。
孩子真的是很奇妙的,如果你永远像他刚刚出生时那么欣赏他,信任他,尊重他,让他体会到家庭的愉悦,他会自然地成长。而如果你总是对孩子抱怨,那么孩子很容易成为你所抱怨的类型。
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尝试着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的时候,当你觉得他的举动是不被允许,大声对他说“不”,并且呵斥他之前,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了你的方便还是为了他的成长。
王永亭:每年我招学生,会问他们想做什么。很多时候,学生给我的回答是:“我想做什么重要吗?”或者“我能做什么呢?”那种消极和无所谓的态度,让人感到他们觉得自己想做的肯定都做不了。而且,很多优秀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方向的选择,都很随便,看不到他们有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更看不到他们有对自己想做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的激情。看了“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的发言后,我想,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种种限制,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压抑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英国一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人,无法想象离开自己的事业会怎么样;还有一种是每周一上班后都在想着周末的人。前者是一周快乐7天,后者是一周快乐2天。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主导他们成长,很可能培养出的就是这第二种人。
当你在对孩子说“不”,或者给孩子什么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真的是他需要的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崔丽娟教授:有时候父母对孩子说“不”,是为了自己省事,这种情况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比如,有时候父母忙着玩游戏或看电视,就随便打发孩子或者希望孩子自己玩;或者为了自己的事情,希望孩子做超越自己年龄阶段的事,美其名曰是对孩子放手;有时候害怕孩子衣服弄脏,制止他们的户外探索;有时候担心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而要求孩子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放下手中的游戏,把时间交给孩子;孩子有探索的热情,那就让他探索,衣服脏了多洗一遍,家里乱了重新整理一下。如果孩子出生打乱了生活节奏,那么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保险总是买给一个家庭中最重要、最需要保障的人,而在中国,保险总是买给刚刚出生的孩子,一买10多份。对于自己的“财产”,一般人总是希望永远处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要不就是希望“财产”对自己永远服从。与其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还不如说,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理性的爱,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为人父母,爱孩子,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有选择自己正确人生的能力和权利。
高岚:养育孩子,父母要有所取舍。可以列出最希望孩子具备的素质和最不能接受的素质,并且坚守。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父母付出代价。比如,父母最希望孩子诚实,那么当孩子诚实提出一些挑战父母底线的问题或者要求时,父母必须坦然接受并面对。再比如,如果父母对孩子学业的要求是考到95分,那么哪怕95分是全班最后一名也要接受,而不是说,其他人都考了100分,就又转而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
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上了高中以后,父母得求着他们学习,但是还没用。其实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而不是边唠叨责骂边替他承担后果,父母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否则不断的唠叨,会提前消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
当夫妻双方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只有一方养育孩子时,父母总是会说和孩子相互依靠,但是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提醒过自己,别把孩子当成你的精神寄托,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额外沉重的心理压力。
这是关于“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的现场演示——一对夫妻当父母,一位家长做孩子,让他们作为一家三口站出一个让自己感到最舒适的位置。结果是父母站在略后面一点,孩子站在前面中间。但是当父母一方指责另一方时,孩子会本能地站到被指责的一方,而当爸爸妈妈互相指责的时候,孩子的本能则是害怕,躲得远远的。
爱与自由教育机构负责人孙瑞雪:这一家三口的站立模式显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爱的靠山。儿童的情感来自于家庭,家庭关系是孩子最早的人际关系,是孩子社会关系的雏形,未来一切关系的发展都有赖于这个关系。爸爸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妈妈,给孩子健康的家庭关系体验。不管什么时候,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都是第一重要的,然后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我们给孩子安全的家,我们的爱可以让生命充满自信。
崔丽娟:夫妻是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共同经历,脾气性格都有差异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的方法,是孩子人生中学习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
如果爸爸妈妈之间关系紧张,其中一方常常会出现心理学上的退行行为,即本该是孩子依赖父母的,却变成了父母中的一方或者两者都依赖孩子,并且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弥补自己的感情缺失。这种反向依赖会成为孩子情感发展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情感发展是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转向,进而发展来自朋友等的各类社会关系。父母对孩子的依恋使孩子的社会情感投放点发生了歪曲,不仅会形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导致恋父或者恋母,还会使他们习得不良的家庭相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父母离异,孩子往往也会离异,父母从孩子身上获得情感依赖的,孩子成年后也会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形成反向依恋。
作者简介:
宋岩
已帮助过
9829人
入驻年限
11.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