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一位朋友特意来找我,说她邻居家的独生女儿小莉上大学才一年,就屡经感情挫折,现在精神都有些异常了,虽曾求助心理咨询师,但却不见效果。我朋友受小莉母亲之托,求我“开导”她女儿,我只好答应了。 ——Psy525.cn
我和小莉如约到了一间茶楼,选了个僻静的位子坐下。小莉似乎等不及我开口,就把她的“不幸遭遇”伤心道出。
“我真倒霉,总遇不到好男人啊。大一开学不久,一个男生就向我写情书,表白他真心爱慕我。我被他一封封情书打动,就全身心投入到热烈的初恋之中。没想到,他很快就厌倦了我们的爱情,说我太缠他,没给他自由空间,不等我回过神儿来,他就毅然离我而去。我正在伤心时,另一个男生向我靠近。我觉得自己真的太需要男生的抚慰了,就自然把感情转移到 2号身上。过了一段稍开心的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 2号先前的女友。她有意向我揭露,说 2号曾让他怀孕堕胎,连手术费都没掏就蹓了。后来,我也渐渐发现 2号男生很自私、吝啬,就主动与他分手了。之后我感到非常空虚。好不容易熬到寒假,一次独自去滑冰,认识了一位很有风度的男士。他热情教我花样滑冰的技巧,多次请我去咖啡厅聊天。他说自己感情生活很失意,与妻子分居两年,就差办离婚手续了。我大有与他同病相怜的感受,就情不自禁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开学了,他慷慨地在学校附近为我租了一间公寓,我们就常在那里相聚。不久我怀孕了。我想,政策已经允许大学生结婚,就决定嫁给他,催他快办离婚手续。但他劝我还是先做人流,说他的离婚问题较复杂,可能要拖一段时间。顿时我被搞懵了,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先是震惊与责骂,之后也只好陪我去做了人流手术,坚决要我与那个男人断绝关系,否则母亲就要与我断绝关系。可是我下不了决心啊!一来那个男士对我还是很好,承诺一定娶我;二来我不能想象,如果离开他,我将怎样活下去啊!陈老师,说实话,我已是在生死之间徘徊的女人了,谁也救不了我。”
听了小莉的倾诉,我又是同情又是忧虑。她对男性的感情依赖已达到病态的程度,这不是“开导”一番就能解决问题的。她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以打破既成的恶性循环。
我依次问起她交往过的三个男人,都各有什么长处值得她欣赏和爱恋,她都说不出来,只说最后那个男人毕竟让她怀上了孩子,“爱情结晶”,虽然没留住,但却忘不了。
小莉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岂止是幼稚,简直是愚昧!是愚昧导致的病态——“恋爱瘾癖”。称“恋爱”都有些抬举,活活一个“异性迷”。“真不能想象,离开他(她),我将怎样活下去呢?”这是那些在所谓“失恋”中自毁和毁及对方的病态男女典型的内心独白。
虑及小莉的情感危机隐含着某种险情,我不得不约见她的母亲,劝她对女儿的态度缓和下来,因为责骂和“最后通谍”可能把小莉逼上绝路。经过我和她母亲的共同说服,小莉同意暂时住进一家医院的精神科,一来她人流后身体已有些虚弱,本需要调养,二来她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
小莉的经历真让我感慨万千。其实,有多少个小莉已被毁掉,又有多少个小莉正在挣扎。去年和前年,我应邀参加由国家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组织的“爱篱笆”巡讲,在北京、广东和上海的高校给大学生做做关于当代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讲演。到场的学生听众从几百到上千,讲演中收到的书面和口头提问不计其数,回到宾馆接待的个别咨询络绎不绝。其中,“小莉”、“小刚”们的困惑大同小异。当代大学生在爱与性方面的问题、困惑、误入歧途乃至毁及人生,分明拷问着我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的恋前教育、婚前教育是完全缺失的,由此造成的种种后果,在媒体中不断曝光,甚至被大加炒作。而政府当局乃至家庭、社区,对此类问题是否重视了呢?没有。所以,小莉、小刚们的悲剧还在继续演绎。
小莉住院后,我和她的母亲及医生有过进一步的交流,达成了一些共识.作为一名婚恋问题的研究者,我想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到达青春期少男少女,其公开的异性交往应得到倡导和鼓励,使他们有正当机会释放“性待业期”的生理与心理压力。用“早恋”这根大棒去围追堵截少男少女的自然交往,恰恰可能使某些积累了强大身心压力的青年男女饥不择食地把异性之间的身心反应当做“爱情”去投入甚至痴迷。这,也许是小莉、小刚们遭遇情感挫折的初始原因。
第二,小莉三岁时父母离异。单身母亲与独生女儿相依为命近二十年。小莉内心的“父爱饥渴”,使她刚上大一就投入了那个让她感到关怀、体贴的男生怀抱;而最后那个男人更让她觉得成熟、可依靠,自己虽受伤害却不能自拨。其实,与其说小莉是在恋爱,不如说是在寻求“替代父亲”,补偿那份失落的父爱。
第三,应当给大、中学生开设“婚恋课堂”,科学地、积极正面地讲解异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性健康、性安全和择偶、婚姻等知识,让他们具有处理自己人生重大问题的理性、智慧、能力和技巧。这甚至比对他们进行求职谋生的资格训练更重要。因为,职业生涯是一阵子,爱情和婚姻的幸福是一辈子。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孩子们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为将来的求职谋生做准备;而如何恋爱结婚,怎样做夫妻和父母这类学问,孩子们无正规途径求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在五花八门的媒体中去吸纳不科学、不真实、扭曲和有害的信息,以致贻误了他们的人生。
第四,小莉的心理医生介绍的“恋爱瘾癖症”常识,值得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和青少年的家长了解。在那些因失恋而自杀或部份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可以看到“恋爱瘾癖症”的影子。患者常伴有“没有他(她)我就活不下去”的恐惧感;某人的风吹草动都能震撼患者的人生。患者表现出失去自我、失去自由、失去意志、失去选择的无能状态,成为一个“寄生主义者”,即完全靠另外一个人的存在而活着;他们不自信、无自尊、不认为自己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于是成了别人的影子。这样的人总是拼命地寻求被爱,没有力量去爱别人,他(她)像一个被饥饿折磨的人,不加选择地吞噬眼前抓到的一切食物,哪怕是毒品。他们似乎有一个永远填不饱的胃口,让“供应者”感到无奈和力不从心。他们只会索取,无法给予,最终让倍伴他(她)的人失望甚至愤怒。他们的所谓“爱”既扼杀了自己的独立性,又让对方感到窒息。这样的“爱情”怎能不走向死亡之路?
真心希望那些正在寻求真正爱情的年轻朋友,那些在帮助和祝福孩子们获得爱情的家长及老师,能够认真去探索并向孩子们传授爱情的真缔,通过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引领年轻人走向健康、幸福的恋爱婚姻之路。
作者简介:
何坚
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
已帮助过
2671人
入驻年限
10.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