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焦虑合并症成因包括外部的社会因素和内部的个体因素两个方面。就社会因素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重要性的加强。在17世纪,一个英国人一生所能获得的信息量还不如现在当天一份《纽约时报》上的信息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容量,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自然会想尽量多吸收一些,但是当他发现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知晓全部信息的时候,就会觉得茫然。——Psy525.cn
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信息的重要性非但没有被“稀释”,反而更加重要。例如关于SARS的报道,首先就是出自于互联网上的“小道消息”,随后,这些“小道消息”又通过亲友间的手机短讯“奔走相告”,直到4月,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才正式公布有关SARS的相关新闻。 由此可见,对于信息时代的社会,单是掌握信息多并不足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
过去我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和杂志,在19世纪可能一份《泰晤士报》上的信息就足够让你选择出几个可能获利的股票,发家致富。而在21世纪,要想知道一个股票的行情,最便捷迅速的方法就是上网查询该股票的实时交易信息,而且除了即时信息,服务器还能为你提供相关的日、周、年K线图,上市公司基本信息等相关资料。更有甚者,可以在相关论坛或讨论群中获得机构进出货情况等“内幕消息”。这种信息的详尽与深入,不是普通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能够做到的。
现在信息对我们来说变得如此重要,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正逐渐演变成像柴米油盐那样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没有的话无关痛痒,普及品没有的话也能忍,但要是必需品没有了的话,怎能不叫人抓狂?
就个人因素而言,我们在前面也提到,对于一些人来说,大量的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的必需品,在工作中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例如新闻业、广告业、IT业的工作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没有了信息,就等于没有了饭碗。“没饭吃”的痛苦,相信通过节食来减肥的人最有体会了吧。
人是有惰性的,一旦习惯了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信息获取途径之后,再让他适应书信、图书馆,就会觉得很不 适应。电子信息渠道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汽车,一个人习惯了坐车,再让他步行或骑自行车,肯定会非常焦虑。2006年4月11日晚上发生的全国大面积断网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断网时间只持续了几十分钟,但是对习惯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的网民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断网期间,各大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几乎爆满,报社、电视台的新闻热线也成为第二条“投诉热线”,那些已经习惯网络生活的人纷纷质问运营商究竟是设备出了什么问题,还是遭到黑客攻击……其言辞之激烈,充分表现出人们一旦被“剥夺”网络信息之后的焦虑程度。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