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的一份报告显示: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对就业信心不足,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也在降低,约有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下层”和“中下层”。
驱散所谓精英光环,大学生也不过是普罗大众。作为生活、事业的起步阶段,大学生过分地诉求体面和富贵,恐怕并不是那么的合理。学历并不代表着生产力和创造力,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在审视自身位置的时候,是否应该抛开虚荣,问问自己:能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身处“下层”和“中下层”,折射的是种卑微心态。身份的提升和财富的积累创造,本来就是个动态的过程,急于将自己定位在社会的某个阶层,是否意味着这是种急功近利心理下的自卑情绪。
当“天之骄子”的身份,遭遇现实窘境,巨大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个群体陷入迷茫。不可否认,教育体系的滞后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板结,是造成这种迷茫以及不自信心态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而言,恐怕还需要大学生们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眼高手低的自负,当真正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冰冷,也就很容易变得自卑。而无论是自负还是自卑,恐怕都不是正确的认知。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却无法阻挡个体的好学与进步。同样的教育体系下,为什么有些人走出社会能够得到欣赏,而更多的大学生却流于平庸。这恐怕跟个体的主观能动有着很大的关联。
至于碰壁,恐怕是每个创业阶段的人,必须经历的痛楚。不可否认,现实的社会确实存在板结和不公,但并不是大学生们认命,甚至将自己的身份固化在某个阶层的理由。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其发展都是个动态的过程。社会要匹配人才,需要创造更多更广的价值实现平台;人才要匹配社会,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某种身份符号而心怀坐享其成的心态,难免四处碰壁,又怎能不滋生卑微心态?
自我认知准确,处于创业期的大学生们,才会更加乐观自信。庆幸的是,调查还显示:超过半数表示对政治事务感兴趣且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决策。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们依然没有放弃改变。“位卑不敢忘忧国”,如果这群社会的生力军能把现实的窘迫,以及这种窘境下的卑微心态,转化成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的力量,那么无论是对个体命运还是社会前程,无疑都是利好的。不在卑微中沉沦,而在卑微中奋发和改变,我们应该相信:年轻的一代,终究会靠改变的力量和谦卑的心态,融化个体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坚冰。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