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模仿学习——Psy525.cn
模仿学习常与班杜拉(A.Bandura)的名字联系在一起(Bandura 1969,1977 & 1986)。模仿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迅速有效地观察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并使自己的行为稳固下来。模仿学习被视为看为是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1977 & 1986)的基础,这意味着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的影响。模仿学习的方法是连接经典学习理论和认知方法的中间阶段(图16-4)。
自我控制
经典模式←———————→认知模式
社会性学习、塑造
图16-4 模仿学习与经典学习和认知方法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下述过程是社会学习的基础,一定程度上也是模仿学习的前提:
感觉过程是观察者通过感觉器官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这种察觉是以示范者(或称模特)的特征来引导观察者的动机和感情。
信息的累积过程:模仿通常不是直接发生的,需要观察者有一定的累积。可以把这种累积理解为言语或形象表达体系里的积极过程(不是被动的形式)。所累积的是个体复杂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自己的需要在其中占有优势。
再现过程:在信息的累积过程中,一个平常但最重要的前提是接受言语的、认知的或运动的再现过程。这包括心理和生理前提,没有什么观察模式是不可再现的。再现过程与模仿学习的区别是,模仿学习是我们察觉复杂的行为模式并进行储存;而再现是需要耗费大量训练才能完成的(比如学习外语或学习复杂的运动)。
动机是学习的核心条件,对模仿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Learning)意味着接受学习内容,“学会”示范者的行为,而不必表现。“执行”(Performance)意味着行为表现出现,它以环境激发条件为前提。
格斯塔(1975)认为,模仿学习特别适合于治疗措施在治疗实施中被拒绝时。模仿学习可以用在调解行为方式上。当操作性方式尽管有效但很费力时,运用模仿学习可以缩短过程。典型的例子是说话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比如在一个治疗组里进行调解;见Grawe 1980,Fiedler 1987 & 1995)。
观察者(患者)通过模仿学习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为出现次数,观察者的行为与示范者的行为密切相关,示范者影响了观察者的行为。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模仿学习可以减少鉴别学习的可能性:示范者遵从于特别的刺激条件,患者观察到这些内容并接受为自己的行为。在自我防护行为模式的学习中常常涉及到,患者要学会区别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具体环境中是合适的。这就涉及到学会区分复杂的刺激条件(比如在要求被拒绝等时)。模仿学习不依赖于所提供的具体形式。一个口头的象征性描述就足以作为模仿学习的基础了。这与认知经验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模仿学习过程的解释首先要联系社会-认知模式(Vogl 1974,Bauer 1979)。要在多个层次上理解模仿学习这个复杂过程。在解释控制和失控作用时可以追溯到本能理论。一个认知因素是联想理论模式(比如模式和示范者的类似性),使对新行为的接受更容易了。在动机条件里要讲到强化过程的重要性,这是由米勒(Miller)和多拉德(Dollard)(1941)所提出的,斯金纳(1953)对此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治疗者作为示范的作用不应被低估。患者不仅从治疗者那里接受具体的行为方式(比如在恐惧治疗里的暴露训练),也会接受他的思想、价值观和准则。
四 自我控制的方法
自我控制的概念与经典行为理论(Skinner 1953 & 1969)有关。自我控制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引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由此看来,自我控制是与他人的行为引导原则相联系的。
如果注意到个体的行为调解有着不同的决定因素,我们会更清楚地理解自我控制的原则。F.H.坎弗的研究把控制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区分(Kanfer 1970 & 1977,Kanfer & Karoly 1972)。
α-变量:影响个体行为的多个外在因素(比如寒冷,热,特别环境和社会条件...)。
β-变量:个体本人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比如价值观、思想、问题解决等。从信息接受和信息加工的角度上可以看作是行为的重要条件。
γ-变量:可以把生理-心身条件看作是对个体行为引导的一个很重要的边缘条件和基本变量,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核心的影响因素(比如生理-心身条件、激素条件、老化过程等)。
个体的行为是这些变量的复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记住没有哪个因素在某次行为中完全没有意义。比如在极端严重的饥饿(γ-变量)的情况下,道德对于偷盗的观点就不起作用了,个体几乎会不受环境条件(α-变量)的限制而直接去拿食物。
外在环境——→人的行为——→改变外界环境
他人控制(外控)和自我控制(内控)实际上位于一个连续谱上。有时是α-变量(他人控制)对个体的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有时是β-变量(自我控制)在施加强烈的影响。内在反应模式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和解释有着巨大的意义(Mischel 1973 & 1986):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把个体的行为看作是外界环境的结果,另一方面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改变外在环境(比如通过驾驶汽车而改变我们的环境)。图16-5可以清楚地显示这种内在反应影响:
图16-5 环境与个体的关系
概念解释
自我管理个体的一种能力,即在隐含的或明显的外在条件下引导或改变自己的行为(Karoly & Kanfer 1982,Kanfer,Reinecker & Schmelzer 1996)。自我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疗方式”(Hecht 1984),其中β-变量对于个体行为的引导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自我调节是对引导个体行为过程的描述和理论解释。坎弗(1977)把自我调节划分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加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很快或自动地进行,很多情况下,其中的某个步骤可能进行得很慢(Karoly 1993 & 1995)。比如学习一个复杂的活动时(比如学习骑自行车)。在自我观察阶段,行为者检查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在自我评价阶段,行为者将从自我观察中得到的信息与过去的经验开成的操作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发现两者是吻合的,行为者就会感到满意;如果不吻合,就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并会考虑加以改正。自我强化阶段是行为者根据自己的现实操作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吻合或差异程度对自己进行强化。
两种典型的冲突是(图16-6):
环境(a)——→如点心的消失(R)——→C+——→C+C-
环境(b)——→如看牙医(R) ——→C-——→C+C-
(短期后果) (长期后果)
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的一种特殊情况,发生在自动的行为过程由于环境或冲突而中断时。自我控制是人们采取了未期待行为方式,即对矛盾的自我控制(Hartig 1973,Reinecker 1978)。
图16-6 两种典型冲突
l “尝试的矛盾”:一个人不实施很可能出现的某种行为(比如不在糕点甜食店购买点心。
l “英勇的行为”:一个人实施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有短暂令人反感的特征且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比如看牙医,尽管没有疼痛)。
单纯从行为理论的观点很难解释自我控制行为,自我控制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主动选择”某一行为。显然个体是能够为了长期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或者忍受短期中令人不快的环境。哈逖西(Hartig 1972)认为,只有当人们在实施自我控制行为过程中接受认知-动机过程时才是可解释的。这个过程是在β-变量层面,即个体把外在的变量(α)以及心身-生理变量(γ)放在基础的地位,并通过β-变量来影响这两个成分对行为的影响。认知(β-变量)引导了自我控制的实施。
2 自我控制的方法
在冲突性环境中的自我控制的方法是β-控制层面的认知干预技巧。自我控制方法包括:
l 自我观察;
l 刺激控制;
l 实施分配控制。
自我观察
在行为治疗中,自我观察是作为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自我观察是个体对问题行为或有关行为做观察和记录。自我观察的结果提示目标了行为的改变。所以自我观察是自我控制方法的中一个步骤(Thoresen & Mahoney 1974; Mahoney & Thoresen 1974,Logue 1995)。自我观察可以引导患者观察并记录他的行为的影响因素或行为的环境条件。自我观察可以用简短的描述、提示或是图表来记录。重要的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记录,因为复杂的方式并不一定能保证记录的精确性。自我观察适合于患者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对行为进行观察,也适用于其他难以概括的过程(比如思考过程、自我对话)。
自我观察的局限是它的治疗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因而自我观察法主要适合于治疗改变过程的开始。对问题行为或目标行为方式进行自我观察,以促进治疗进展。自我观察的一个特别优势在于,患者通过自我观察(大多在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会积极和独立地参与到治疗改变的计划中(目标:自我管理)。
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意味着通过改变改变环境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个体改变环境中的社会条件或物理条件,使建立目标行为成为可能或者使问题行为减少。理想的刺激条件下是,在这种条件下问题行为(比如酗酒)或期待行为(比如集中注意力书写)还没出现。这样,通过塑造环境使自发行为链中断并让期待的目标行为更加可能出现。
刺激控制的例子很多,减少问题行为是例子有放弃去旅馆、放弃买烟等,增加目标行为的例子有整理书桌、预定训练课程等。
通过对外在条件的加工,可以把环境塑造为鉴别性提示刺激以激发目标行为(Logue 1995)。这种鉴别性提示刺激可以清楚地分析自己的行为(比如一旦被企业解雇,就喝很多酒)。刺激条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认知过程,它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而安置到行为链的开始,通过自我产生的刺激来思考自我建构,自我表达以及行为的引导(Meiche nbaum 1974 & 1977)。需要说明的是,刺激控制通常与其他的自我控制或他人控制方法相联系,即β-控制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改变问题行为的。
强化
通过获得行为的后果而改变行为的方法在行为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强化可以由患者自己设置(即自我强化),也可以是他人设置(他人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自我强化意味着患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以及如何给予强化。
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自我强化,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的习惯、文化背景和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这表明,对自己行为的强化和外在加强有同样的效果(Kanfer 1977)。自我强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是患者可以很大程度独立于外在控制,并以更有意义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思想。通过自我强化来改变行为的一个方法是遵守签订的合同,这样的合同确定了在什么条件下会带来什么结果。这里特别要提到合同的动机功能(Klinger 1982):患者自己设置的目标和标准是内在动机重要的源泉,是自我控制的重要动力。
3 自我控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行为治疗里自我控制不是独立的治疗方法,但却是干预措施一个重要的补充。在行为治疗中,自我控制具有独特的优点。首先,自我控制不但是一种治疗技巧,还是治疗干预的一个普通目标。把自我控制作为治疗目标,即帮助患者自我引导,提升β-变量的作用。这也可以看作是普通动机,因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动机重要的源泉。这样看来,可以把自我控制理解为治疗干预的普遍目标,自我管理概念也有密切的联系(Karoly,Kanfer,Reinecker,Schmelzer 1996)。
其次,自我控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疗师对治疗的控制:自我控制意味着好的行为模式会进一步(当然不是完全)被患者所接受。在治疗设置里的自我控制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解与此有关的概念冲突。第三,患者在自我控制经验的帮助下完成自助过程,可以使治疗者对患者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即患者自主完成了改变。因此,自我控制的措施具有特别的意义(Fiedler 1981)。不同的研究(Meyer et al 1991,Margraf 1995)说明,在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人中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得到有效的专业治疗。因而自我控制方法对于患者以后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自我控制的第四个优点是在治疗结束时提供了向正常生活转移的机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对问题条件施加影响,然后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移植到现实环境中。在治疗影响结束时特别提供了转移到自然设置的机会。第五也是最后一个优点是自我控制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将来出现问题条件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作出治疗决定时应认识到自我控制经验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自我控制的方法通常要插入到治疗的总体规划之中,因而几乎找不到单独使用方法的情况。
作者简介:
吴芳
已帮助过
12人
入驻年限
8.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