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让孩子因心理压力成“笨小孩”

  成绩目标取向的孩子,倾向于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没考好,很容易归结到“能力差、脑子笨”这样的不可控因素上。这种自我否定会导致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Psy525.cn

每到大考前后,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会出现很多学生的身影,其中不乏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

因为平时知识点掌握不牢,或来自家长老师的过高期望值,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会给很多学生造成压力,从而引发失眠焦虑等症状,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那些学习成绩不错、一向被老师视作好学生的孩子,他(她)们对考试产生的惧怕,也严重到需要心理辅导的程度吗?

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徐方忠主任说,很多“好学生”一直生活在被肯定和赞扬之中,他们的抗挫性并不强,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一旦考试没能达到预期,极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考不好,就意味着“笨”和“没面子”?

小洁(化名)坐在医生面前,愁眉苦脸。她说,她很害怕期末考试,如果再考不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太笨”了。

她是杭州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小学是在萧山读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性格属于文静内向型。两年前,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到杭州,小洁也转学到杭州,开始初 中阶段的学习。不知道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所在的这个班级高手太多,第一次的摸底考试,小洁考了第10名,这是过去六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未出现过的名 次。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次又有所下降,排到了16名。这下,她更接受不了了,学习上的优势一直是她从小到大自信的源泉,现在这个优势没了,她的精神状 态也一落千丈。

一向对她严格要求的妈妈,这时候没能好好帮助小洁。她只顾着给女儿定目标,下次考试一定要追到第几名,而忽略了女儿的内 心感受。慢慢的,原本可以轻松摘下桂冠的女儿,对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吃力,尤其升入初二学年,虽然眼看着她努力在那里预习温习功课,但效率并不高,小 洁自己也说思想老是“开小差”。有一次,妈妈无意中发现了小洁在日记本上的涂鸦,一连写了好几个“我怎么那么笨”,后面跟了好几个惊叹号。

妈妈说,女儿从小就是她的骄傲,但现在学习成绩下降得厉害,别人问起女儿的情况,她都避而不答。

而门诊里另外一个男孩子,和小洁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个初中生。从小到大,因为成绩好,还有些看不起那些懵懵懂懂的同学。但升入初中后,成绩大不如从前, 老觉得没面子,害怕被同学笑话,于是更铆足了劲,誓与同学拼高下。谁知道,不仅成绩没提高,还出现了一到学校就胸闷、头痛、紧张等现象。

和小洁妈妈的表现恰恰相反,男孩的妈妈跟医生诉苦说,“我们都劝他不要这么为难自己,考不好又没关系的,但他自己不给自己减压,真是急死我们父母了”。

学习目标取向和成绩目标取向,你是哪一种?

但并不是所有曾经的“好学生”在遭遇成绩挫折后,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升入异地一所名校念初中后,成绩也一度下滑,但她不气馁,注意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很快便取得了进步。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下降后,能重新客观地制定合理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而有些曾经成绩非常不错的孩子,却被这小小的挫折击倒,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省立同德临床心理科徐方忠主任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环境影响到孩子成绩,但最关键的是孩子如何来正确地看待“成绩下降”这一事实。

他说,孩子的学习动机分成两种,一是学习目标取向,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取向。前者以学到知识、提高技能为动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会把失败原因归结到 “努力不够,要再多花点时间”这类可控因素上。而成绩目标取向的孩子,倾向于用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旦没考好,很容易归结到“能力差、脑子笨”这样 的不可控因素上,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会导致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被这个价值取向 所裹挟的家庭教育,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里,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给了孩子太多的保护,认为“你的任务 就是学习”,“学习好,一切便好”,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一部分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部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两类孩子表面上看来,行为方 式大相径庭,但心理素质都相对脆弱,缺乏对挫折的最基本的承受力。

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

在人漫长的一生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困境,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决定着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抗挫性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这一个教育环节上,很多家长并不能做到合格。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出生之后,遭遇的第一个挫折也许是摔倒。不妨来看看父母们是如何对待的?——他们一边抱起哇哇大哭的孩子,一边用脚跺着地,说:这个地板真是太坏了,把我们宝宝绊倒了!

没错,大人们在做挫折归因时,总是归到不可控因素上——摔倒不是自己不小心,而是脚下的地板在捣鬼。

再长大一点,孩子上学了。考试考得好,父母喜形于色,夸孩子“你真聪明”;如果考得不好,便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啊”。“聪明”和“笨”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很难改变,常被指责为“笨”的孩子,是不太有信心改变自己的。

因此,省立同德临床心理科徐方忠主任建议,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首先要学会做可控因素的归因。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夸奖“你很努力”,而不是 “你真聪明”,考试失利时,不要指责“你真笨”,而是说“这次复习不够充分,下次继续努力”——从小接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孩子,自然知道成绩好坏是由自己的 努力与否决定的,当考试受挫时,会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加以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改变的还有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家长是面镜子,不管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哪一种,家长对待考试成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家长放轻松,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减轻压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孩  小孩词条  压力  压力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综合

 青春,一场嚣叫的病

有人说青春就是一种病原体,制造出一个个流行病,如:“虚荣病”、“流浪病”、“忧伤病”、“开朗病”、“凹造病”……青春注定都需要来一场病,然后进行自我救赎逐渐拥有...(展开)

综合

 神秘莫测的多重人格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周围,有一个人,有17个名字、17种不同的装扮、17种不同的发式、17种不同的声调和面孔、17种不同的性格、17种不同的生活,您会有怎样的感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