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525.cn
情绪状态
青春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孩子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和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具有多种情绪问题:有的孩子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孩子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情感脆弱;有的孩子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孩子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孩子过分紧张、焦虑,造成学习困难……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健康。
她有什么了不起,哼!
——如何平复女儿的妒忌心?
刘倩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班级里,谁都知道刘倩有个“死对头”——方芳。
方芳是后来转学来的,在她转来之前,刘倩是班里的“一把手”,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可是自打方芳来了以后,热情直爽、能歌善舞,学习成绩也很好的方芳逐渐取代了刘倩的位置,成为班上非常出众的人物。方芳对集体的事儿十分热情,办板报、组织比赛、主持节目等她都抢着去做,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刘倩看着自己的风头被方芳抢了去,心里嫉妒极了,她对自己的好朋友说:“她有什么了不起,哼,看我给她点颜色看看!”于是,刘倩号召班里的一些同学有意疏远方芳,明里暗里与她作对。只要是方芳做的工作,他们就故意设置障碍:刚刚画好的板报插图,漂亮的小姑娘一夜之间戴上眼镜、长出胡须或没了眼睛,整齐的粉笔字不是缺笔少划,就是部首不知去向;方芳主持的班会经常被一些同学故意搅得一塌糊涂。
妒忌心理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不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妒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
在学生当中,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会妒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更容易相互妒忌。因为差生自感无力与成绩优异的同学相比,尽管羡慕,但终因无法与之抗衡而无可奈何。而一些争强好胜、学习成绩又相差不太大的同学之间,如果经过努力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干扰而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妒忌那些原来与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甚至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有意给对方设置障碍,影响对方的成绩或情绪。
●2 妒忌获得荣誉的同学
一些人自己得不到某种荣誉,看到别人得到时,心里就不舒服,就有意去揭别人的短处,甚至用莫须有的罪名去诋毁别人。比如:方宇本能评上“三好”学生,但杜燕等同学却千方百计地阻止她,在背后做手脚、告黑状,制造同学间的矛盾,最终使方宇因得票未过半数而落选。
还有的同学虽然自己也较优秀,也获得了某些荣誉,但却容不得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荣誉,总担心别人进步了会超过自己。他们用敌对的态度对待那些有可能超过自己的同学,甚至采用麻痹他人的方法让对方放弃努力。
●3 妒忌相貌、衣着胜过自己的同学
每个女孩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是美丽的。当意识到别人比自己漂亮,占据了优势地位时,有的人心里就不是滋味。你说“张三大眼睛,双眼皮漂亮”,她偏说“张三眼大无神,上了年纪后,眼皮会下垂”;你说“李四皮肤白皙,美丽绝伦”,她偏说“我一点儿也没觉得她好看”。还有些人采取更为卑劣的手段,如:某中学初二年级有位女生见同宿舍一同学家庭条件较好,亲朋好友常给她买许多衣服、食品之类,就趁宿舍无人之机,把这位同学的衣服洒上墨水或干脆扔出窗外,还把同学的发卡、丝袜等随手扔进卫生间的下水道,为此造成了同宿舍同学间的许多误会,直到有一天,她又如法炮制时,被偶尔回宿舍的同学撞见,事情才水落石出。
●4 妒忌老师欣赏的同学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老师的喜爱,但由于各种原因,老师可能会偏爱某些学生,这就引起了一些被忽视学生的妒忌心。越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就越与之对着干,“你在老师跟前得宠,我们就让你在同学中间孤立”。因此,那些被老师喜爱的学生常常威信并不高,甚至较为孤立。
要帮助孩子克服妒忌心理,首先必须搞清产生妒忌心理的原因。从外部原因分析,孩子的妒忌心理通常与父母或老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父母在孩子面前,如果表现出对某一个孩子的偏爱,容易导致妒忌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鞭策自己的孩子,时常夸赞某个孩子懂事,某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某个孩子有过人的特长。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将赞美的词句加在某一个孩子上,孩子便可能认为自己失去了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此而怨恨那个孩子。
老师的态度常常比父母的态度更重要。本来A 在班里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可是B 转学过来之后,老师又特别喜欢B,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B。A 心里就产生了失落感,她觉得自己失去了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产生了妒忌心。
可见,父母、老师的态度(有时并不是父母、老师不公平,而是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老师不公平)对孩子妒忌心理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内部原因分析,孩子的妒忌心理与孩子的个性以及不良的认知习惯密切相关。一般地讲,性格内向、比较敏感、柔弱胆怯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妒忌心理。比如:老师少表扬两句,许多孩子没有注意到,而敏感的孩子则记在心里,产生了妒忌。此外,有妒忌心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些不良的认知习惯,这种认知习惯突出表现在不恰当的比较上。他们经常用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比较,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实际上,这种比较是不平等的,怎么能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去比较呢?这类孩子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优势,看不到自己内在的潜力。比如:有的孩子羡慕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羡慕他们的吃喝、穿戴,却意识不到和睦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往往比经济条件更重要。由于看不到自己家庭的优势,只是一味地羡慕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进而引发了妒忌心理。
妒忌心重的人很容易使人际关系恶化,甚至影响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尽管孩子刚产生的妒忌心不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但若任其发展下去就很难收拾。
古往今来,心胸狭窄、妒忌他人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战国时庞涓妒忌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他把孙膑骗到魏国,用莫须有的罪名挖去孙膑的膝盖骨。孙膑忍着痛苦,修习兵书,终于逃出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并取其性命。庞涓自取灭亡,被人千秋耻笑。心理学认为,凡是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就容易主动地进行抵制。因此,如果认清了妒忌心的危害,妒忌心是不难克服的。
第一,增添内心痛苦。妒忌者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错误地认为别人的进步是对自己的贬低,于是心理上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痛苦的“条件反射”。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能引起人的多种疾病,对人的身心有着极强的消耗力。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妒忌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第二,会给他人造成不幸。如果对某个人产生了妒忌心,必然心有所恨,口有所言,身有所行,讽刺打击,造谣中伤……使他人不得安宁,给他人造成不幸。某中学有位女同学,学习勤奋努力,但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与她同桌的李某,原来和她“平起平坐”,关系很好,如今见她名次排在自己之上,妒火中烧,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诽谤攻击,说什么“她上小学时曾拿过别人的东西”、“她妈是后嫁给她爸的”等。这位同学听到这些流言后痛苦不堪,不知暗自流了多少眼泪。她想争辩,可又说不出,只会生闷气,最后得了抑郁性精神病。
第三,使孩子人格扭曲。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则会发展成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长此以往,会扭曲孩子的性格,对孩子发展正常的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妨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 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还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增加她的自信,促进她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当有人说别人好,没说她好时,她就难以接受。比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她的,也是大家的,并没有损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产生妒忌心理,是因为她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3 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变得更有理智。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营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从家长的为人处世中,体会“强中更有强中手”,所谓“人人不如己,处处占上风,事事要拔尖”的人是没有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孩子的情感就会不断丰富,心理就会日趋成熟。这时,即使孩子对某人产生了妒忌心理,也会很快被理智所抑制。
●4 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弱点
有妒忌心理的孩子,往往都有自身的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当不能成为大家的核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对此,家长要进行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要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积极鼓励孩子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妒忌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遭到不幸的人应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助长孩子的妒忌心理。对孩子的挫折,家长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的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决不可让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家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孩子经得起风吹浪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面对自己的失败、挫折决不气馁。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