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表现在躯体上的症状与体征:失眠、早醒、头晕、头痛、各种不明原因头痛,癔球、吞咽梗阻感、返流、胸骨后烧灼痛,血糖波动、皮肤瘙痒症,过度换气、不明原因胸痛、胸闷、心悸、早搏,腹胀、食欲差、腹痛无固定点、便秘、腹泻,经期前紧张、更年期症状,性功能障碍。——Psy525.cn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作为一种众所周知、人类最普遍的精神类疾病,抑郁症是无法绕开的话题,甚至在医学界抑郁症有“心理感冒”之称,可见其“易感性”和高发程度。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好莱坞喜剧明星因抑郁症自杀的极端案例也在提示,对于抑郁症,我们说得够多了,但所知其实依然很少。
健康观在变:精神健康比重在上升
现代社会,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仅仅是躯体没病就能算健康吗?这其实是人们传统上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认知误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概念时就曾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精神心理在一个人的健康整体概念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精神疾病对你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工作能力、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精神和心理疾病,会导致一个人的社会环境的不适应,降低或丧失工作能力,甚至他伤或自杀,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心理疾病在综合医院并不少见,有研究统计,门诊中,大概1/3的病人是单纯性的躯体疾病,1/3为心理疾病,另有1/3是有心理疾病的同时伴有躯体疾病。更新健康的观念,重视心理问题是实现健康的前提。
情绪与事件本身不对称需警惕
在众多因精神问题就诊的人群中,抑郁症是占比最高的。所谓抑郁症,医学上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三低,包括情绪低落、思维反应迟滞、意志活动减退。
一般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如家庭关系不和谐、职业上的升迁不顺利、亲人去世等,心情会低落、郁闷,都属于正常的反应,有别于真正的抑郁症。当然,抑郁情绪也可转为抑郁症,而判断的标准一要看不良情绪反应持续的时间,二要看反应的强度。“假如这件事很小,但这个人反应很强烈或这种不良情绪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已经与这件事本身不相称了,就属于病理性的精神心理问题了,此时就需要给予干预。”
心乱,身体就会乱
抑郁症只是精神疾病或心理上的疾病,这是公众对抑郁症的普遍认知。其实不然。“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心理和情感精神方面的,如焦虑、坐立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责、悲观、自我评价过低等,常常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另一种是躯体不适症状,比如头痛头晕、失眠,有人总感觉喉咙处有异物感、吞咽时喉咙痛,总感觉喘不上气或过度换气、心慌、食欲减退、乏力等。也就是心里不舒服,身体来‘说话’,这部分人多去综合医院就诊。”
“消化科更是常见,因为肠胃是我们最大的情绪反应器官,这也正是为何生气、着急了不想吃饭。心乱,身体就会乱。功能性腹泻、嗳气、恶心、打嗝等,这些症状检查时看不到胃肠有什么实质性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功能性胃肠疾病。这部分人群在消化科几乎占到一半,往往合并抑郁症。”
由于认知不足,很多抑郁症患者常常因为躯体的各种不适跑遍医院的各个科室,却找不到真正的病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浪费医疗资源和增加了医疗支出。随着医疗模式以及整体健康和医疗观发生改变,临床医生重视心理问题是面临的新课题,在未发现患者器质性基础时,多种躯体不适,要考虑精神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伴发的躯体不适越多,其对抑郁症的指向性越明显,提高意识是识别的基础。
阳光型抑郁“潜伏”在身边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社交功能良好,性格看起来总是很开心、很快乐,旁人根本看不到他们身上有任何抑郁的苗头。但是当他们回到家里独处的时候,抑郁症状就会全部显露出来,有强烈的压抑感、心情低落,甚至会有“活着没意思”的感觉,这类人群瞬间冲动自杀的风险往往也最大。临床上对这类抑郁症患者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阳光型抑郁”,这类人群虽然表面开朗,掩饰得非常好,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透过这个人的肢体语言,有时会觉得与表现出来的“快乐”不协调,独处时表情中有一种淡漠、不开心。这些都可能透露了阳光型抑郁患者的“秘密”。
正确对待抑郁症
无论你是一个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还是抑郁症患者的亲人、朋友,在面对抑郁症时,正确的心态很重要。传统观念中,抑郁症往往和精神病画等号,因此,很多抑郁症人群及其家人会刻意隐瞒或者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这一方面和亚洲人的表达情感含蓄,不愿意透露自己一些负面东西的性格特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公众对抑郁症存在认知误区有关。
“抑郁症并不是少见病,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的生存压力巨大,抑郁症在临床上其实很多见,而且以教师、有业绩指标压力的人群和医务人员、演员等为高发人群。抑郁症其实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药物治疗,大约33%左右的患者可以痊愈,67%左右的患者可以达到好转。应积极就诊治疗。同时,家庭和社会给予宽容和理解也同样重要。”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