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用一读书软件听到一篇蔡元培先生文章,叫《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对其中关于改革学生观念的一段颇有感触,遂又找来原文拜读,觉得大部分中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不正是此种问题吗。
文中关于改革学生观念中提到:1.学生对于学问没什么要求,只是想得到一张毕业文凭;2.教员是不用功的,平时照着讲义讲一遍,不会去在意学生是否听课,而且有的还会在考试前给一个考试范围。这两天和目前中国普通大学的教学方式何其相似,民国初期的问题在现代进行重演。
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有很多,第一点也是蔡元培先生在文中提出的,他在文中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仔细想想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考大学的目的不都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的工作,学校越好毕业也越好找工作。这本没什么错,然而他们搞错了真正的目的,即我们不是为了考大学而去考大学,而是为了在大学里学习更深的知识,考大学不是目的,它仅仅是个过程。然而我们这些人经过艰难的高考到达了大学校园,错误的认为我们到达了终点,其实这只是一个黑暗的平台,它需要我们去开拓,当你放弃探索后,得到的仅仅只是方寸之地,又有何益处。
第二点是社会思想的问题。家长对大学充满崇敬与向往,对孩子灌输着大学的美好,当孩子觉得上学苦的时候都会说一句上了大学就好了;大学前的教育方面,老实对学生都是描述着大学的美好,大学的自由,很少会说大学的学习;社会上好的工作,第一要求可能就是只招本科学历;孩子在多方面的影响之下,造成了一种大学就是终点的错觉,在大学里彻底的放松自己,寻求自在,最后仅得方寸之地。
第三点我认为是国家的政策影响,在2000年,面对这暴增的高考人数以及社会就业压力,国家决定大学扩招,大力开办高等院校,扩招前期虽有疏漏但学生的思想还未开始松懈,教学质量还未降低。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思想也开始转变,教学质量也在不断降低,再加上娱乐业的繁荣,大学生也渐渐开始迷失,忘记了大学的初衷。在当时,人民上大学的意愿加上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扩招是必然的,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国家已经做的很好了,让更多的人接收了高等教育,肯不肯学确实思想上的问题,这也是最难的问题。
原因我暂时想到三个,对这三个原因,我们自己并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寄望于国家的调节,也就是目前国家对于高等院校的改革。蔡工对于北京大学的改革我们或可借鉴一二,即首先对老师的改革,任用学识好,乐于教育的人。在我看来,学识好的人好找,乐于教育的人却难得。本人才疏学浅,想不出方案,希望国家能改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