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你怎样“治愈”他人?我说:我很用心听他说话。对方很惊讶,仅仅是这样吗?我反问他,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一个人在身边,很安静地,感同身受地聆听你说话,不做任何评价?不管你说自己多么不堪,你不担心对方会怎样看你,你从对方神情能够看到他的理解。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少,人们热衷于当评委,无论什么事情都愿意去评论一番。我们在意别人评价,也喜欢评价别人,所以,朋友圈的点赞和评价,是我们特别关心的。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评价?
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评价系统中,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我身边不缺评价”,“我经常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他评价的不对,我不是他说的那样”“那不是我所想的”…… 而这些评价系统,是我们从小开始建立的。
回顾童年时光,几乎从父母最初的教育开始,我们就被纳入了评价系统里。最常见的:“听话才是好孩子”。这句话就是一句赤裸裸的评价,相对应的:不是好孩子,你就会怎样怎样。很多妈妈会用大灰狼、狼外婆来吓唬孩子,“你不乖,野兽就会把你叼走”。你看,自己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命的结局,好可怕!
接着父母会按照一些标准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这个标准五花八门,甚至很混乱。但是,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被父母认同非常重要,因为那样代表着安全。于是,我们按照各种标准生活:选择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好的行为会得到奖励,妈妈的笑脸或者拥抱;而坏的行为,得到的可能是羞辱和责骂,或者是冷漠对待,后者直接剥夺你的存在感。
有些父母会评价你的好坏,常见的开头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我们又落入了一种竞争和比较的关系里,并且,你不可能赢。隔壁家那个你永远无法企及的小孩,就是你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的参照物,你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很无能,没有任何能力离开父母”。
评价是一把杀人的刀
渐渐的,这套评价系统会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标准,内化到我们的超我里,成为我们的内在核心信念:在任何时候,我都需要得到重要的人的认同,要不然,我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因为糟糕,所以我羞愧,而糟糕的结果,就是失败。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们渐渐成为一个懂得“为人”、懂得“是非”的人,具备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应对基本的社会活动了,我们变得很懂道理、也很爱讲道理,而懂道理,也成为了一个褒扬他人的评价。
从小,我们都没有听众,只看到了裁判。我们花了太多时间为了获得父母点赞,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其实,那是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所以我们更渴望和人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在一个庞大的评价系统中,成为“好人”;我们和“好人”交往,隔绝“坏人”——假如我“坏”,会被这个系统边缘化,那就意味着抛弃。
在我的来访者里面,许多人给我讲类似的故事,“我对父母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对家里人说,他们会担心”,似乎让家人担心都成了自己的罪过,他们很认真地执行着这套评价系统。
其实,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评价可以视为一种攻击。也就是说,当你开始评价别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再对TA进行攻击,用你的价值系统和道德标准去套他人的行为,而不尊重他人的意志。
但为什么我们又那么喜欢评价?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与攻击者认同”。意思是我们不想被攻击,那就成为攻击的那个人。评价,是因为我们害怕被掌控,被忽略,所以拼命挤进别人的世界里,渴望和别人融合。我们不能自在独处,又不知道如何建立关系。就好比是恋爱开始,一个一直以来外在评价来认同自己的男生对女生说:你觉得我怎样?
但你评价他人,激发起别人内心中最害怕的应激开关,就开始引发了冲突。我们说一个人修养很好,情绪稳定,尊重他人,能够理解别人并且支持别人,很正能量,愿意听别人说话而不与他人争论。
如何不带评价去聆听一个人说话?
那么,如何才能不带评价地去聆听一个人说话呢?依笔者之见,需具备如下几个能力:
一、尊重边界的能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你清楚地知道你是你,别人是别人。许多闺蜜之间的对话往往这样:一个人哭诉自己遇到渣男,另一个人同仇敌忾的骂那个男人。没多久,这个人又和渣男和好了,闺蜜之间很尴尬。这就是你我的边界不分。
二、自知的能力。告诉自己,自己不是道德的制定者,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人。
三、理解的能力。当你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时候,对于他人做的事情,才能够更宽容地看待,也就不会随意责怪他人。而理解他人的重点在于,你要听到事情完整的情况,才是理解的基础,以及看到整个事情的真相。
四、陪伴的能力。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心不在焉,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陪伴,让他人体验到存在感,能够去用心听他人说话。很多孩子看到蝴蝶很漂亮,去和妈妈分享,妈妈很忙,敷衍着说:自己玩去吧,孩子带着伤,默默走开。
五、节制力。
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做容器的能力,“有容乃大”。
七、聆听,不评价。即爱和尊重的能力。
作者简介:
吴红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3176人
入驻年限
9.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