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涵博心理咨询公司 陈蓉
28岁乔任梁的自杀又一次将“抑郁症”三个大字翻涌在公众的眼前,借着关注的热度尚未散尽,也谈谈关于抑郁症那点事。
中国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崔永元,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与抑郁症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由衷感慨到:中国老百姓对抑郁症的了解太少了,中国治疗抑郁症的好大夫太少了......
的确如此。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存在很多的误区,精神科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存在很多的无奈,而心理治疗师在理论架构上也存在很多方向性的偏差和肤浅。
为何如此呢?在当今这个整体浮躁、浮夸之风盛行的社会氛围下,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深入地挖掘、探索关于抑郁症本源性的真相;很少有人踏踏实实、持久地坚守着助人自助的职业操守;也很少有咨客愿意从自身做颠覆性的痛苦改变......种种因素势必导致盲羊不补牢,事情发生了,哀叹一阵子,感伤一段子,一切依旧,悲剧还会继续发生着。
近日接待了一名男性咨客,42岁,半个月前某三级甲等医院心理门诊诊断为中度抑郁,医生处方三种药物服用二十天后复查。目前状况自觉愈发严重,主要表现为睡不着觉,整日昏昏沉沉,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躺着,有自杀的念头但无自杀的胆量。
咨客是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坐在咨询室里的。咨客脸色苍白,戴副眼镜,服饰整洁,显得文质彬彬。妻子微胖,朴素利索,时常抢着替咨客答话。
在咨询过程中咨客不断锤头击掌,显得焦躁,痛苦。他多次深情地直视着妻子的双眼,表达对不起妻子、拖累妻子、让妻子辛苦了之类的歉疚之意,妻子饱含热泪回应道:自己没事的,会一直陪伴老公支持老公。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咨询师的你是否也会被他们之间的真情而感动呢?是否也会鼓励咨客的妻子更加关爱体贴咨客呢?若如此做,说明咨询师并没有真正掌握眼前这个咨客的真实内心轨迹。若如此做,咨询的方向就反了,不但化解不了抑郁,甚至产生巨大危害,导致妻子也被拖拽到抑郁的漩涡中,最终影响到孩子,使整个家庭面临危险。
这位咨客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他父母一直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也寄予很高的期待,从来没有放手让他另立炉灶,结婚后也和双亲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咨客很聪明,当年做技术是个行家里手,在郑州小有名气。十几年前他自己开店当了个小老板,有四个下属,自己一贯采用所谓“无为”的管理理念,放任不管,极少经营,过去大环境好,能挣到些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来没有处理的问题越堆积越多,积重难返,现在到了快要崩溃的时刻,他预感到了,又无力扭转,于是在压力下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去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性抑郁症,大脑里有明确神经递质的改变,必须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一类是冲突症性抑郁,源于内心大量的冲突没有面对和处理,内在能量不断衰竭,人越来越陷落在无力的泥潭中痛苦不堪。两者外在表现形式类似,抑郁量表测试分数也许接近,但内在本质完全不同,所以治疗的方式和手段也应不同。
但现实中很少有医生和咨询师做如此的鉴别诊断,凡是抑郁情绪达到一定的分值就是抑郁症,凡是抑郁症就药物治疗,并建议家属亲人给予加倍的关爱和照顾。
显而易见,这个咨客属于冲突症性抑郁,他目标高,无匹配的实力,又自尊心极强,害怕丢面子,遇到困难绕道走,一直回避处理问题,让矛盾腐烂变质,污染心境。
他现在正好找到了一个生病的帽子,戴在头上躲一时是一时,并可利用自己的痛苦诱使妻子独自去挑生活的重担,他含情脉脉的表达让妻子无法拒绝。目前妻子在家做全职,上要照顾他七十多岁的老父母(母亲脑梗生活完全不自理),下要照顾一双儿女(儿子11岁,女儿2岁半),她看到老公痛苦的状态甚至表达想出面去他公司收拾烂摊子的意愿。关键是这个妻子还能承担多少?承受多久?担不动的时候怎么办?形象地说,冲突症性抑郁,就像一个好胳膊好腿的人,瘫倒在地上,不想自己迈步前行,这时只要有一个人提供帮助,他就趴在你背上赖在你背上让你背负,而且由于长期不动,肌肉萎缩,他只会越来越瘫软,愈发不会主动下来自己行走了。
我告诉他,因为他一直逃避生活的压力,不去化解冲突,提升能力,储备能量,现在他的内心就像一个积攒了很多尘土、杂乱无章的房间,他想清扫却没有下手下脚的地方,但要让自己走出抑郁的阴霾,又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一点点收拾干净,否则只能在抑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越混乱,加速自我毁灭。
良药苦口利于心,良言苦心利于行。咨客只要能坚持系统咨询,承受住内心的焦虑和痛苦,真正行动起来就打破了抑郁的束缚圈。
掌握规律和本质,很多抑郁是可以化解的,很多生命是可以挽救的。愿乔任梁的丧钟悲鸣能惊醒更多的人。
(为了保护咨客隐私,案例信息有加工。)
作者简介:
陈蓉
已帮助过
657人
入驻年限
6.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