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粉丝与转化精准粉丝用户的3大玩法。平时在一些实体店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为什么会有这些打折促销?实体店不赚钱么?实体店当然要赚钱,这些打折促销,很多时候是为了吸引顾客来到实体店,购买其他的商品。如果我们把实体店花的钱平摊到每一个进店的顾客身上,就是顾客的进店成本,也就是流量成本。
这就是一种流量钩子。钩子的比喻可能让人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又很形象。
电商网站常常会抛出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来,和超市一样,同样也是钩子。为新用户提供的各种额外好处,例如新用户赠送等等,这些都是钩子。做广告要消耗成本,创造这些钩子同样要消耗成本,只是成本结构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钩子」呢?理解「钩子」,可以从以下3个关键点来考虑。
第1个关键点,叫「热点功能拉动低成本流量」。
市场上有一类产品,会突然因为某个小功能点而爆发起来,例如某个独特的滤镜效果,某种有意思的视频拍摄方式等等。这类产品常常被称为现象级产品。
如果站在更高的视角,更宏观的来看,整个市场就是一大片平静的水面,突然某个地方会泛起涟漪,有些人会感叹这些涟漪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一些人不断的在想怎么用好这样的涟漪,让它形成浪花,进而,转变为新的水池。
美国知名的图片社交网站Instagram拥有几亿用户。我们都知道社交网站最难的就是滚雪球,有足够多的用户才能完成原始积累,建立关系网络。那么在Instagram的早期,究竟是如何让雪球滚起来的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Instagram的滤镜功能。
在那个时间点,具备各种漂亮滤镜的应用还不多,Instagram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一系列精致和特别的滤镜,吸引用户使用。做过图片滤镜的朋友都知道,要想调整好合适的参数,创造出好的滤镜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不断的优化。这样费劲的事,Instagram做好了,当时的滤镜,就是现象级的功能。随着用户量的增大,内容和关系的沉淀,最终Instagram才得以建立新的壁垒。
国内的多个图片类应用,同样是依靠类似的热点功能,例如贴纸、某个特别的效果等等,完成原始积累,或者实现了用户的持续增长。
这样的钩子,难点有两个。
第一个是现象级功能本身的挖掘。这样的功能往往不是一击而中,一些做的不错的产品,往往是经过多次尝试,才找到了这样的点。而且通常,类似的点本身并没有太高的研发成本,真正的难点是把它们找出来。
第二个是获取流量之后的转化。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用户,大多数可能都会流失掉,只要转化其中一部分,就是胜利。所以,在一开始,就要明确用户进入产品后,如何接住用户,沉淀用户,引导使用其他能够长期留住用户的功能。
所以,我们要用热点功能拉动低成本流量,那些容易引起用户参与和创造,帮助用户更好的生成内容、并且和当前热点结合比较紧密的功能,会是首选。另外,在获取流量的同时,就要设计相应的流量通路,让一部分用户能够沉淀下来。
第2个关键点,叫「矩阵与火车头」。
怎么理解呢?产品矩阵是常用的获取流量的方式,常常被一些内容型、工具型的产品采用,在微信生态中也非常常见。
很多产品在获取用户之后,纵深比较薄弱,也就是获取用户后没法长久的留住用户。这本身是正常的,由需求的特性决定。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不会太长。同时,一些单个的需求,每一个量级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数量够多,同样会拥有很大流量。
这个时候,常见的做法就是搭产品矩阵,推出一系列产品,不同的产品之间相互导流量,让自己的整体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又能够为自己新推出的产品提供用户流量,让自己的新产品获得进一步的优势,相互不断增强。
要想搭建产品矩阵,往往需要有火车头的存在。也就是说,要先有一个能够大量获取流量的产品,哪怕这个产品本身的留存比较差,都能起到将整个产品矩阵带起来的作用。一旦产品矩阵形成,就能够不断扩大规模,并且实现产品之间的相互转化,用户流失的时候,另一个产品就能够接的住。
很多摄影类、图片处理类的产品,都是类似的做法。用户安装一个产品后,还可以选择同一品牌下的其他产品,这些产品总体的流量,最终都是该品牌进一步滚动的基础。
在微信生态中,也大量存在类似的矩阵。一些公众号在用户量到一定量级后,会延伸出更多的公众号来,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这些新的公众号,就可以从原有的主号那里获取用户,并且还能够推广主号。这样的矩阵,更容易积累用户。
所以,矩阵和火车头,就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外部流量,并实现内部流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矩阵也能够让那些纵深比较薄弱、生命周期比较短的产品,有更大的空间。整个矩阵形成的雪球,会越滚越大,最终产生更大的力量。
第3个关键点,叫「场景与转化」。
要想实现外部低成本获取流量,以及流量在产品内部的转化,还有产品矩阵中各个产品之间的转化,场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产品之间需要有场景相关性,才能在用户流量之间建立纽带。比如手机清理类应用和手机安全类应用在场景上就有相关性,都是和手机系统相关的工具,用户会觉得从这里到那里不奇怪。摄影类应用和照片拼图类应用同样有场景相关性,用户会更容易从一个应用转化到另一个应用。
互联网圈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超级应用的流量分发的说法,是说一些流量非常大的应用,能够成为其他应用的分发渠道,从而建立一个分发网络。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对于很多用户量非常大的应用,的确能够为相关的产品带来流量,但是这取决于场景。一个摄影类的应用,推荐用户下载游戏,转化率就不会特别高。而如果是拍完照片后承接的是处理和美化的相关应用,就显得非常顺畅。
常见的谬误是,很多不懂互联网产品的朋友,会说我有多少多少用户,能否全都导入到另外一个产品里?稍稍思考就知道是不可能的,用户对于产品和场景都有自己的认知,可以被引导,但是一定要足够巧妙和有正确的场景,粗暴的转化最终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