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是一个中药的名词,这个名字确实挺奇怪的,我们来说说这个怪名字的由来:王不留行别名王不留、麦蓝菜,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种子。它的植物又叫禁宫花、剪金花,叶似酸浆,花色红白,子壳五棱,果实如豆,内多细子,生白熟黑,子小而圆,硬如实,状如黍粟(小米)。王不留行多生于麦子地,5月收麦时采集种子,然后阴干。
王不留行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它怎么会有这么个怪名呢?
这个还要从“药王邳彤”说起。提到药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孙思邈,医史书中尊孙思邈为药王,全国不少药王庙供奉的就是他。还有就是药王菩萨,也就是药师佛,寺庙里供奉最多的就是药师佛。而这个药王邳彤,只有一个地方有庙供奉他,那就是现今河北省安国。安国在古称祁州,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是北方最大的药材集散地,素有“药不经安国不成药,不过祁州没有药味”之说。那么,邳彤是如何成为药王的呢?
安国原来有药王庙,但并没有说是何方神圣,所以号召力不足。而邳彤葬于祁州,传说他曾为宋太祖的四子八贤王赵德芳治过病,故得到宋代朝廷的追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人的药王。在安国当地,药王庙的规模据说是全国第一,里面还供奉有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十大名医。
相传王不留行是邳彤发现的。邳彤本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战功卓著,为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刘秀有个死对头叫王朗,当年王朗率兵追杀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当地的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理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朗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朗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首:“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做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朗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www.qigushi.com 儿童故事大全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他发现的一种“性善走而不往“的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意思是“虽有命令亦不能留其行”。
王不留行,一种擅通乳的中药:它的子及苗均可入药用,但临床上习惯用子。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乳汁缺乏、难产、痛肿疗毒等症,是临床常用的下乳药。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及西南各地,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以河北省产量最大。它在低山、麦田内或农田附近生长,为常见的杂草。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喝了乳常留。”夸张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
王不留行,一种利小便的中药:王不留行除了能够治疗乳汁缺乏,还能活血化瘀,治疗痈肿疮疡、创伤止痛、带状疱疹等。正如《神农本草经》曰:“主金疮、止血逐痛、除风痹内寒。”由于王不留行善行血,并搜血中之风,可用于治疗各类关节炎,尤其是风湿游走性关节炎。另外此药药性趋下,故善走而下行,可利水通淋。《本草纲目》:记载其“利小便”,故临床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或肥大。
此药入煎剂时,需炒制使用,坚硬的王不留行外壳,经过炮制爆裂开口,就像爆米花样。这样煎煮药性才能够充分溶解利用,达到活血通利的作用。
王不留行,贴豆压穴治疗常见病:由于王不留行子圆润,没有棱角,大小和硬度适度,所以往往用在耳穴压豆的治疗中。
中医认为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内脏或身体发病时,往往耳廓的相应部位会出现压痛点、敏感点。因此我们通常可以参考这些现象来疹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治疗或协助治疗疾病。耳穴治疗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实用的外治方法。
临床上,我们经常利用耳部压王不留行子结合耳部腧穴治疗近视眼、痛经、失眠、便秘、咽喉肿痛、消化不良、肥胖症、颈椎病、腰腿痛等。
贴完耳豆后,还要经常按压,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以耳部自觉发热,局部有酸胀感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