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
推荐度: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推荐度:
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锦五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 全册教学分析
1、 教材名称、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 )
2、 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3、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
① 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②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③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④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⑤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⑥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⑦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⑩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 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nbsp;
③ 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 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6、学习方式:
① 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 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 教学改革设想: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三、 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3课时
第二单元:9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7课时
第五单元:2课时
第六单元:8课时
第七单元:2课时
第八单元:14课时
第九单元:7课时
第十单元:5课时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将以学校教学计划和小学教导处的计划为指导,打造学科特色,搞好团队文化建设。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促使我校数学学科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内强素质。
1、继续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严格执行新标准。加强新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2、继续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学全程各个环节的教学行为,引导并帮助每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高效地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继续认真学习卢家巷实验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使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机智的运用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品味。
(二)强化管理提升质量
1、继续严格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师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备课、听课情况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本学科本周及下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设计等,加强沟通,展开研讨,步调一致,共同前进。
2、继续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每一次集体备课要做到定计划、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通过集体备课要做到三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
3、优化作业环节,减轻学生负担
每一位老师要在作业的质量上下功夫,作业布置要做到“讲科学、重实效、严要求”,精心筛选,精心设计。对于每一种作业,必须自己做过,必须及时批改,必须及时评讲。各位教师要抓好课堂关、单元关,严格实行“四清”制度: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师最好要进行分层布置作业,做实、做细个别辅导工作。严禁随意性、惩罚性作业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
4、依托质量调研,提升管理效度。
本学期将继续抓好平时的质量调研工作,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调研,严格抓好命题、监考、阅卷、讲评、分析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好质量调研的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从本学期起,每次质量调研的试卷都要注明“命题人”,每次质量调研的成绩要进行汇总,充分运用调研手段,检测教学现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认真开展听课活动。
听常态课。包括听推门课,点名听课等。强调课堂教学要情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课前准备充分,预备铃响前能到岗,一上课就进入学习情景。课堂教学追求简约之美,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
6、注重过程管理,力求教研实效。
继续抓好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课堂,分管领导、学科主任和教学骨干率先上好研讨课;多听课,多交流。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做好过程管理,期初认真制订好计划,落实好活动内容,主讲人。每位上课老师要依托本学科组、教研组,反复讨论,试教,并且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教研活动时要精心组织,形成热烈、有深度的交流氛围,使大家真正研有所得。上完教研课后,教者应先进行说课,再进行评课,在组织开展说课、评课、上课活动过程中,要求把体现新课程理念放在首位,所有教研活动资料须在上课后两周内完成,使教研活动真正形成制度化。
三、行事历
九月份
第一周(9/1~9/7)
1、制定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2、检查暑期备课情况
3、组织数学老师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周(9/8~9/14)
检查数学老师教学计划制定。
第三周(9/15~9/21)
1、讨论制定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表。
2、各年级商量选定教学内容,共同备课。
3、组织数学组的学术沙龙活动
第四周(9/22~9/28)
1、第一轮磨课活动。(一年级组和二年级组)
十月份
第五周(29/1~10/5)
国庆放假。
第六周(10/6~10/12)
1、第一轮磨课活动。(三年级组和四年级组)
第七周(10/13~10/19)
1、《数学补充习题》检查。
2、数学备课笔记检查。
3、第一轮磨课活动。(五年级组和六年级组)
第八周(10/20~10/26)
组织数学组的学术沙龙活动
十一月份
第九周(10/27~11/2)
第二轮磨课活动
第十周(11/3~11/9)
期中调研
第十一周(11/10~11/16)
抽查数学老师的备课,听课和作业批改情况
第十二周(11/17~11/23)
积极准备,迎接省优质小学的验收
第十三周(11/24~11/30)
数学组做好省优质学校验收后的总结反思工作。
十二月份
第十四周(12/1~12/7)
对一个年级进行数学学科质量调研,并做好总结结。
第十五周(12/8-12/14)
第十六周(12/15-12/21)
第十七周(12/22-12/28)
数学学科各项常规检查。
一月至学期结束
第十八周(12/29-)
1、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复习;
3.数学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4.期末质量检测和质量分析;
5.期末工作总结、资料归档;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学内容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2、多方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
3、通过教学,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5、对学生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1、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五、课时安排
(一)、比例(14课时左右)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
3、比例的应用2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机动2课时。
实践活动:美丽的校园,1课时。
(二)、圆柱、圆锥和球(12课时左右)
1、圆柱,5课时左右;
2、圆锥,3课时;
3、球,1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机动1课时。
(三)、简单的统计(二),(8课时左右)
1、统计表,2课时;
2、统计图,6课时;实践活动:节约用水,1课时。
(四)、整理和复习(25课时左右)
1、数和数的运算,6课时;
2、代数初步知识,3课时;
3、应用题,7课时;
4、量的计算,2课时;
5、几何初步知识,5课时;
6、简单的统计,2课时。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地位
概率是苏教版高二数学课本第3章内容,该章知识既是排列组合的具体应用和延续,也是高三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11.1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小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应该分5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1课时,完成《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这一节作为学习概率的开始,基础地位十分重要。我们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用概率来衡量的,为此必须就首先承认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节教材告诉我们,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可以认识到随机事件的这种客观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随机事件频率的统计规律。在这之后,教材主要介绍如何用古典概率模型确定随机事件的概率,其前提就是建立这个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概率的统计定义是随机事件频率的统计规律的反映,实际上它本身也是一种求概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及概率的统计定义,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随机现象,能用概率的知识初步解释这些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实践,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认识频率与概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理解概率统计定义。
二、教学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进行教学,主要依据如下:
1、从本节知识的特点看,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比较抽象,要正确理解它,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力,培育感情,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组织起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这些目标。
3、从学情看,高二学生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探究过程,突破难点,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事件统计规律的归纳概括过程,这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随机试验,以实现常规教学下难以实现的目标。
一、课程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抽奖活动,有些奖金丰富得让人心动,实际上,中奖的概率也有大小。怎样计算呢?板演——“随机事件的概率”
复习回顾:确定性现象;随机现象
二、新课讲解
师:引入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并对学生及时进行针对训练
出示幻灯片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针对训练 试判断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开场,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兴趣,引发求知欲。由探究实际转入学科知识探讨。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脑参与,让学生经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概念的探究和形成过程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
师:让我们先做两个简单的试验
学生活动演示试验:试验1:抛硬币试验。
学生活动:统计总试验次数,出现正面的次数,出现正面的频率.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众多数据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讨论并给出答案。
学生活动演示试验:试验2:摸彩球试验。
再次思考在众多数据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用简洁明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概念。理论转入实际,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消化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应用。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实例,实现内容形象化。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亲身参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实践得出数据: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化,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在进行实验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师:引入随机事件的统计定义
随机事件在一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板演定义)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 ( A ).
如上:记事件A为抛掷硬币时“正面向上”则 P ( A ).=0.5.
这一数值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统计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很有研究价值.
师:举例,加细理解。明天下雨,手机合格率。提问:从定义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并强调。
理解定义:1.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频率”是随机的,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即“概率”
3.随机事件的每一次观察结果是偶然的,但是在多次观察某个随机现象可以知道,在大量的偶然事件中存在着必然的规律。
4.0 ≤ P ( A ) ≤1.
提问:怎样求一个事件的概率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强调:
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对事件的条件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统计所得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强调频率不是概率)
进行典型例题分析及当堂检测反馈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进入互相探究阶段,学生自主分析并归纳结论。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学生自主探究,开阔思维,理解定义,归纳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