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小青蛙》教学反思

推荐度: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推荐度:

健康运动安全小妙招与教学反思

推荐度: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1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棵怎么样的小桃树?”来引发学生对小桃树形象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太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并没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学必须关注语言,而我却急切地期待他们回答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来促发他们对文章语言文本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示范给予我太多的引导,也冲击了我固有的教学思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强烈的敏感度。”最让我佩服和惊叹的教学点在肖老师的一个换词活动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对这一句话,肖老师把“说”这一字换成了“笑话”一词,非常符合语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也非常喜欢利用“换词”这一种教学形式。但相较于肖老师的“换词”方式,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换词”是为换而换--故意找出替换一些不如原文的词语来让学生比较思考。其实,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来“配合”的教学,而非真正地沉入文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今天,我的教学中从小桃树的形象赏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师通过这样一句话“众人皆说小桃树没出息,“我’是否用“没出息’来形容它?我是怎么样形容它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作者情感的探析。

“为什么文章要写这棵小桃树?”这个问题看似在学生初读体验时已经解决了,但肖老师通过对“小桃树”的经历和对“我”的经历的品析中不仅启发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思考,更引发学生对明暗两条线索和“托物言志”手法的介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相关。”肖老师的教学也解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原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自然地提问学生:“如果只用一个字去写这篇文章,你会用哪一个字?”学生们不仅积极踊跃地说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喜的答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堂课对他们思维的激荡和他们对思考的自觉追求,这是课堂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真正的学习之所在。

在评课环节中,肖老师对我课堂的改进建议也让我醍醐灌顶--将最后一个问题:“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是吗?”作为教学的主问题,通过引发学生对“你”指谁的探究串起整堂课。听完后,我恍然大悟,恨不得马上修改实践之。真不得不叹服:“大师果然是大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肖老师不仅带来了一堂令人惊叹的好课,更是带来了无数令人省悟的教学理念、思维和心得。譬如,肖老师的“备课八思”启发我们在文本素读之时收获灵感: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语文教学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有章可循。这一条条规则的背后是我们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敏感,对文章写作的准确把握,最重要的,是眼里有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尊重。一切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也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懂了?只有真正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肖老师也说:“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懂得学生的心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存在,才能有真正的好课。

肖老师的“教学五点”同样让人大饱耳福。

(1)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老实”,即学生要贴近语文教学的规律,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那什么是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叙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俗来说,就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文章的能力,学会写作的能力和学会说话的能力。

(2)扎扎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就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敏感度,在字里行间找到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肖老师举了《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通过对“内”“外”二字的品读分析揭示了文章的深刻意涵。这个抓手的确高明!

(3)真真切切。肖老师提出了三句话:“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真教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启发他们真正思考,在语文知识获得上发生改变。

(4)深深浅浅。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直指它的课堂氛围,应该是简单、有效而大气的。它需要我们贴着学生去教,不为求深而故意深层展开教学,掌握好自己的解读深度从而正确选择教学的度。

(5)灵动灵活。教师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选择的主问题都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而不应该是按部就班,杂糅混乱的。

肖老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他的这一堂好课,这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素以为绚兮。肖老师不用幻灯、不用图片、不用音乐,用一支粉笔、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朗读为我们简单而大气地呈现出课堂的无限精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实则也蓄满了他对课堂的无限心血和热爱!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2

好的语文课,都是家常味道,行云流水,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明显斧凿的痕迹,一切顺着语文的特点、文本的特质、学生的学情自然流淌,如苏轼所言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我一直努力着朝着这样的方向,《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就在寻常味道上下了功夫。没有特别精巧的问题,没有特别出奇的构思,平常的导入,常态的提问,家常的对话,为的就是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学语文,真真切切悟人生。

一、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情,凸显阅读类别特点

只有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教学。“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没有花里胡哨,简洁导入,却是了解学情的最好方式。朱永新说过,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读出了“对小桃树的怀念”,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读出了“小桃树和“我’的关系,“我们’之间共同的经历”,读出了““我’对奶奶的情感”,读出了“我的“童心’”。多种回答,既是对贾平凹散文意韵的充分挖掘,又能对学生的真实学情做出大致判定,使教师粗略知晓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程度,据此可以调整预定的教学设计。

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旁边的几处批注把握了这篇文章为“自读课文”的特点,也巧妙地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问题——在批注边上的第四自然段,哪几个词语写了小桃树的“没出息”。此举一石双鸟,一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更具体真切地感知学生的阅读状况;二是告诉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之道:关注编者的旁批和问题,学会自主阅读。

当下,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教统学的大有人在。固然,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自读课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把教师所授之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之法,不一味依赖老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己读懂一篇文章。教会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也是教学的终极意义。这堂课,我利用文本属于自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即课程资源),加以巧妙的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孩子自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悟意义之深,较好地完成了一次自读课语文之旅。

二、读散文应该注意什么——由点及面,注重阅读方法指导

每一类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文思路。比如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描写,诗歌朦胧的意象指向和凝炼跳跃的非常态语言,戏剧跌荡起伏的情节设计和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散文作为教学最为常见的文体角色,理应最被学生熟知。事实上,学生对此仍是一知半解的,需要教师相机调教。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利用第二个批注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细节描写的语言中,对学生强调阅读散文一定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这是在教读这类散文的一个方法。接着开始重锤敲打这一段落,先读后品。

大凡经典散文名篇,无一不重视细节的构画。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的细节描写,是因为“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不断寻找小桃树的细节,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细节就是散文的生命力。而在具体品读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细节描写的两大方法:一是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二是散文的用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双面胶,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很自然地渗透精当的写作知识。

课堂尾声,我利用文中的资源,即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一句,问学生:“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爱”、“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在此处我再追问“你从哪些些句子中读出了梦(缘、怜。)”,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从抽象的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接着我让学生猜我所喜欢的字——“蓄”,并顺此托出散文的“蓄势”写法,好的文章要蓄力,蓄势而为,蓄情而作,不要开始就把感情达到高潮。

此外,我给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双线结构(桃树是明线,“我”是暗线),两条线索一交织,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出来了。又多次提及“读这类文章,要注意作者潜伏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的深义。

这些都是散文阅读与写作的要义。这节课,能从文本固有的意蕴中沿坡讨源,自然引申出相关写作知识,这样的传授显然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巩固。这些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性质的,而是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最大范围地让学生展示自己。

三、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情感——细琢深究,语不品透誓不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这节课,语言品析做得比较实在,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这堂课的高潮之一是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对于关键词语进行重锤敲打。我先让同学们朗读,在对文字有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主问题“你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进行探究品析。这个环节做得比较扎实,效果良好。比如对于“委屈”这个词的理解,我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几个学生““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不断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词语在这里运用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再如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我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又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对于“拱”这个字,我将这个词改成了“长”,是因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果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很有助于理解“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成长的艰辛。如此,通过对散文细节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等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体现了“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原则。

大凡名家写作,都极其关注文本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的妙用。这堂课有一处语言品析细节,大家印象颇深。文中有一句“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奶奶也说”这个“说”字能不能换成“奶奶也笑话它”?这个“说”,多数老师会忽略,其实细细思考,我们能从中嗅出不一般的味道,品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即奶奶与其他人对这棵小桃树的情感倾向是不同的,用词自然也有差异。这样,会对学生以后咬文嚼字自读好文章打下好的基础。

品析语言,就需要老师有一颗敏感的语言心,能透过文字洞察更多的内涵。在“委屈”一词的分析时,我课后想想一些老师提出的看法,觉得还是很有道理。“委屈”还应该是与其他事物对比才能体现出来,要是独自伫立在天地之间,没有对比,估计就不会有“委屈”可言了。对于“紧抱”着,有思考,但没有太析透。为什么“紧抱”?当然是胆怯、害怕,不太敢面对其他的物类啊。今后,在语言的品味上,我们还得更下功力。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主题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一个子活动,故事篇幅较长,充满浓浓的关爱之情,为我们再现了与好朋友一同分享的美好画面。

从故事内容看,故事中人物出现得较多,但有一定的顺序,我将这作为活动的难点;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故事本身比较有想象力,(将桃花瓣想象制作成发夹、扇子、摇篮等)也给予孩子许多故事外的延伸想象,我将这些想象与幼儿表述定为活动的重点。从这些方面看,活动内容还有具有一定的价值的,这也是选材的基本要素。

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以故事导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天性决定幼儿爱听故事,因此,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也将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当然老师在讲述故事时也要御用多种感官去吸引孩子,并且对故事要十分了解)

故事教学中,提问环节至关重要,提问必须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而且又能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故事内容。在第一次讲述前,我提问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既对幼儿听故事提出了任务,又帮助幼儿有重点地听;在第二遍时,我出示了图片,从形式上较第一次有了变化,图片的刺激也再次抓住了幼儿的视线,提问时,着重在排列动物的出场顺序,并且在排列时我在最前方用红旗作为标杆,以一条线将动物们穿成一条队伍。掌握了出场顺序也掌握了故事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觉得既生动又有趣,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表述也是一个重点,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在表述时更要求其完整性。通过前面的想象、讨论的铺垫,要幼儿完整讲述“如果我有桃花瓣,我要把他作成——,送给——”通过这样较长句的表述,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这项要求我们也将其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为孩子多提供表达想法和学习词汇的.机会,为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幼儿成为想说、敢说、会说的孩子。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4

为期三周的主题活动《我们的春天里》已经全部结束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这个活动要求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白兔把桃花瓣寄给好朋友,朋友们把桃花瓣变为多种有用的物品时那种优美的意境和想象,并且培养幼儿增强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的情感。这是一个意境优美的童话,桃花很美,但是小白兔的心灵和他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美。

我给幼儿讲述完故事后,出示了动物图片,请他们猜猜各自收到礼物后会把桃花瓣当成什么?让我惊奇的是幼儿的猜想是那么的丰富,很多幼儿猜到的居然和故事中的表达一样,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出积极投入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基本了解故事内容后,我播放了录音让幼儿完整倾听故事,听完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幼儿回答:假如你是小白兔,你想把桃花瓣寄给谁?假如你是小白兔的好朋友,收到寄来的桃花瓣,你会把它当做什么?小朋友通过自由讨论交流后产生了许多许多精彩的答案。在活动结束时,我还让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进行故事中人物话语的情景表演,来巩固故事中那些优美意境的语句和对话,整节活动效果比较好。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5

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篇老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故事本身比较有想象力,(将桃花瓣想象制作成发夹、扇子、摇篮等)也给予孩子许多故事外的延伸想象。同时,故事中更多地体现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分享,为此将这一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活动的重点定在了学说句式“如果我有桃花瓣,我要把它做成XX,送给XX,因为……”。

故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提问环节至关重要,提问必须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在第一次讲述前,我提问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既对幼儿听故事提出了任务,又帮助幼儿有重点地听;在第二遍时,我出示了图片,从形式上较第一次有了变化,图片的刺激也再次抓住了幼儿的视线,提问时,着重在分享中,“小白兔有桃花她为什么要送给这些朋友?”“如果你是小白兔的朋友,你会做些什么?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的孩子还是比较欠缺“分享”的概念,这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开发、帮助孩子。

本次活动的目标重点学说句式。就句式而言,本班幼儿讲述的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较长句的表述,锻炼了幼儿的表达。多数幼儿都能完整、清楚的表达,但是也有个别的孩子还是局限于故事中的想象,对于身边的朋友、家人需要的还不是很了解。

这项要求我们也将其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为孩子多提供表达想法和学习词汇的机会,为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幼儿成为想说、敢说、会说的孩子。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6

也许是故事比较吸引孩子,切合孩子的心理,也许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自然,也许安排的活动孩子们比较喜欢,反正今天的活动组织得很好,孩子们很开心,我也很沾沾自喜,当孩子们拿着小花瓣轻轻说话,拿着画笔细细绘画的时候,我仍不住用相机拍下了一片片饱含深情的花瓣,那是孩子们晶莹的童心哪。

没有精彩纷呈的挂图,没有生动活泼的动画,只有一块黑板,黑板上是我和孩子们课前刚刚绘制的一棵老桃树

慢慢坐下来,将黑板推到全班孩子都能看到的角度,神秘地问:“这是一棵春天的树,你猜是什么树?”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桃树、梅花树、李树……”因为有春天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这就是我今天故事里的一个主人公,老桃树,故事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再请你来猜一猜,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用动作将谜底表达出来,不出声。”(故意刁难一下这些小家伙!)谜语慢慢道来:“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只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谜语还没说完,一双双小手都变成兔耳朵举在手顶上了,真棒!

故事慢慢开始了,教师拿出一只粉色的桃花瓣(用粉色纸剪成,上面打印着故事,因为懒,所以没有背故事,也因为想将故事中细腻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所以,将故事打印在这只花瓣上,既可以当成道具,又可以防止忘词。)娓娓道来:“远远地滚来一个雪球,猜一猜是什么?”随着孩子们猜测,一只小兔(图片)蹦蹦跳跳地从黑板后面跑来了,住在了桃树下。故事就这样一点一点推进,只在“怎么还有一片粉红色的东西?”“飞吧,飞吧,飞到朋友的身边去。”等少数几处停下来让孩子们猜一猜,想一想会是什么?会飞到谁的身边去?等问题。教师讲故事时不时将手中的花瓣当成书签、扇子、摇篮、太阳帽等,使故事更为直观,更吸引孩子们。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都异常兴奋。于是提议小朋友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小兔,你会将花瓣送给谁?会让他做什么?你还会对他说什么?”

每人一片小花瓣,孩子们拿着花瓣想着、说着,小组间再相互交流。最后决定将心中想说的话在花瓣上画下来,孩子们纷纷拿起笔,边画边说着:“我爸爸太胖了,我要让他减肥。”、“我奶奶太辛苦了,每天送我上学,我要把花瓣送给奶奶,祝她身体健康!”

很兴奋地分享着孩子们的语言和画面,并激动地打开相机咔嚓咔嚓拍下了一张张图片。

本课的缺陷是最后发散的时候,一个孩子说要将花瓣送给妈妈,给妈妈天热的时候当扇子,我及时表扬他有孝心,后来,好多孩子就都说送给亲人的,都在这方面说,思路不够开阔,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不急着表扬,并要求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7

今天给孩子们讲了《桃树下的小白兔》这个故事,这本是适合大班、中班的故事,我拿来尝试一下,小班孩子是怎样理解故事内容的。

“故事的名字叫《桃树下的小白兔》……故事讲完了……”在一阵欢呼声中结束了美妙的故事。

“小白兔把桃花送给谁?他们把桃花当成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记忆讲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桃花瓣的作用。

随后我问“还有哪些小动物可以用桃花瓣做东西?”

孩子纷纷举手回答。

“桃花瓣可以变成老鼠的衣服”乐乐说,

“可是老鼠太大了呀,那还会变成什么?”我反问道

“那可以变成马夹啊!给刚出生的老鼠当马夹!”乐乐解释道

哈哈,确实是个好主意。

“桃花瓣还可以变成纽扣,桃花瓣可以变成青蛙的小鞋,桃花瓣可以变成小兔子的花伞……”

孩子的语言很优美,想想也很丰富。一次意外的讲述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篇8

大班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 》课后反思正值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季节,为此我们制订了有关春天特征的活动内容-----《桃树下的小白兔》。让幼儿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一堂意境优美的语言活动,要求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白兔把桃花瓣作信寄给好朋友,朋友们把桃花瓣变为多种有用的物品时那种优美意境和想象。并且培养幼儿增强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的情感。

这个活动是在《幼儿园系列教材》上选取的,当时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于是,我就在黑板上事先画好了背景图,然后在准备了故事中相应的图片。整个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们始终表现出积极投入参与活动的兴趣,我通过讲述故事一遍----提问----出示相应的图片-----活动延伸等多种活动形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熟悉故事内容。幼儿在聆听故事时用了7分42秒的时间,孩子们被这故事中的情景、话语吸引住了。完后,幼儿能围绕故事的情节回答老师的提问,从中了解了故事中小白兔把桃花瓣寄给朋友们所产生的优美意境和效果。在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去,真正地反映“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孩子们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不仅开拓了幼儿的思路,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许是正值桃花盛开季节,也许是故事比较吸引孩子,切合孩子的心理,也许是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自然,也许是安排的活动孩子们比较喜欢,这个活动比较成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棵小桃树》教学反思  桃树  桃树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