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加法教学反思

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推荐度: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加法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非常顺利,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高,这让我很高兴。第三课时开始,按教学计划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在二(4)班,简单的说了进位现象及进位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习,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问他们有问题吗?都一致摇头说没有。

计算结果很快地交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全对的不到四分之一。总结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很多孩子没有点进位点的习惯);不需要进位的却进位了;数位书写不对齐(比较少,原因是前两节课强调格式比较多);横式得数漏写。

我想学生是会计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错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让孩子一一订正之后,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错误情况,让他们分别对号入座,并且一起总结出了检查的三步骤:

读两遍题目,横式一遍竖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从个位算起边说边算一遍;

最后,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错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吧,第二课时的练习课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有错误的不到四分之一。

二(4)班的教学情况刚好相反。有了二(3)班的错误基础,因而在学生尝试解决例题“56—18”的.反馈做法时,我将几种错误情况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错误后,总结了检查的三步骤。因而当堂的作业正确率很高,错误不到全班的四分之一。结果第二天的练习错误率极高,全班全对的只有4人,其他或多或少都有些错误,而错误的种类还是不外乎上面几种。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数学学习与生活一样需要经历与体验。学生自己经历了错误之后再去改正它,看起来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它留下的印象确是深刻的。而被告知的挫折和应对措施也许暂时是有效的,但在孩子的头脑中印象也许就不够深刻,久之就会淡化。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短文,大致是说有个老渔民,精通打鱼,积累了丰富的打鱼经验。他有三个儿子,也是渔民。可是无论老渔民如何倾囊相受,他的儿子们打鱼水平始终平平,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儿子们没有自己摸索鱼的习性、水、天气等捕鱼经验,少走了那段必不可少的弯路。而这弯路,正是一个渔民必不可少的素质经验提升之路。

加法教学反思2

本课主要教学三位数加法的笔算和加法的验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以及整十、整百数加法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提高加法的运算能力,为以后学习乘法是两位数的乘法和小数加法打下基础。

由于学校安排要来随堂听课,我跳过了练习六的`最后一课时,决定上这一节笔算三位数加法,但是学生对练习六中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的口算还没能得到练习,于是在课前我设计了口算,让学生口答,并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4+8= 50+60= 400+700=

8+4= 60+50= 700+400=

9+6= 70+60= 300+900=

6+9= 60+70= 900+300=

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整百数加整百数的算理,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为新课中的验算慢下伏笔。

本来我是想设计两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让学生进行笔算并说说笔算时注意些什么,从而使得学生将笔算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笔算三位数的加法中去,由于课前这些口算的容量稍微有点大,花了一些时间,所以我决定口算后直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再探索算法。

有人说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确实是的。等上完课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两个地方修改一下会更好,一是可以在让学生尝试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之前先估一估,一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感,二来可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第二个我发现自己设计的星星里面藏着几这道题目过于简单,除法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如果能改成有连续进位的题目会更好,而且也是和下节课的衔接。

课后跟万校长的交流,我还认识到了一些细节上的不足:一是板书的字不够大,二是验算这两个字的书写格式,这是我遗漏的地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验算,确实应该要对验算两个的格式作要求,而我只是按照自己读书时习惯性的写法一带而过;三教学的难点应该再让学生说说十位是4个十加8个十是12个十,满10向百位进一,不过这一点我相信学生有了之前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有了之前数和拨千以内数的经验以及今天课堂中借助计数器的理解,学生应该都能理解其中的算理了。

加法教学反思3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

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都能正确计算。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深钻教材。

2、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竖式后面不能带单位,解决问题必须写横式,有单位,还要完整解答。

3、学生上黑板演练的太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

加法教学反思4

10以内的口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又是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并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会主题图,引出得数是10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时从足球场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明确足球比赛一般是按衣服颜色不同分的(蓝队6人、黄队4人),列出对应的算式,同时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渗透了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时,引导学生想数的分与合、根据前面的算式想后面算式的.结果,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联系,又促进了算法的优化。其次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3个戴帽子,7个不戴帽子),引导学生再次写算式,让学生说算式的意思,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不断经历把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初步培养数学表达能力与问题意识。

2、通过分花片游戏,引出其它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引出一些加法算式与相应的减法算式后,试一试通过分花片写四道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分花片的游戏,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教学时,教师应更开放些,引导学生猜想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分花片验证,并分别列式,学生思维自然引向数的分成,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3、多种形式练习,巩固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在练习的设计上,从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入手,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如在基本掌握了10的加减法算法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找数游戏,抢答游戏,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巩固新知。在此基础上慢慢增加难度,在此当中设计了喜洋洋的情境,让每位学生都乐于投入,使枯燥的计算也变得生动有趣。有一环节设计开放题:你能说出几道算式(□+□=10),即使差的学生也能说出2、3道,并把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都板书在黑板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给他们提高要求,希望他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来激起他们挑战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观察明确第一个加数每次大1,第二个加数每次小1,得数不变这一规律。之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10-□=□的算式就水到渠成,学生一下子就能全部说出,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体会主题图,引出得数是10的加法与减法,我注重让学生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没有注重算法。教学时,可隐去主题图,让多位学生说说是如何算出得数。

2、练习的设计虽然注重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也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过分注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练习中,可再增加一些游戏,如猜珠子、填未知加数或减数来进一步巩固10的加减法。

加法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5以内的加法》,5以内加法计算的基础就是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所以学生基本上都会计算。课后和听课老师交换意见,不足之处反思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新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结合主题图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学生产生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的概念。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学生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学生3+2是怎样算的,一开始学生有的`说是“心算的”,有的说是“心里想的”,就是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或者是直接就是从图上数出的。在学生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又追问了几次,学生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学生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学生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新课教学环节的最后,教师应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这里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2=5表示什么?我在课上作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说,结果感觉有点像回答问题,没有对新课作出像结论一样的总结。

在“想想做做”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在这三题的练习中教师主要是点拨和指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练习,这里我讲解的过多,没有留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另外,时间有点紧张,以致于最后一道练习学写算式的题目也没有按计划完成,原因就是前面的练习题的处理上拖沓,我本意是想通过练习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因此处理的比较细致,课后思考这样做使学生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最后第二题是一个邮箱和信封连线的题目,我给学生做了一个邮箱送信的游戏,本意是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看来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书上没有完成,时间过于仓促。

总得说来,这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另外低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完整地说。认真听包括听老师说还有听同学说,前面做的还比较好,但有时候在听同学回答的时候表现就不是很好了。有时候觉得课堂上我说的太多,留给学生说,让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多,对他们不信任,应该多相信学生,充分给他们表达自己、阐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完整表达的能力。

加法教学反思6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 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氛围。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法教学反思7

两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是在孩子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认为孩子能够自己探索或在伙伴的帮助下探索理解两位数加法笔算的算理。

首先我带领孩子进行了一些口算练习和两位数加法的竖式练习。单纯的计算练习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采用了小比赛的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在练习中,我请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加法是如何计算的,因为上学期的练习,孩子能够自然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各位算起,先算……,个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再算……。这时我再提问孩子你觉得我们在列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孩子就能自然说出注意点。

接着我出示例题,请他们小组合作。合作要求为1号作为组长读题列算式并且领导整个小组合作,2号作为比较薄弱的同学,需要整个小组帮助她学会说列竖式计算的过程,我做过统计,如果2号要能够流利地说出过程,至少需要说两遍,这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为了帮助别人,也会跟着说,也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3号可以将小组内讨论的检验的方式进行汇报。4号说一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孩子们第一次进行合作。讨论的比较热烈。有些小组有些地方遇到了困难我也及时的进行指导。有的小组讨论的比较激烈我也会及时参与讨论。在孩子汇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明确,集合了整个小组的智慧,基本上能够讲的比较完整,我只需略作补充就可以了。

这堂课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的一次尝试,因为相信孩子对于算理的迁移能力。而孩子们也为我大胆的想法交出一份让人基本满意的答卷。但也有几个问题让我思考在以后的小组合作活动课中该如何改进。第一,孩子讨论的时间问题。每个小组虽然水平大致相同,但已经会有一些差距。我想照顾到每一个小组,那就势必要浪费一些更加优秀的小组的时间。这时已经讨论好的小组就可能会出现几率问题。在时间的把控中我还需要再调整。二,分工是否还需调整。如果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解释算理的机会,那是不是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发言顺序都需要改变?是让薄弱的同学来讲解,还是让更加优秀的孩子来讲解,这也需要一些思考。三,计算课到底适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其实我认为计算课如果让孩子自主探究也可以做到,甚至时间会更短,还可以做更多的练习。但我想小组合作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能力。所以这还需要再斟酌。

一点拙见,与君共勉。

加法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加法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xxxx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xxxxxx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加法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学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加法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小羊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羊图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算法多样化。虽然学生还没有正式学过进位加法,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肯定会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确地算出得数。在学生列出9+3=12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是记大数,再接着数小数的;有的"是从3只小羊中拿来一只,和9只合起来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说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上完了这节课,我觉得需要在下次上课时要注意的地方是: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加法教学反思12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加法教学反思13

每节数学课教给学生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在每一道数学题面前找到自信,找到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本。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将枯燥,难懂的计算用游戏或是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用多种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竖式法,记大数的方法等等,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就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从学生的作业或课堂表现中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赞赏,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的人都喜欢表扬,孩子更喜欢,智障儿也不例外。他们需要更多的表扬与肯定。所以在课堂老师要懂得赏识学生,同时学生也要会赏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但表扬与肯定也是要有一个限度的,不是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也不管他们做的对不对就一味的表扬与肯定,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让学生对知识点模糊,不明确。

适时地表扬与肯定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使我的教学的到更大的提高与进步。

加法教学反思14

《加法的认识》教学反思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在上幼儿园大班时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于是我的整堂课都将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作为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上这节《加法的初步认识》,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合并。本节课的开始,我先找三名男同学上来,提问,老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又找一名女同学上来,接着提问老师又找了几名同学上来?然后通过一个把孩子们合起来的动作提问,老师一共请了几名同学上来?并请学生描述一下刚刚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能够熟练描述的基础上,提升难度要求配上手势再次描述,从而体会手势的合并,并导入课题,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叫加法。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出示第一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出示第二张小丑气球图,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配合演示,同而让学生再次感知合起来。接着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合并的理解。教师通过总结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从而引出数学里面表示合起来的运算“加法”。根据已有情景教学加法算式3 1=4,并教学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提高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看图说算式的意义,听故事找算式,给算式编故事等多层次练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的习惯。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加法教学反思15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加法的含义页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开始,请同学有序的说一说6、7的分与合,帮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桥梁。

随后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想一想,得数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个多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写加法算式,看看能够写出几个。再集体交流。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兴趣浓厚。

教学例题。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请一位同学列式解答,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里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用加法来进行计算。要求学生看着图,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观察2道算式的异同点。学生还不能一下子表述出来,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够将所想表达清楚。

教学试一试。教学本环节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情境图,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几,并提问:3+4=7表示什么意思?追问:那么4+3=?从一道算式的得数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

习题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核对答案。再让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反思:利用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在寻找想想做做第四题的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难表达到位,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做练习的时间有点紧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  加法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加法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

 足球模块教学反思

中学足球学期教学计划推荐度:高中体育足球课教学设计推荐度:小学足球教学工作总结推荐度:教学反思推荐度:足球招生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足球模块教学反思范文足球模块教...(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推荐度:教学反思推荐度:小数的性质教案设计推荐度:美术教学反思推荐度: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集锦15篇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