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1
教学心得《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长度,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也就是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发现每人测量的都不一样,这时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课桌的长度,每人测量的却不一样呢?在小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是测量工具的不同引起的,这时引出了刻度尺。
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见过刻度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在小组成员的比拼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观察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0刻度,数字等信息,这就为接下来学习测量物体打下基础。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测量时没有从0刻度开始,而是从尺子的边缘开始。2.尺子和铅笔分离,没有对齐。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发现并整改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的方法。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没有0刻度怎么测量。我同样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在小组的`力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测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认识尺子,用尺子进行测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后进学生还是不能用尺子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测量但不会画钱,画的线都是弯曲的,这是要加强训练的地方。后期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尺子,在画尺子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奥秘。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2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