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推荐度: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推荐度: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

这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简便算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设计和处理,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多样化。

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234-(66+34),234-34-66】,并鼓励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个算式来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并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但有效地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精心设计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情感。

以前,我总是习惯自己多讲,对血色很难过不放心,今天我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充分展示出了善于交流的才华,真挚地流露出了敢于评判的情感,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觉得这个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2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习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习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习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习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习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3

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已经学完了,说起这单元的内容,可以用千变万化这个词来形容。简便计算,目的在于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正是应该使其简单化的定律,却变成了同学们为之头疼的难题。

在以往教过的学生中,也不乏这样的同学存在,他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分辨不清,往往在做题时混在一起使用。比如88×125,这道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简便运算。把88分成80+8,接下来就采用乘法分配律。把88分成8×11,那就必须用乘法结合律,而他们明明分成和的形式,反倒用乘法结合律去做。就是这样一个并不难的题,却把同学们绕得晕头转向。我时常在想,是他们没有彻底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吗?如若这样,还得单独对他们进行辅导。除此以外,千变万化的.题型,也让刚刚接触这些定律的孩子们张冠李戴,或许是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定律,或许是还没有找到做题的窍门,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经过刻苦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

这部分的学习纵然是复杂的,但复杂中也会有规律可循,正如25×4、125×8,诸如这类能够凑整的数相乘或相加,正好运用到定律当中去,只要有25、125的出现,就去找它们的伙伴4和8,如此就能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我们学习这些定律,不但要掌握基本变化形式,更要灵活运用,还需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4

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

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9+111*37。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习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但是可以讲深化练习放在自习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5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6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7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教学方式和“以本为本”的教学准则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严格、忠实地执行教材。学生的计算虽不成问题,但他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我作了如下尝试。

[片断一]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今天,老师先让大家尽兴地去超市逛逛,好吗?

[推出购物超市流动车,上面有98元的足球、1999元的彩电、395元的VCD、48元的乒乓拍、4999元的电脑、29元的《三国演义》、159元的大衣等,让学生分别以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买卖。待每个同学都有了购物体验后,回到座位。]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师:看来,你们都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利用生活中的这些经验来进行计算,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想试试吗

[解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8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

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到,始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数学信息来有效解决问题。例题中的三个问题可以依次给出,让学生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可能对于12×25=12×100÷4比较难理解,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注意学生对自己不同解决方法的描述,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最后,在新授的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环节,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依据了例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仍然选取体育方面的背景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成功之处:学生由于在上节课中对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再教设计:在新知的教学上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我反思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 )=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习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完成。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1

一直以为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举例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在课上,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例子。很自然得出结论。在应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什么样的分数加减法可以简算。学生也表现的非常好。我心头一喜“看来学生的基础扎实”。新授后完成做一做时,学生们无论是填运算符号,还是填数据都正确,“看来学生们很会迁移”。可在批阅交上的作业时,却发现虽然计算正确,但计算过程并非最简,在解答时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问题一:没有对计算结果及时约分,导致出现异分母分数相加

问题二:虽然及时对结果进行了约分,但对2/1=2的观念却很淡薄

在讲评作业时,出示12/7+1/5+2/7+1/5集体进行计算,并重点强调:中间计算结果也要及时进行约分。对于“2/1”这样的假分数应化成整数“2”。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学生已能够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合作交流找到规律,使学生解决问题。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是学生经常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中,举了大部分的例子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简便方法,让学生看明白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找到了题目的简便方法。

2、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究运算规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让小组内的同学举例子,看哪些分数加减法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所以在在学生试做题时,将获得别人的探究策略和探究成果,修正和完善自主的探究策略和探究结果。在最后让四人小组为单位编算式时,让各位学生自主编题,并发现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体现了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展示算式的过程中,又是展示学生解题方法的过程。

3、但是始终一些题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如:5/8-(5/8-1/2)

5/9-3/7+4/9-4/7

17/8-(1/8+3/10)

如何去掉小括号,如何正确的处理加减号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找到简便算法,还需要进一步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2

一、三点收获:

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体现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忙”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始,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老师”,自然是莫大的光荣,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

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体现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老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

二、两点反思;

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对比,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

2、作为一节计算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大量练习之后,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安排4、5道的独立计算练习,检查一下教学效果,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3

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哦,简单,简单!”黄玄昶又乐滋滋地高高举起他的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回答又正中我的下怀,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答案吗?说实话,开公开课我就喜欢像他这样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一步一步被我“引进”来,突出所谓的教学重点,攻克预设的教学难点,最后解决相应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真的,经过我的“引导”,他能“自主探索”,寻求规律,最后消除疑问,这不是一件看上去很“完美”的事吗?

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4

这节课的内容是两数相乘的两种简便计算,一种是通过将其中一个数转变为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得运算简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另一种是通过将其中一个数转变为两个数相除的形式是的计算简便,这是学生理解起来的一个难点。而将哪个数变,变为哪种形式,又变为哪两个数合适是本节课的重点加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与事先料想的完全一样,学生对于两数相乘替换一数理解起来没有问题,对于两数相除的形式就不太理解。连在班级中很突出的学生也不能回答到点子上,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但是对于其作用都能理解,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对于两数相乘的简便计算有多种,由于先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学生大多更习惯于将其中一数转化为两数相加的形式,其次是两数相乘的"形式。在巩固练习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没有用两数相除的形式。

在巩固练习时,对学生的要求是比一比谁的算法数量更多更简单,学生对于这种带着比赛性质的活动明显更加热衷,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许多平时不太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够踊跃地举手发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多的采用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15

连减法的简便运算这节课,我用的是导学课的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的,首先我进行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本节课学生在计算时提高速度,本节课我是先出示了导学提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讨论交流算法,“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使学生由具体算式,发展到一般情况,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我担心有的学困生不能做到完全总结,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给出提示语,让学生思考、总结,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规律,学生齐读掌握了重点,通过反馈精讲,使学生更加清晰了简算的要点,所有同学都能学会,我还在最后的时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运算过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节同样的课,课堂结束后,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评价较好,我自己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然而在同学年的"二班讲授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一开始的时候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拖沓,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我也关注了班级的学困生,但是他们中的个别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在让学生上前面板书的时候,减法运算性质逆用这样的题型,个别学生能力比较弱,不能逆向思维,这也造成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上二班的课时,我都有点困扰,因为我总是把握不准班级差异,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备学生,认真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应因班级,因学情而有所不同,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  简便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计算  计算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三物理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三物理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初三物理教学反思(通用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