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推荐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推荐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自以为教学成功的几点有:

1、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文章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孩子从“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感受到的是孔隙很窄又很险。我珍视学生这种感受,同时结合人们对走夜路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们著者的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眼前昏暗了”引起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我认为这就是自己教学成功的体现。其实教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于是在教学“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我特意让学生思考:盆栽的杜鹃有人精心照看怎么会比不上山上开的`映山红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盆栽杜鹃的娇气,山上映山红的不畏风雨。我问孩子们:“你们愿做杜鹃还是映山红呢?”孩子们都是纯真可爱的,都高声回答说要做映山红。我接着让孩子们读这句话,要读得“有精神”,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就是孩子,可塑性是特别强的。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总写了路上风光的美丽。我先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描诉自己所联想到的,孩子们都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词语库去说自己的感受。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外洞很大的,到底怎么大呢?我让学生想像:若是在我们教室聚集100人开会会怎样?200人呢?孩子们顿时恍然:这洞真大呀,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读这句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大得多”,然后让他们弄清“一进房子”有多大,通过比较和联想,学生都觉得双龙洞真神奇呀,大自然真伟大!

3、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读和悟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很快背熟了“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等句子。孔隙一段教学我引导学生先读懂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思考句子与句子的内在联系,教孩子边想句意边分层背诵。孩子们思维活跃,背得很快。

教学后,我认为自己的教学还是有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个缺点,也许是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吧。认真研读教材,不凭经验随意教学,还有,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切记被学生牵着鼻子跑,课堂要紧紧驾驭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最大的有效度,不至于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习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插进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收获颇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 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它就有。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基本设计环节是(一)课前三分钟了解作者;(二)让学生在文中找表明游览顺序的词来达到理清课文脉络的目的;(三)学写生字“蜿蜒”;(四)学习“孔隙”部分;(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

1.加强重点字指导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级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我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教学“蜿蜒”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蜿”容易加一点,“蜒”里面“正”最后一笔是竖折,经过强调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然后我出示第四课和《长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结合“蜿蜒的长城”的图片来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孩子们在学习第四课时我就教给了他们理清游览顺序的方法,本以为会很快找到游程路线,可事实证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还不是很熟练的。

3.抓重点段落学习。

作者过孔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4.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1)借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我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小船的小。

(2)学习“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3)品味过孔隙的“感觉”,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时我有什么感受?“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6.读写结合训练

每届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或“我的教室”时,只是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文章只写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却缺乏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我们对人的感觉的词语,孩子们用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让孩子们进行充分地自我感觉,教室里的事物就会更加地生动。后来我看了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融了进来,虽然是初次接触,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后的一点点变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孩子们的写作上多琢磨,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身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字串1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字串3

【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内容,请使用本站的站内搜索寻找更合适的资料。放歌教学网全部内容无需注册即可使用。本站所有资料均由网友提供或者由网络搜集整理,也希望您上传自己的作品供各位同仁参考。如果我们无意使用了您的作品,请告知我们协商处理。谢谢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双龙洞  双龙洞词条  金华  金华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