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推荐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的执著、勤劳和对土地的信赖和珍惜。
3、品味语言,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你家有菜园吗?(我家就有菜园,是一片碧绿的菜园。)这些菜园都在平地上是吗?那菜园里都种了些什么?(生自由说)种了那么多东西,这些菜园的土地一定非常肥沃吧?
2、(出示荒凉的山坡图片)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搜索读,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蔬菜?
2、找得很准,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孩子们仔细看看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要把“我家的菜园”称之为“父亲的菜园”呢?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生默读后汇报交流)
三、精读,感受人物品质。
1、要使这块荒凉的坡地变成一片碧绿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呢?如果我们课文分为几个场景,那么,第一个场景是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你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吗?
2、学生反馈,师适时点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来。
师:父亲这样的劳动坚持了多久?(一个星期)
师:整整七天,父亲都是这样。
师引读:
第一天, 天边还闪烁着星星,人们还没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就——(生读找出的句子)
第二天,月亮还挂在西天呢,父亲就——(生读)
第三天,天边还泛着鱼肚白,草木上的露珠还未干,父亲就——(生读)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天都是天还没亮,父亲就——(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生汇报)
师:炎炎烈日下,父亲满身泥土,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掉下来,也许荆棘将他的手刺得伤痕累累,甚至划破了他的衣服;也许当父亲抡起锄头奋力向下锄的那一刻,顽固的石头反而将父亲的手震痛;傍晚,父亲披着夕阳的余辉一个人默默地带着他的劳动工具回来了,顺便还带了一担柴草。尽管如此艰难,可父亲一直都坚持着。孩子们,将你的感受,再次融入到朗读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伟大,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
师:坚持不懈,勤劳,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在这一个场景中所看到的父亲形象。
过渡:父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家与山坡之间。终于,一块三四分的地翻好了,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了,将父亲的菜园摧毁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个场景,去看看暴雨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来。
师: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暴雨中的父亲吗?请找到句中的三个动词(丢、抓、冲)一丢,一抓,一冲,真是闪电般的速度,然而,作者却让镜头在这里戛然而止,来了个省略号,那么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呢?省略号背后藏着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想象吗?(生答)
师:也许此时此刻的父亲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也许,地上很滑,父亲摔倒了,然而他又爬起来……如果你是父亲的儿子,你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刻奋不顾身地抢救菜地,你是什么心情和感受?
师:难过,心疼,这是作为儿女的本能。孩子们,想象这些画面,读读这段文字,看你们的朗读能否把我也带入当时的情境。(齐读、指名读)
师:是的,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还是无济于事,还是被冲得面目全非,课文当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写岩石?“狰狞”是什么意思?
是的,那么多天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等于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所以此时此刻,这石头显得比老虎狮子还要狰狞,还要恐怖。然而,大雨冲走的仅仅是那层薄薄的泥土吗?大雨还冲走了什么?冲不走的又是什么?(冲走了父亲的心血、功劳、劳动成果和全家人的希望;冲不走的是父亲的信念。)
师:他的信念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碧绿的菜园。)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师:父亲在做什么?从哪里挑?挑了多少?这块地有多大?父亲默默地,坚持不懈地挑着,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一位怎么的父亲呢?(有恒心、有毅力)
过渡: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这片菜园长出了第一抹喜人的绿。然而,就在儿子做着美梦时,父亲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4)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师:“拼了命才养出来”可见这是块怎样的土地?你能为“贫瘠”找一个反义词吗?是呀,我们这里的土地是多么(肥沃),一年四季都能长出新鲜好吃的蔬菜。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豌豆,父亲有信心吗?从哪个词看出来?(信心十足),而我却似信非信。当父亲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以后,我又一下子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良苦。
四、总结,体会菜园的来之不易以及其象征意义。
1、师: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明白了是什么让这一片荒凉的山坡变成生机勃勃的菜园呢?
2、父亲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才有了这个生机勃勃的菜园!想到这一点,更让我们觉得这菜园是那么来之不易。让我们再读读第十一自然段。
3、父亲的菜园那么生机勃勃,我从父亲的菜园里收获到些什么?(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仅仅是蔬菜吗?(还有父亲那种坚持不懈、勤劳的精神。)
4、父亲的菜园如翡翠般醒目地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父亲的精神更如翡翠般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师:课文中父亲的言行一定让你有所感悟,请你摘录在好词好句纸上。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荒凉 生机勃勃
勤劳 坚持不懈 执着
教学反思: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使学生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重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难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突破了。刚上课时我有点没底,但是上完后,我却像文中的父亲“望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一样,笑了。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父亲”的言行来体会“父亲”的品质,加深学生对“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的理解,并采取以下方法:
一、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感悟。
《父亲的菜园》描写朴实,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反映父亲的品质。通过抓暴雨来袭时父亲的动作“丢”、“抓”、“冲”等动词体现父亲对菜园的重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抓父亲说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这一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感悟父亲开垦菜园的困难,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态,动作的词语来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到了父亲的品质。
二、通过联想,培养学生读书的方法。
通过联想来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如“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作者只是通过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在教学时我就通过引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通过这样的联想降低了课文的难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紧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许多不足,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盲点。如以读促思,边思边读,读思结合不紧密,同时,有些问题停留的时间太久,绕来绕去把时间也耽搁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等。
这一节课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真是“上了一节课,胜读一年书”。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过理解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我在导入新课后,首先给学生明确了略读课文要达到的四项基本目标。然后,按照我们学校倡导的语文教学四大环节——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围绕着四项基本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
前两个环节主要围绕着“读准、读通”来组织教学。以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为主,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三、四环节围绕着“读懂、读好”展开教学,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边思边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在教学中,还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通过句式的训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总结,又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锻炼。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父亲的执著、勤劳的品质。
课堂总会有一些不完美,如:课文比较长,对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生小组交流时,还不能完全放开,比较拘谨;学生班内交流时,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学生,学生汇报时的小细节没有及时的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四年级下学期课本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三组词:从词体会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父亲在开垦中遇了何种困难?怎样解决的?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第三部分:针对父亲为家里做的贡献,来为父亲写一段颁奖词,根据所学的父亲的精神来赞扬父亲,同时达到小练笔的效果!在上课中,我发现了自己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下是我教学本课后一些感受:
一、课堂放手给学生。
这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说,看见孩子们不发言,还有那盲目的神情,我自己就茫然了,害怕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就独自把一些知识点给点明直接说出来了,这就让孩子们的自己思考的地方变少了,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设计内容一定要有更强的目的性,考虑孩子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
从课堂上学生的总体表现来说,喜忧参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积极性也高。相对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则不尽人意。我想这可能也与自己平时在课堂的训练中忽视这部分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中,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训练得加强,争取大面积的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从讲台走下来,我觉得需要总结的东西很多,一方面是针对于这节课的,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很多纰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我想这比单纯的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要有意义的多。
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提升,以我自己的性格,做任何事好像都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拿出的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时间的雕琢,从两天赶一篇论文到一个晚上备好一堂30分钟的课,把苦痛的日子留到最少,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的一种风格了。结果于我来讲并不重要,只是每次都像是被卡在沙漏的瓶颈,无论怎样挣扎,还是容不下下一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教我如何说。
回来谈这节课,30分钟的小课,又是略读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没有重点,仔细阅读文本,从中揪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从这个变化之大出发,探索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听取了校长给的字词教学的建议,时间短,又是略读课文,不能每个词都讲,但是可以抓住某一个词重点讲,在“箢箕”这个词的教学后我发现,采用图片的方式更加直观、亲切,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整节课从导入到字词的教学设计都还是比较合理的。第二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把字词教学与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之前设计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描写祖父的菜园的短语,可是想想四年级的孩子会不会什么是短语都不懂,然后找出所有的短语有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半天找不出来,这节课就完了。一方面字词比较多,另一方面找短语又比较困难,我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入为主,直接给孩子们短语,但是形容词又以空格的形式让孩子们从文中自己去搜索,既让孩子们锻炼了略读课文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让孩子们积累了这些词语的用法,学会了这几个词的写法,唯一欠缺的是这个时候如果能自己面批一些学生,然后发现学生在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这样效果会好。
遗憾的地方是关于父亲的品质分析部分,关键的一段少了两次读的环节,这两次读的遗漏让这节课大打折扣。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一定要熟悉,这是给自己的一点建议。让学生板书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学生的自主性还是发挥了,总体而言,品读环节太过简单,衔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情感也不够,本来还要给大家看一幅与文本相称的图片,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草草结束了这节课,这点有些失败。
经历了这样一次,以后,应该没什么可畏惧的了,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书,多钻研教材,功到平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
(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
(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
(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父亲的菜园》中有这么一个片断:
父亲辛勤劳作后有了回报,菜园里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父亲却把这些豌豆要来肥田。
教学这个片段时,设计在课件中出示豌豆的图片,然后提问:假如这绿绿的豌豆就在眼前,是你家的,你有什么想法?孩子们顿时兴奋了起来。“我想吃了他。”“我想卖掉它。”……“但父亲是怎么做的?”就像我想象中的一样,我顺势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问道:“老师,干嘛偏要用豌豆来肥田,到山上摘些树叶肥田不就行了吗?”“对呀,其实,把豌豆摘下来一半要来吃,一半卖了要来买化肥可以吗?”……看来孩子们都舍不得把豌豆要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但是……。面对孩子们的质疑,说什么好呢?尴尬死了!哪个家伙写篇这样的鬼文章。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现在这位父亲就在眼前,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又兴奋起来了。
“叔叔,你好!”麦胜焯一站起来就吐出了这么一句。“你好!”幸好,我的反应也不慢。”“你能教我们怎么种蔬菜吗?”“当然能!”我像条件反射似的的回答。“那就先交学费吧!”末了,我心血来潮又补充了一句。全班哄堂大笑起来。
“叔叔,我建议你在地里种些地瓜。”黄伟明说。“你一定很喜欢吃地瓜了。”我说。“可惜我的`儿子不喜欢吃。”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又笑了,我也跟着他们在快乐地笑。
……
我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否合符规范。但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很快乐,学生快乐,我也快乐!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开垦菜园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带给子女的,不仅是一个菜园,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子女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过理解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进而感悟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阅读“连接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出示练习,让学生填一填,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品读句子,感受品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找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这位父亲真勤劳、真坚强!”“我太感动了!”“开辟这一块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在父亲的菜园里收获了勤劳、自信、坚强;课文中父亲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我敬佩他;今后的学习,也应当要勤劳、认真……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瑕疵。诚如几位评课老师说的:1、在新旧菜园的对比环节上,可让学生简单的谈谈感受。2、在朗读写父亲勤劳的`句子上,“勤劳味”读得不浓,不够到位。3、把写父亲开辟后的菜园的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有所牵强,有脱“文本之嫌”。4、板书上应及时写上学生感悟到的“热爱土地”这一父亲品质。
本课的教学,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充分地读课文,自读自悟,多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谈谈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方法,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还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信赖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明白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讲“我”家失去菜园,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的菜园》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讲“我”家因新修的公路失去菜园,父亲却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重新开辟了一个新菜园,赞扬了父亲不怕辛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教学中,我通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先充分地读了课文,自读自悟;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讨论了一下,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基本上能从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吃苦、不怕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热爱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思想感情。
在讨论的时候,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畅谈读后的感受。在这一点上,虽然能体会出父亲的美德,但是在结合实际的时候,学生却不能拓展开来,尤其是不能把这中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拓展开来,大家的`思维只是限制在了这一篇课文中,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同学都生活在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无法想象那荒凉的山地开发的艰苦!所以,在课堂中我要学生们把父亲遇到的恶劣环境(荒蛮多石,暴雨冲土,贫瘠无肥)同生活中的困难联系起来,比如对于我们平凡的生活来说,困难、挫折、逆境等等,就是父亲经营菜园时遇到的困难,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父亲的什么精神可以激励你呢?这样一来,学生若有所思,然后就有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也就谈得比较好了。
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除了教师的引导要有方法外,学生自学的手段方法也要进一步规范。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这根拐棍就会站不稳或摔跟头。
读文章是为了明理,更是为了导行。如果学生读了一篇文章,能心有所动,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学到的道理运用起来,那就是真正读懂了书,读了有用的书,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希望父亲的精神能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能助一臂之力。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在本次讲课中,第一次使用了微视频教学,在制作微视频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设计的出发点是为指供学习者学习的、抓住微视频具有“短、快、精”的特点。设计了微视频。
《父亲的菜园》中有一句感悟父亲艰辛的`重点句子,当时考虑这句是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到对人物品质的提炼,教学很有层次感和梯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教学时,一是抓住动作“丢”“抓”“冲”,感受对父亲的刻画。二是模拟父亲的动作让学生感受“丢”和“放”的区别。三是抓住省略号,看到暴雨中的父亲在做着什么,发挥想象,看到了什么画面,看到父亲在做着什么?体会父亲的付出。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教师的下水文展示,这时我想到了微视频的朗读比课堂直接呈现更有效果,于是我制作了那段视频,从课堂效果来看非常好,学生在感悟了的基础上又再次将情感升华,又有利用于对下一环节的衔接。
不足是由于自己对微视频制作程序不熟练,微视频制作的技能没有掌握,导致视频画面多次摇晃,视频的声音配乐调低,自己的朗读声音发颤,画面柔和度也不够,今后一定多向年轻人和书本学习,积极参与微课的制作活动,让微课在自己的课堂上绽放出精彩。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
(1)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
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其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的论断,我最为钦佩。我觉得人文性应当附属在工具性之中。语文教学需要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意义和价值”应该建立在“课文的整体内容”或“语言环境”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前提,而去没有限度地挖掘或生成问题,我们就会失去语文教学原本的意义。例如有人教学《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救出小孩?”学生奇思异想,解决的方法五花八门,称其“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没有注意到荒诞的一面,倒是特别欣赏孩子的思维力。如果我们把课文做为载体,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挖掘会有很多,由于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思维的创新或人文性拓展,而失去了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恐怕也不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想到这儿,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已不再为课堂上的“教导”担心,也顾不了学生们能否接受我的“表演”了,权且如此而已。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和王xx名师工作室给我这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我指教的《父亲的菜园》谈谈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近年,我们重视“学本课堂”,重视学生的学情,这一次的磨课也让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更重视孩子的学情。刚开始,为了在课堂上突显活动和作业,我设计了“概括小标题”、“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批注”、“拓展练笔”、“课外阅读补充”等活动。活动是多了,但是学生消化不了。于是,在考虑学生吃得饱,吃得好的情况下,我舍弃了一些活动,把“概括小标题”、“写批注”做细,让学生能真正有所收获!我想说,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适合学生的课堂。
其次,一个大活动串起了一堂课。我从课前观看“微电影”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为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完成“影片简介”这个任务来落实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小标题的出现,即有利于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也聚焦了电影的.三个画面。然后,以演员的身份去解读父亲的所作所为,去读好父亲的每一句话。最后,电影的镜头落在我的菜园,让学生为电影取名,给孩子充分的思考和内化的空间。
以上,就是我的浅薄思考,还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父亲的菜园》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因为上一个学期单元测试时曾出现过这一篇文章,孩子们基本能解读文章蕴含的道理。于是我想,在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重点引导孩子关注文中父亲的一些言行表现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吧。
课开始了,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开始交流。孩子们随意地开始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勤快的人;还有的说,父亲是一个很爱家的人;有的则说,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看得远(去年的单元测试中曾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重点研究了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中说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奶是最美味的食物,断奶时一定是很痛苦的。
生2紧跟其上,说:对,我也这样想,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这一个四季翠绿的菜园就如同是婴儿每天要喝的奶一样,非常重要。
生3说:我是从下一段中联想到的,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这一块菜地,意味着我们一家人再也难以吃到足量的蔬菜了。在孩子们的启迪下,我突然发现了一条有意思的通道,眼前如同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毅然收回原有的一些设想,引领孩子们奔向一片新的天空。
师:没有了菜地,可以再开辟一片呀,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你能读懂这一句话吗?
生4:我读懂了,终于有一天,说明父亲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的。
师:为什么要想了又想才作出决定呢?父亲做事是不是有点不够果断哪?
生5:不,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6:虽然很困难,但父亲说这一句话的神情是非常坚毅的。
生7:我是从我们的神情当中了解到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
师:那么开辟这样一块菜园究竟将面临那些困难,父亲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大家细细研读课文,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略)
师(结课):经历了这样一番曲折和艰辛,当我们一家面对这一片四季翠绿的菜园时,我们是怎样的快乐与自豪啊!让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就在我几乎决定在《父亲的菜园》前匆匆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自读自悟。但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课堂艺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你对新课改理念的综合体现,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创设情境。
这节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走入课文,这样便于体会人物精神风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以读代讲。
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实施有效指导的过程,以读代讲在尊重学生对课文个体化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从而挖掘它的人文思想,并能指导学生的行动。提高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教育他们学会敬重父母。
3、自读感悟。
课堂上我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同样的"文本,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让他们做批注,不但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及时评价。
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有效。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面面俱到,也不在于热热闹闹,哪怕只有一点,只要它闪光,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
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很被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总结提高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
父亲的菜园这一课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使学生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重点”还比较容易把握,而“难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突破了,刚上课时我有点没底,但是上完后,我却像文中的父亲“望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一样,笑了。
教学时,通过重点解读和感悟三个句子“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的说:“当然会!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的。”“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块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大黄瓜了。这一季豌豆是专用来肥土的。”
将一个个场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劳作在黎明前的`父亲;站在豌豆前的父亲。通过品读词句将一个勤劳、坚毅、有远见的父亲形象树立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这一翻,翻掉了这么多天的劳动心血,翻掉了我吃豌豆的美梦,却为我们家翻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和希望”孩子们细腻的触觉却吸引了我和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一片“菜园地”前驻足不前,细细地欣赏这一道由“责任”,“辛劳”,“坚毅”,“热爱”筑成的风景,这一道同风景可欣赏可品尝,如翡翠般美丽,更如翡翠般珍贵。于是,我想一道曾经的风景,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带给我们的也是别有一番洞天。一篇文章,一节课,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份从未感受过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