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推荐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

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慢进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识接受都需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标准: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巩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强化,发现很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

对于米的教学采用活泼的课堂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探索米的长度。

1.师生比赛,引出米

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然后侯同学量的很认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学们都说老师欺负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负他了?

同学们热情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平。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

师:如果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

生:长一点的。

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就不方便了,我们需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天来学习认识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认真观察长度,找到实物

我发现,当孩子找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时非常感兴趣,都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兴趣的,快乐的学习。

两个环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积极性不高,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学生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数学上的准确用语,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在懂的情况下再创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费时间。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3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认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去。

主要教学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告诉学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4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5

《认识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颖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时文具盒里装。老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忙。”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如:没有讲清楚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2、在教学1厘米时,知识强调了从0刻度到1刻度,这样的1大格就是1厘米,没有再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没有其他的1厘米,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而从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7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我能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作业批改:

复习了100以内一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学生能比较正确的进行计算,但在计算的准确率上有了下降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认真看清符号,在计算上出现了计算上的错误。因此,需要在早自习中对学生进行分类的计算方法复习与练习,同时,要在计算前督促和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楚符号,认真的进行计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跟踪记录:

新学期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多数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在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周我预设跟踪整体,使全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8

这节课教材安排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厘米的概念,掌握一厘米的长度。教师首先介绍知道东西的长度,要用尺子来量,接着介绍各种各样的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设疑激趣,激发学生主动观察自己的学生尺,不仅为下面认识厘米与用厘米量作了孕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多种感官的参与,不仅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在课的结尾能力拓展环节,教师故作为难,请学生帮忙用破尺子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我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丰富学生的厘米表象;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实践;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得以优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科学的、合理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最后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不仅说说自己的收获,还评价其他同学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设疑不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下节课认识米作了孕伏。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9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 厘米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 厘米的感知。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 厘米。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容易借助这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从0 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在第二轮授课时,尽管教师对这一知识重点进行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认识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观察,但因为教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部分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从任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该换种说法:不是从0 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讨论分析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火车开啦教学反思活动课教学反思绘画游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0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1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二)抓住联系,认识“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2

这一模块的内容是知道长度单位的意思,知道厘米的具体长度,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举出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长度的现象,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具体意思,如,人的身高,课本的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时要量出一个物体的具体的长度是多少.

然后是介绍在量长度时要用着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着重介绍厘米的具体长度,可以让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多长是2厘米,多长是5厘米.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具体的感知.

介绍如何用直尺量一个线段的长度,首先是介绍直尺上的"刻度所表示的意思,0刻度是做什么用的,如何数出一个线段的数值.然后师生共同量一条线段.要注意检查每一个学生操作时的方法.

最后学习如何画一条线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教学反思《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4

认识厘米是本章第二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从测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拓展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范围,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先学习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直尺引入,但学生并不认识直尺,以寻找直尺上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介绍直尺的时候对厘米的字母符号表示显得仓促而不足,同时没有指出1厘米亿可以写成1cm。

接下来的认识1厘米及寻找1厘米过程讲解比较详细,以及周围寻找那些五的长度是1厘米的过程,语言缺乏精炼,需进一步优化及提升。

但在直尺上寻找2厘米、3厘米及5厘米的过程中,学生讨论很好,但是我引导不够,最好是让学生上台自己指一指,数一数,认一认,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相信用学生自己的话去理解、去讲解相信效果会很好。

在最后的用直尺量一量的活动中,学生观察如何正确使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或许我的提示过多,其实学生的眼睛很亮,可以自己发现,我的过多问题会成为阻碍学生发现的绊脚石,这样不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之后的讨论中由于我过多的提示,学生讨论显得会比较多余。

在最后一道题的测量线段中各有多长,犯了一个最大的忌讳,题号出现错误,幸好被一些眼明手快的学生发现,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值得学习的一位老师,他们很多时候其实是很认真的、很仔细的,反而是我比较大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步骤地开展。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对每节课做到有效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5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厘米  厘米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三化学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三化学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荐】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