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推荐度:
《牧童》教学反思
推荐度: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牧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牧童教学反思1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不到位。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而自制能力弱,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动静结合,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我在设计表演环节时,因担心学生会出现“乱”的.场面,所以刚开始就草草的收场了,未能从学生中发现一些及时生成的资源,也忽视了部分特长生出色表现。该环节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投入上音乐课。
牧童教学反思2
我听了实习老师讲《画家和牧童》一课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比自己以前上课的情况,为什么领导、同行听课时也给自己指出读的少的问题,看来还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或者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机智性地处理一些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听实习老师上课,自己的体会很多,能清楚地知道上课的老师读得少,被动地用一个个零散的问题牵着学生走,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看来,语文教学的确应注重多读感悟,积累语言。一定要“读”占熬头,应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逐步积累语言。在教学的结课时,要开放性地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想想。”此时,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学生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还可以给学生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通过读书,学生能学会品尝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最后总结全文时,我又指导实习老师回到文章的题目上来,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画家和牧童”呢?其实还不单单是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更多的`是因为牧童的话不是空口而说,牧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他才能更加确定、更加直接地指出画家画中的错误。戴嵩的画为什么能画得好?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戴嵩为什么能虚心向牧童请教呢?其实,戴嵩是尊重的生活,尊重的事实,这时戴嵩的眼里就没有大人、孩子、名人、凡人之考虑了,别人给他指出错误时,他是从心里表示感激的,这样理解我们可能更贴近真实戴嵩,也更能加深体会戴嵩的谦虚谨慎。戴嵩的谦虚,不是做表面文章给人看的,而是他的品质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所以才有了戴嵩的绘画技艺的成功!
总之,指导实习生,也让我收获颇丰。
牧童教学反思3
我校二年级有两个班,上完课我觉得明显第二次效果要达成更好,一方面因为学生整体基础不一样,两个班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个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节课的不足,即时调整,更能解决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两个班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我的教学反思立足于两节的总结归纳,课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课堂的细节中观注学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才踏出大学校门的我,走上讲台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多磨练,第一节课因为有教研员听课,课堂上因为紧张导致了很多的错误。当然这也证明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么一首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歌曲,教师本身是不应该出错的,而我在给学生进行接龙唱时,总是伴奏弹错,忘记歌词。
两个班都上完这节歌唱课,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1、在评价方面:(1)虽然我的`课堂注重评价,既有表面评价也有深层评价,并且采用了学生自己动手计分的评价方式,每个小组有记分员。但是鼓励性的评价我用的太多,泛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泛用鼓励性的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变换多种方式(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2)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科,与学科紧密结合。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评价学科问题,而不只是教师自身关注。对于音乐的评价要注重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音准,表情等多种音乐要素。二年级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引导学生。
2、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加强感知主题,结合小学生心里特点整合组织教学环节: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像成人一样有专业的发生练习与节奏练习。针对本课的内容,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运用了教研员给的建议,将节奏训练与发声练习整合为一个环节。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声唔————来发声,顺便结合节奏x—,刚好将发声训练与节奏同步学习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节奏xx xx 的训练就结合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当叮当“。这样来设计与整合这两个环节,不仅仅可以节约时间为后期创编做准备,还可以分组利用节奏与发声进行问答方式的练习,这样就将歌曲的一大特点问答方式演唱,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学生心中。
3、教学中注意提问的恰当性,问题的指向性要清楚,要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课堂在发声练习时导入了歌曲的旋律,那么进入歌曲学唱环节,我想要学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问改成“你听了之后,你能唱哪一句?为什么?”比“你觉得哪一句我们比较熟悉?”要恰当的多,问题指向性也更清楚。
牧童教学反思4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画家画画”的情节比较吸引同样是热爱画画的他们;牧童和他们同龄,他的举动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大胆表达,尊重每个人的阅读体验,然后相机穿插语文的字词积累、运用以及重点句的朗读训练。
落实较好的地方:
1、 课题切入新、快、准
上课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设计的:
每天,我们在书本中、在生活中,要认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新的主人公,他们就是21课里面的——画家和牧童。“画家”为什么写得大,“牧童”为什么写得小?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在这篇课文里相遇了,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前面的导入用课题字迹大小不一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自然、简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默读及批注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画家和牧童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先别急着说,发表看法要有理有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并能用简单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是我们平常课堂中长期训练的一项内容。
3、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读后印象
给学生自由、民主表达的空间。学生在默读、批注环节后谈了自己对戴嵩和牧童的印象,大部分谈得比较到位,如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一个虚心的画家、一个有礼的画家、一个和蔼的.画家等等,牧童能勇敢指出别人的错误、能细心观察生活等。
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课堂上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4、“纷纷夸赞”、“请牧童改画”环节设计好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朗读训练,请同学分别读一读商人和教书先生说的话。
(2)我听出来了,你是在用称赞的语气朗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称赞”的意思差不多?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称赞——赞扬——夸赞
(3)如果你也正好在那里围观,你会怎么赞美呢?
(4)刚才大家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就叫——纷纷夸赞。
从朗读理解到巧妙应用,比较自然而紧凑地进行了近义词的理解到句子训练。
在牧童指出了画家的错处之后,有这样的环节:“谁能当一当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师生互动。
师:小兄弟,请问这幅图应该怎么修改呢?
生:这里的牛尾巴应该画在两腿中间。
师:请问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这是驱赶牛蝇时候的样子。
师:(连连拱手)多谢你的指教。
这个环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对书本知识的重现、巩固,让故事更加完整。
5、教师的评价语
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潜藏在文字下面的深层含义!
你很会总结!说明你平常读书懂得积累。
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
你能用朗读体现他的著名,说明你读懂了!
你找出了重音词,读起来很有味道!
老师评价语言的避免单一、生硬,这些评价看似随即拈来,实则想巧妙地暗示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评价的具体、丰富让学生更感受到真实可信。
令人遗憾的地方:
1、 尊重的层次
在“说说你对戴嵩的印象”时,有学生说“他爱动脑筋”,和文中的戴嵩似乎相隔甚远。怎么办?当时还没想到对策,只好也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但是一直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和这个词语扯上关系。现在回想,应该当即问他:“你在哪儿读到的?”说得有道理再写,说得没道理可以请其他同学来纠正,老师也可以参与,让这个环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的契机。但很遗憾,这个词语一直孤零零的摆在最后一行没人理会,尊重阅读体验不仅是认同、欣赏,还有一种尊重——关注。
2、 深读课文不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这一句能很好地体现画家的“著名”,当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找重音词来体会;二是去掉“一……就……”,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后来觉得重点应该放在“画家的虚心”体会上,前面不要太冗长,决定砍掉第二个环节。结果在上课时,心里总是牵挂着前面要简短,因而对重音词的体会也没有到位。
一节课,抓住其中的一个点深入体会,不需面面俱到,也不需繁琐分析,但是这样泛泛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想来,应该取第二个环节,只要抓住一句话即可——“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a) 比较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挂出来,有很多人观赏。
b) 你有什么发现?
牧童教学反思5
《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又是一次遗憾!不得不供认,原因还是在于预设不够,尽管花的时间很多,但没有用在关键处:
找图片,下音乐,做幻灯……可就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教材处置以和细节的预设。人磨课,课磨人,没有经过打磨的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未能关注学情,做到和时有效调控
课堂是生成的,但假如不能关注到同学的学习起点和发展需求,粗糙的预设是不能保证生成的课堂的向心力的。比方:在初读课文,整体掌握单大意的教学环节上,当发现那 名同学读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难时,我没有看到这段的生字特别多,读通读准对相当一局部的小朋友来来说都有困难。仅仅做了简单的评价后就过去了,让这次的读仅仅流于形式。假如能回过头来,将这一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让每个小朋友在来读读这段,相信就能有读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当学到拓展说话:还会有哪些人会夸赞戴嵩?会怎么夸赞时?我又是好心办坏事。生怕同学不会,就设了词语加油站,“拽”着小朋友说话。殊不知,这些词语虽好,可小朋友不能理解,运用起来是很生硬的,更谈不上积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碍站”。假如能精挑几个小朋友生活中有听过或说过的`词语,那可能真正达到“留下语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将预设思路化为具体的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课前对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细节没有具体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明确化,使得课堂语言过于随意,问题过散过碎,造成老师越教越乱,同学越学越累。比方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由于自身对这课的生字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来实现只是想拿出来读读而已,自身心里还没有数,使得小朋友越学越累。所以,还要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自身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并写下来,甚至要反复练习,终究课堂是要让小朋友听得明白,而且要听得轻松。
三、要强化时间观念,树立现代课堂观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现代的课堂应有时间效率。也许是平时过于随意,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所以,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就这堂课而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读和拓展说话,写字教学的比例应该是1:2:1。可是因为预设的不够精细,使得课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拖堂现象。
课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许只是开头和结尾吧。课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画,配以宛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讲解,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艺术情境。,这个导入也算不枉我做课件的辛苦。最后的写字教学上,我能够根据部首归类引导小朋友发现“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变化以和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做到有重点地范写,练习。这样的教学符合小朋友的学段特点。
《牧童和画家》的教学再一次证明:充沛精心的预设和有效到位的实施才干生成胜利的课堂。这是唯一的出路!
牧童教学反思6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讲述了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蒿画中的错误,戴蒿虚心接受的事,旨在让学生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在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出现,主要人物是谁?(这样能紧扣课题:
画家和牧童);然后抓住人物的对话反复朗读,从而更好地体会,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文本
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著名”一词,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朗读,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戴蒿是个著名的画家,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感悟文章。
2、创造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如教学3、4、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大画家戴蒿刚刚为朋友做完一幅〈斗牛图〉,人们都在围观,都在赞叹,假如你也身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
“真漂亮啊!”
“啊!真是太像了!我太佩服了!”
“太棒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叹,我真的很高兴,因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
3.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先四人小组练习,然后抽生上台表演,经过几次的指导,学生不仅能演得生动、逼真,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读的兴趣。
4、扩展延伸,加深体会
总结全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
我想对戴蒿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真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另一个同学说:“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牧童,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还有的同学说:“小牧童,你真善于观察,你真聪明!”
这样的发言很多,同学们能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正如全国特级教师陈建先说的那样:“得其义,得其言”。
牧童教学反思7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嵩,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牧童教学反思8
整堂在实际授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逐步深入了解作品,通过4次完整的欣赏作品,学生听辨出了乐曲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速度与情绪。并了解了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在拓展部分,教师结合笛子这一民族乐器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了笛子的起发展以及演奏技巧,通过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存在不足的有:在体验欣赏作品时,学生自主欣赏体验的太少,教师说的太多,在今后的欣赏教学中应设计的更为合理,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再多一些。
教师在挖掘作品深度可以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再挖掘的深一点,让学生再吃的饱一些。上好这节后,让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欣赏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如何能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寻找答案。九加几教学反思镜面对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地理
牧童教学反思9
五年级上册12课《伊索寓言》选材生动、篇幅短小,但寓义深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喜欢听、喜欢读,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其中《牧童和狼》的故事更是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且每则故事的寓意也非常明确,学生一读就能在文中找到。因此我认为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从故事中走出来,真正把故事中那个抽象的`道理,化为一份实实在在的收获。
接下来说一说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我做的一些改动。课文本身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讲解课文内容,而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学生回去尝试着改写其中一篇,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只要不偏离主题即可。第二节课我和学生们交流时,发现学生们智慧超群,他们给课文加了很多细节,令我刮目相看。比如:“牧童大声呼救,村民们有的拿着镰刀,有的扛着锄头、铁锨、榔头,急急忙忙的赶过来,老人们带着小孩子在后面远远地跟着。”这一处添加的很奇特,我就追问:为什么要加上村民们的表现?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有道理,村民们出来打狼肯定要带一些工具,不可能空着手来。老人和孩子都是弱势群体,不可能去打狼,远远地站在大人们身后可以躲避危险……回答的真是太好了,我连声称赞。
自己改写寓言故事,其他学生评判优劣,我觉得一举多得,既可以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觉接受寓言故事的教育;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改写、评判的过程中,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获得新的阅读感受。
牧童教学反思10
3、立足文本,让语文课姓“语”。
1)、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如,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朗读感悟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有关围观人说话的句子,朗读感受人们是怎样夸?找出三个夸赞的近义词,再引导学生如果你在场会也会怎样夸夸戴嵩的画?让学生在想象夸赞斗牛图的说话中,理解商人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
2)、抓住重点句,将理解、体验、朗读和对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学生找到重点句中的第一段课文二、三两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我出示句子,交流对句子的体会后,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在读中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又抓住了“一……就……”这个句式,及时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练习。再如,在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理解上,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读词,再让学生猜两张图片(出示图):谁能猜一猜,哪张是浓墨涂抹?哪张是轻笔细描?学生在这样直观形象中,再猜字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到此,我并没有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从直观理解到运用,最后回到课文,整个学习过程源于文本,始终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又对文本有一定的提升。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呢?我认为学生的朗读自主还可以加强。虽然课上是有朗读指导,可我有时还是按照自己的体会加以指导朗读,没有顾及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通过新课标学习我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比如在某些重点句子的朗读训练,我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可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对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同学同时可给予肯定。除外,课上有的学生有时会对某个问题不惑或有感而发,我又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影响了预案中下一个精彩环节的实施,这样行吗?虽说是以生为本,如果在某个问题上让学生毫无限制的说,行吗?这是否也应该有个度呢?希望各位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
牧童教学反思11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本课初始我设计的是字、词的巩固,出示爬山和摘苹果的情景,课件新颖、
动感。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直入课题,板书“画家”和“牧童”一大、一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写?”从生活、地位、年龄等感知“画家”与“牧童”的差距,为下文体会人物美好品质做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自主读文感知,低年级的概括能力差,我出示填空辅助学生感知,其次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在第二句中,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一幅水墨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学生一时对水墨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我通过贯穿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读文,观图,抓住人物语言的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人物品质。
人们在对画家的画赞不绝口的时候,我突然转折:一个牧童从人群中挤了进来说“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们的表情,让学生猜一猜此时围观人们的想法,对比画家戴嵩的态度,从画家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体会画家戴嵩的谦虚。让学生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画家和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画家和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人物的品质了。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警察一见到小偷就抓。在体会画家技艺高超时用“一会??一会??”说话,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这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我先举个例子“画得像极了,画得像极了,真是惟妙惟肖!”接下来学生纷纷模仿夸赞。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引导不够,着重了夸赞,没有突出纷纷。还有体会人物美好品质后应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在预设时做好时间安排。在在课件的运用上不够熟悉,今后应加强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牧童教学反思12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三个小伙伴,分别是“mi sol la”,让学生们给他们打招呼,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这三个音编出几个音节,让学生唱一唱,并用小猫叫、小狗叫的声音随音乐唱出来,这几个音节恰好就是这首曲子里的`旋律,这样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在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节课下来,我能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牧童教学反思13
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了教材。《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本文谋篇布局上富有特色,戴嵩高超的画技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笔锋一转却传来了一位不起眼的小牧童的批评,前后对比明显。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意图如下:
1、寻找问题的切入口,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开展任务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中提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存在着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没有重点的教学是低效的`。要求我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节课教学时,我整体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安排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开始由课件引出戴嵩和牧童,出示了我知道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从而对戴嵩有初步的了解,再书写课题时特意把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初步谈谈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抓住了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让学生合作学习,读一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然后结合朗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在读文的同时,我有机地安排了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运用“一……就……”的句式说话,找“称赞”的近义词、想象围观的人怎么夸赞等。在通过各种说话、想象、讨论、朗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个著名谦虚的画家,同时还体会到牧童也是一个勇敢、实事求是的人。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后,老师在特地为牧童平反。然后再让孩子们选喜欢的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人物品质。这样通过一个主线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①提问体现主体性。例如让学生的当场作画,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一改《斗牛图》的错误,问:“你为什么这样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有跟小牧童不同看法时,我肯定他,鼓励他大胆向书本挑战,课后寻找资料。②朗读体现主体性。朗读感悟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引导他们在读读、想想、说说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体会到戴嵩作为一名著名画家画技的高超。③学习方式体现主体性。如让学生接触文本谈自己的感受,说说画家是怎样的人?如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中,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合作交流体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当牧童改《斗牛图》的错误地方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都意图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牧童教学反思14
对于这个问题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和文化是艺术的本源,艺术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艺术家创作产生了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谁是本源,谁成就了谁?
艺术源于生活,植根于文化,所以说生活和文化是艺术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与文化,艺术就不会产生。没有艺术学科的产生,哪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如果说艺术家是本源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那么没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达不到相当品质的艺术创作者是得不到艺术家的称谓的.,艺术家的本源也就不能成立。如果说艺术作品是本源,那么没有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生产,艺术作品又从何谈起?
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创作艺术作品,因创作了优秀艺术作品而获得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从这个角度讲是艺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反过来说,没有艺术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也生产不出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无所谓谁是谁的本源。
梵高在世的时候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因为画作不被人识,很少有人拿他当艺术家看,更不要说什么艺术大师,人们顶多当他是一个穷画家。但是很多年以后,梵高原来的画作开始大放光彩,这时人们认可了梵高画作的艺术价值,追认梵高为后印象油画艺术大师。这个事例也说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存在谁是本源的问题,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牧童教学反思15
《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歌词简谱,通俗,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光明的真挚情感。这首歌曲由上下句构成的一段体。“那斯那斯嗨”的趁此增加了趣味性,充分的体现了牧童们放牧对歌时顽皮活泼的情趣。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在练声部分,我的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词句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学习歌曲时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解声音的演唱方法,掌握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表现的都很优秀。最满意的是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