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今天,看到了一份家庭作业,非常激动。昨天上课内容是《圆柱表面积》,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圆柱的表面,了解圆柱表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平面图形)和一个侧面(曲面)构成的,进而明白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就很明了了,只要将侧面这个曲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上下两个底都是圆,而圆面积计算已经学过了,一切都会很顺利的解决。所以,当我最后把圆柱的展开图画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发现展开的长方形(侧面)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字母表示就是S侧=2r*h。进而很容易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2*r2+2r*h,如果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的话就可以得到S=2r*(r+h)。整节课就像我所预料的那样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缺乏继续深入的思考。这个内容不应该就这样戛然而止,所以,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有兴趣的话,尝试用其他方法得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作业虽然布置下去了,但是也不抱多大希望。毕竟,有点难,学生也要准备小升初,愿意花时间去探究吗?
今天,这项作业收上来,不多,有一小半的同学交来了。大部分是因为想不出其他办法,而交来的.这项作业中,有很多同学是把侧面展开成了平行四边形,仿照课堂上的方法推导的。
突然,一份令我激动的作业出现了,是那个平时最爱动脑的男孩子。他是用图来表达他的想法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将曲面转化成平面的长方形,那么也能用原来学过的知识将圆也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经过拼接,整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就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半径。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只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我将圆柱侧面积的教学大胆改革,让学生试先准备好各种圆柱形的纸盒,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情况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反思如下: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二、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与同学对比,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主动地从事数学思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教师在本节课也真正体现《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圆柱的侧面积:重点在于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如何把底面的周长、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对应起来是关键。
在这节课中,我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也一个圆柱体的管子,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再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对于表面积的处理,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学生在书本中画,小组讨论得出:
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圆柱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在新课的进行中始终抓住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教师能适时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 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 有放,放中有收。
二、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 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 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 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习题设计。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在课后总结质疑时,学生一共提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算不算接头处重叠的面积。
问题二:计算无盖塑料盒的面积时,算不算里面的面积。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关注的这两个问题源于两个方面:一、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始终注意了表达的科学和严密,在提到实物时不忘加上“圆柱形的”***,但学生对于圆柱形的.实物和数学上的圆柱没有概念上的区别。老师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向学生大谈、特谈两者的区别,我也心里没底;二、我们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学生关注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作业中或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而且学生都是难以把握的,他们因为害怕自己理解错误,所以才会在课堂上提出。而他们之所以害怕自己理解错误,实质是关心分数,可见由于片面的重视分数,以至学生在课堂上淡薄
其它数学问题的思考。
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也反思,有序书写是在我的反复追问下,才有一个学生提到的,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知识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不够。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P33~P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 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下面就《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在新授时我打破以前拿出一个圆柱放在桌上直接进行侧面积公式推导模式,而是提供给学生两个空心纸圆柱,一个矮胖型,一个瘦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的侧面积大一些”。学生们看到两个圆柱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十分浓厚,思维也很活跃。有的说:“我认为矮胖型侧面积较大。”我就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矮胖型圆柱比较粗,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它的粗细程度有关。”有的说:“我认为瘦高型的圆柱侧面积较大。”我也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瘦高型圆柱比较高,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他的高低有关。”当然还有一部分认为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或无法判断的,因为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积与圆柱的粗细和高低都有关系,甚至还把小的那个圆柱放在大圆柱内,再把大圆柱底面捏起来让我看。对子上面的回答我都没有给予直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我认为通过学生们对两个圆柱的观察都已认识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即圆柱侧面积大小与圆柱粗细和高低有关。通过这样创设情景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不是像以前对照公式直接去讲解。与此同时我再设一疑,这两个圆柱到底谁的侧面积大,你们能否通过动手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实践领悟
在允许学生想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学生们再一次表现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个个动手动脑,有的沿高直往下剪,把圆柱侧面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有的斜着剪下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剪成各种不规则图形;还有的剪成若干个三角形,梯形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差异性。也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其实求圆柱的侧面积完全可以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既然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成这么多以前学过的图形,那你们觉得把它转化成哪一种来求更为合理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因为任何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在学生自己发现圆柱侧面积可以转化成何种图形来求最简单、合理.而且对于一些不能剪开的圆柱,如铁圆柱、石圆柱、玻璃圆柱……,也发现了他们的底面积即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圆柱侧面积只要用圆柱底面周长乘以高。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掌握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柱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思维也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概括。
四、实践应用,发展能力
在学生自主发现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我马上给出题目:一个圆柱底面直径0.3米,高2米,求它的侧面积?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侧面积会求了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独立解决,一个圆柱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最后我还启发学生思考:学了这个公式,你能用它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圆柱侧面包装纸的用料问题,只需求一具侧面;如制造一种圆柱形无盖茶杯或水桶的表面积,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加一个侧面;再如圆柱形汽油桶表面积,就要求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就拉近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把大量时间放在如何讲解侧面积公式及其公式应用上,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也培养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一、创设情境,悬念导入。
上课铃响了,教师戴着厨师帽进教室,并设下悬念: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要准备多少面料?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合作探究,发现方法。
1、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2、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1)大家猜测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来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2)学生想办法亲自验证。
(学生通过动手剪、拆课前准备的圆柱体,发现侧面展开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文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可能是不规则图形。)
师问:①剪、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②长方形的长当于什么,宽相当于什么?
③你能把展开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变成长方形吗?不规则图形呢?
(3)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得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明确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展示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问:现在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实际应用
现在你能求出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要多少面料吗?
出示例4: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1、引导:①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②这个帽子的表面积 的是什么?
2、学生同桌讨论,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
3、汇报计算情况。
板书: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2)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2=314(cm2)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xx.4≈20xx(cm2)
答:需用20xxcm2的面料。
四、巩固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
五、畅谈收获,总结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自己的表现。
六、作业:课内:练习二第5、7题;课外:练习二第6、8题。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 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例4: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高28cm,冒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2)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2=314(cm2)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xx.4
≈20xx(cm2)答:需用20xxcm2的面料。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1、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中的教学是教师直接出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然后套公式计算。这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这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后,重点安排学生进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通过剪、卷、滚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成为有效学习者。有效地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效地掌握了圆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住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住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的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住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设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布置民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两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然后安排了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看一看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它们标出来等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发现圆柱的表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从数学课本上了解了一些,加之在“圆柱的认识”中也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个别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即使学生知道方法,却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出示学习材料、提问、让学生操作和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圆柱的表面积与圆面积、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对于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推理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即通过“等积变形”将圆柱的侧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
我认为.数学建模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知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遵循由“观察物体——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课开始,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两个综合性问题,唤醒学生对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回忆,这是顺利开展数学活动、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重要基础。接着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为后来的操作和丰富直观表象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为学生经历建模过程,达成数学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我给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得出结果后,教师尽可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捕捉课堂资源,提出:“说一说,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应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在练习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基本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求一般的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加深对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接着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体验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最后,通过让学生再次回想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我要求学生先用分部算式计算,并写清s侧=和s表=,以便学生分清自己每一个算式计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6、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不知道是计算哪些部分的面积,通风管的材料,有不少学生加上两个底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我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弄清题意,并尽量回忆一上实物的结构,自己没有见过的,应通过日常应用知识来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它应是个什么样了的,再作解答。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集中讲一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经验少,类似烟囱、通风管、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在操作中建立表现。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制作圆柱体、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从而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圆柱实物,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课上学生交流,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我在圆柱的教具上包一张长方形纸,然后张开,在黑板上画上教具的直观图,长方形纸的图(1: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用了哪一个公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提供计算结果,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当然,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对一些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另外我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五年级时学了圆的知识,过了差不多一年再来运用,根据学生遗忘曲线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比较生疏,虽然通过新授前的基础训练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但毕竟要能熟练地用于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原来教材的编排相对来说更有系统性,学习间隔的时间不长,可以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相互巩固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