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推荐度: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推荐度: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由于我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和教学技巧的欠缺,这节课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诚挚地期待着你的批评指正。下面,我将简单地谈谈这节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我以为,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而言,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解读文本。

一、“文化建构”是深入解读文本的生命

新课标明确指出:“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性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我国的语文课程建设较多表现出一种被动地适应现实的倾向。就语文教材来看,编制者更多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师生对教材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便是对文本所传达的文化进行验证与内化,“这种验证式的语文课程立起的是‘文化权威’,学生要做的只是认同。如果只是以对文化传统的积累、继承与保存为宗旨,那么语文课程将永远作为一个滞后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引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因此,深入解读文本既强调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强调对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对《愚公移山》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几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显然是源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 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 (将近,况且) 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他们,代词 这,代词 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 他的,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代词 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面对)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5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愚公移山》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我针对古文的重点字词进行了翻译,学生大体上能够知晓故事的内容。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以翻译重点句子进行导入。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掌握的较好。但是,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我忽视了个别重点字词的翻译,没有很好的点到,成为一个遗憾点。

从而在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回答问题,拟出这则故事的提纲,为学生复述故事作准备。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自己没有很大的把握,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模式。可是,在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故事的复述过于简单,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优秀生的.教学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复述在此有点重复的味道。

在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对愚公、智叟和遗男等几个人物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进而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基本上较为完整。但是,课后,我琢磨着,学生对对比和衬托这两种手法是否都已掌握,毕竟对比和衬托中的反面衬托有相似之处。在对比和衬托上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进行了教学的扩展。我引用了一个英国人与一个加拿大人对愚公的评价,以求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来探讨愚公究竟“愚还是不愚”?但是,我这一探讨做的不够到位。没有很好的将文章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读了“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而忽视了文本的创新,回到了老课题上——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课,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学习愚公的精神。但是,这堂课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开水,解渴但不够美味。而且,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惑: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重形式而无实际效果。这是我今后教学中急需改变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6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7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8

新一轮的拉练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愚公移山”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节课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友好,师生、生生之间有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对于课题敢于质疑,思维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独创的见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劳)。教师语言简练,有驾驭课堂能力。小练笔的设计为课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个叫杜海丽的同学的发言是本节课一个精彩的的课堂生成,老师能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视角去展开联想,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很有效,板书工整教态和蔼。教给同学们预习的8字真言用的比较好,不仅教给了同学们的预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足之处:面对全班同学只注重了教学流程,时刻记住自已的教学设计,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随机应变得不够,有些环节犹如“蜻蜓点水”缺乏“精雕细琢”。比如,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得不到位,很笼统,只是让他们读出嘲笑的语气或是很自信的语气。思维训练不深不透。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讲课的语言不够连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磨砺自己,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9

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

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

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平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

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

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却犯了脱离文本的错误。这是用一种极其现代的功利性的思维去解读古文,必然不能深刻理解原文宣扬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先沉潜进文本之中,抛开现代人的惯常的思维观念,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具体语句中寻找结论的依据,同时我会对这些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追问,并通过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如关于智叟人物形象的推测,我就是从语言描写入手,从具体的语境入手,用句式和语气揣摩人物的心里和性格。

四、追求导入创新,敢从标题入手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比较自豪的一处在于导入的设计。在导入中,我请同学们对标题“愚公移山”点上标点,表达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的想法。有同学点上感叹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惊叹,有同学点上问号,表示对这一举动的质疑。而这个导入是课程结语的一个铺垫,在课程结束时,我依然让学生给这个标题点上标点,以表达他们学完课文后的想法。有的同学在“愚”上点上双引号,认为愚公并不愚;有的依然点上感叹号,表达对他精神品质的赞扬。这一设计前后呼应,先是以学生的情感判断为导引,引导走向一个更贴近文本的愚公形象。本课结束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时刻,再次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

在课后的交流和评课中,我也体悟到本课的不足。在本课开始前,我曾用了3分钟时间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果,比如通假字、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设计的目的在于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强调,以便课文内容的分析。然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文言字词的学习进行分类处理,比如需要炼字炼句、具体分析的要带进文章深入解析,对生僻的难词难句的学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参阅注释进行记忆。因此,我将所有注释均呈现在课前预习中,仅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强调,是难以引导所有学生进行有效而全面记忆的,而对于部分预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可能会因此而滞后。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尤为注意,对文言字词要分类解决,加强有效性。此外在本次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题,是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帝神仙的帮助,愚公是否可以完成移山这一壮举?当初预设的答案是“依然可以”,因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体悟了愚公精神后,必然对愚公敬佩有加,也必然对他的事业抱有坚定的必胜决心。可是,同学认为他不能,理由是“等愚公的后人进入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会产生惰性,所以不会”,由此看来,该学生依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学习之初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尽量抛开现代的话语语境和现代的思维观念,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多加反思。

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反思,我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不少。尤其在导师的启发和帮助下,我深刻地领略到,设计核心问题的重要性。核心问题能够有力地牵动整篇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同时我也识到,文言文的教学必须要重视“朗读”这一步骤,而且要多多地读、甚至“狠狠”地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为只有“读”才能使学生暂时忘却现代话语语境,暂时离开纯现代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地沉浸在文本之中,体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和智慧。虽然考评课上完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正因为上完了,我依然体味到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课堂内外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推敲、去反思、去纠正的,我要以更为充沛的精力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0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同学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愚公“移山”的创造的感想。

当时,同学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学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沛说明同学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同学读解出自身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同学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同学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同学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考虑。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总觉得九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只是蜻蜓点水,这里就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有想当然的因素,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气氛也比较活跃,可是为了赶时间,我还是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们,就导致学生交流讨论的不够深入。这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读。课上,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是从读的时间来看,还是不足的`。

从上课的总体来看,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上课积极主动,踊跃发言,我就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改进的。

新课程明确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课堂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抓实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这也体现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讲、精学和精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寓意,认识到愚公精神的伟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学习愚公精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交流,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2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14课《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话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们对这样的文章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把课文故事讲述一遍。有的同学讲述的平淡,有的`同学则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胆的想象,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讲述完故事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时学生再读课文时就会很流利,对文章的大概内容了解透彻。对语句的朗读重点也能有所掌握。

接下来我们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们说一说:你对愚公这个人怎么看?还有智叟等其他人物。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对移山这件事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明白移山的必要性,愚公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3

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将为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不愧这一称号。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4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编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改编之后把它放在八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出自于《列子》。

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远大且非常有恒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伟目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可这一家人却倔强的尊崇着这个老人的意图,艰辛的移着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一伟大壮举,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坚持、坚持、最后一定会胜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涌流不息的传统美德。

学生们在学习时,也是兴味盎然的,无不为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远见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却义正言辞的提出“愚公确实很愚昧,思考问题太过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实他们还可以搬家”。更有同学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贵的资源,是不可以随便挖掘的。而且挖出来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筑垃圾也不可以随便乱倒。”初听到学生这样的想法,我还是很惊异的,因为作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悟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只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联系实际来谈就可以。孩子们有这样的声音,正是时代在发展的见证。

首先谈谈“搬家”。搬家省力、省时,而且见效快。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一条捷径吧。那么,愚公为什么不选择这一点呢?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吧。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在”酒酣“之时亲子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另外还有家喻户晓的余光中的《乡愁》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因而可以体会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远见的智者,面对险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子孙后代造福,这同样也体现了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但学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并不冲突:移山是一种毅力,而搬家是一种智慧。因而此时可以教育学生遇事要学会选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谈谈土地问题。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已使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现在需要买。家里需要填个坑,都要到别处买土。农村要求统一规划,各种垃圾不能随意倾倒。这些都是目前学生能够看到的问题。学生能谈到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发展和变化的问题,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勤奋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一直觉得,在夯实了语文基础后,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火花碰撞的一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沟通认可的一个过程。很高兴这节课能做到这点,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争取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九色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九色鹿》推荐度:《九色鹿》教学反思推荐度:《九色鹿》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九色鹿》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推荐度: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推荐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展开)

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推荐度: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人教版《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