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教学设计
推荐度:
小学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推荐度: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推荐度: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推荐度: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包括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户。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收集本单元的资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时划分】:
《《长城》 2课时
《颐和园》 2课时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共9课时
【问题研讨】
1、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品味语言领悟写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表现着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并很喜欢太阳,对一年四季的特点也有所了解,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然后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另外本班学生学前教育较好,思维敏捷。活泼,想像大胆、奇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作者善良的心地及画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3)激发学生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相应段落的文字课件;四种颜色的太阳贴画和四个对应词语:清凉、香甜、温暖、多彩;四种颜色的磁石、种太阳的歌曲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游戏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四个太阳》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下面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
1.复习词语(出示:“小太阳”里的词语)
挂在、 街道、 温暖、 尝尝、 冻僵、
因为、 季节、 果子、 熟了、 落叶
2. 摘苹果读词语。(请会读的学生做小老师带读词语)
二、欣赏四季,感受心愿
1.词语你们记得真牢!课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四个什么颜色的太阳呢?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贴出——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多彩的太阳)
2. 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谁呢?(夏、秋、冬、春)他到底有什么心愿呢?
3. 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课文一起想想吧。
三、感受绚丽四季,共享美好心愿
夏天:(出示课件)
1.过渡:作者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
2.(出示课件)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下来,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师:要是这时候你上街去的话,会怎么办?(学生说)
3.师:这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师:你的愿望真是不错。给夏天换上一个绿绿的太阳(出示课件),你现在感觉怎样?(学生说)
4.师:是呀,把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板书:夏 清凉)谁能来读读这段话,把清凉带给大家?(出示第一自然段)
生A:我画了个绿绿……一片清凉。
师:你让我们感到清凉了。谁再来读?(请数人读、小组读、男女读……)
师:我们一起把清凉带给大家。(师生读)
5.绿绿的太阳给大地带来了一片清凉,谁愿意把清凉送给夏天?(贴词——清凉)
秋天
1.过渡:绿绿的太阳为我们送来一片清凉,阵阵凉风把我们带到秋天。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好象蝴蝶在空中飞舞。
生2:我看到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好象在邀请小伙伴到果园去尝尝水果的香甜。
……
2.出示课件: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1)谁愿意读一读?
(2)谁愿意当小落叶?(带头饰)你想邀请哪些小伙伴呢?(演一演)
(3)多有礼貌的小落叶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3.金黄的太阳给秋天带来了水果的香甜。(贴词——香甜)
冬天
(1)过渡:品尝收获的喜悦后,我们走进寒冷的冬天,寒风呼呼地刮在脸上,真冷呀!此时你会送一个什么样的太阳给冬天?
(2)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吧!
(3)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红红的太阳给冬天带来了什么?(温暖)谁来把温暖送给冬天?(贴词——温暖)
(4)谁再来读一读。(多形式朗读)
春天
1.(课件)冬天过去了,桃花……
2.多美的画面啊!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说说这里的景色吗?(柳绿花红,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3.多么美丽的景色呀!快读读书中的句子,看谁能把春天的美表现出来。(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
4.同学们看,这是——(多彩)应该把多彩送给哪个季节?请你把“多彩”送给春天吧。(贴词)
5.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领读)
四、拓展练习:画太阳
师:同学们,这位小朋友有美好的愿望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呢?你想让太阳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处呢?请你也画一个太阳,写写你的愿望吧!出示句式:
我画了个 红红的太阳 的太阳,送给 冬天 ,让爷爷健康长寿。
五、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绿色的太阳 金黄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彩色的太阳
夏天 秋天 冬天 春天
清凉 香甜 温暖 多彩
教后反思:
一、|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教学“夏天的太阳”这一段事,问:这么热的天,你有什么愿望?书中的小朋友也有个愿望,从而引导学生自渎,自悟,自主学习。
二、引入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中提问:你是小落叶想对伙伴说什么呢?你想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呢?让小朋友画自己心中四季的太阳,提高学学生一个个奇思妙想,在我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震憾,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象力是多么丰富,我有如下体会: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起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三、强调教学,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读,自由读,合作读教老师读,完整的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四、让学生画画自己的太阳送给他人,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传递。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课件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五、修改习作,誊抄。
第四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 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我的发现”中的句子。
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四句诗。
2、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补充关于四句诗的资料,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练习读,并拭着背诵。
4、指名展示——点评——再背。
三、展示台: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课后延伸:
抄写“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单元以及其他的科普读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在阅读中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方法。
4、关注和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5、进行采访、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习写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安排:
1、单元整体感知。
(1课时)
让学生朗读的第五单元,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共同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大组讨论。
2、关注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科技制作。(1课时)
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以及身边的科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或所了解的科学家的事迹,畅谈自己曾经做过或有过的科学想法,预想自己以后的打算。
(1)《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反复诵读,了解伽利略前半生的一些重要事迹,感受到他不信权威,不断探求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甘心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方法。并学习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训练,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可贵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弄清创新思维的必备的要素,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3)《叫三声夸克》1课时:引导学生多层次阅读,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扬长避短,逐步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
(4)《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质疑等方式,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辉煌的科学、艺术等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4、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反复的诵读,领悟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想,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日记。
5、写作:简单的说明小制作:2课时。先动手做一件小制作或准备别人的一件小制作。并了解它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过程、制作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仔细观察该小制作,形象的想象它的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尽量的运用比喻较详细的写出该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6、作文修改:1课时。轻声朗读,培养语感,修改自己的文章。
7、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在本单元的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或小实验,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写下来。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活动。在课上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小组的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评价得失,展示优秀成果。最后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 “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仅仅因为它的雄伟气魄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写人的基本方法。
2.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知道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了解通过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聚焦写人的基本方法
1.回顾总结: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预设:写人记事的文章。
2.谈话导入:写人的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的典型事例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人物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学习阅读方法,试着运用学习的方法描写身边事物的特征。板书(写人的基本方法)
出示课件1:
二、交流平台。
出示课件2:
1.回顾《两茎灯草》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两茎灯草》,说一说从课文中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3:
预设1:我认识了一个爱财如命的严监生。
预设2:我认识了一个在可笑又可悲的严监生。
追问:在这个片段里,每位同学都认识了吝啬的严监生。这个片段里,有没有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呢?
预设3:我对文中三次描写严监生动作的部分印象深刻,动作描写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性格特点,非常逼真。
预设4:“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断气了”这部分的动作描写也很精彩,目的达到后严监生最终把气咽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追问:同学们,刚才你们都关注到了这篇文章里对于严监生非常细致的动作描写,体会得非常到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严监生这种人呢?(没有)是否真的会因为多点一跟蜡、多点一个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人呢?(没有)那为什么作者要通过这样一件事去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
预设5:我觉得可能作者是希望通过一件小事去把一个人的吝啬塑造得很极致。
预设6:越是这样不可能的事,才能突出这个人的不可思议,这样写比较有代表性。
教师小结:通过《两茎灯草》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件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不太常见,但是足够典型。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才显出自己的特点,习作时应该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4:
板书(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2.回顾《人物描写一组》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一组中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说一说从课文中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5: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觉得祥子是一个体格健壮的人。
预设2:我觉得祥子比一般的人都要强壮。
追问: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祥子这些特点的呢?
预设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从整体写的祥子的外貌,让我们感到他是魁梧的,高大的。第二自然段又进行了面部的细节描写,比如他脸上的疤。
小结:无论是对祥子整体的刻画还是细致地描写,我们都能从外貌描写获取一个人最重要的信息。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什么叫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是指描绘一个人的相貌,主要是五官,也就是头部,比如说描写他的眼神。而外貌描写的范围要大一点,着重描写一个人的气质、穿着以及言谈举止。所以肖像描写不同于外貌描写。
出示课件6:
板书(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回顾《摔跤》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摔跤》,说一说从课文中你都认识了谁?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
出示课件7: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小嘎子是非常机灵的,比如“三抓两挠”、“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来他的机灵聪慧。
预设2:小胖墩儿是一个摔跤惯手,“推拉拽顶”、“别住”、“扳”等动词都能看出来他很擅长摔跤,摔跤的场面也很激烈。
小结:同学们在谈到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了动作描写,可见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很大的。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出示课件8:
板书(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9:
教师引导:《摔跤》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心理描写吧。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
板书(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4.回顾《刷子李》
教师引导: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刷子李》,这篇课文中塑造的刷子李形象,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些句子,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10: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曹小三的视角来写的,主要是写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
预设2:这些心理变化是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失望”再到“敬佩”的一个过程,从侧面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出示课件11:
小结:是的,同学们,以上句子是对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的描写,通过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侧面表现人物刷子李的“奇”。在写作中为了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简洁写出人物的特点。
板书(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表现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紧扣语文要素“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梳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避免“踩雷”;知道从哪几个好入手的地方,提升写“人”作文的写作水平。)
三、初试身手
出示课件12:
1.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和交流我们了解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请你从下面给出的内容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
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
(1)学生再次回顾“交流平台”,巩固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
①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用几句完整的话向大家进行介绍。
②不发言的同学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评出小组内最有趣、最与众不同的发现。
(2)小组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预设1:我想写张晓明,他课下最活跃了。下课铃刚一响,他就像野马一样冲出教室,满走廊都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引导:你刚才运用动作描写,告诉我们张晓明冲出教室的速度很快,那他冲出教室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又是怎样的表情呢?
预设2:张晓明心里一定在想,我一定要第一个冲到乒乓球台旁边,占住这个位置。想到这,他的脸上乐开了花,甚至还能听到他兴奋的笑声。但是,只听老师大喊一句:“张晓明,你的作业还没交,跑哪儿去?!”张晓明听到后,失落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不得不把作业完成,望着窗外同学玩耍的背影,张晓明简直痛苦死了。
小结:真棒!不仅增加了心理描写,故事情节还有了波折,让我们更愿意听了。那么接下来,你可以把你的语言进行整理,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片段。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描写时,运用更多的描写手法,这样的人物会更加饱满,读者会更有兴趣。
(3)引导学生对小组同学介绍内容的描写方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交流平台”总结的写人的基本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口语表述,提高写作效率。)
教学反思
如何写好人物,一直以来都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写人的文章中,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他写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而且这个过程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教师,需要给学生习作提供必须的准备技能,就是写作方法。
回到本单元,我们都知道,一提到写人的基本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法宝,但法宝怎么用,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是很清晰。于是,本次“交流平台”我抓住学生的这个“痛点”,对症下药。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学生在运用写人基本方法时存在的“通病”,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不仅让学生明晰,更重要的是容易上手实践练习,抓住细节描写为笔下人物“提”神。
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按照章法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不停地练习写作),由“入格”(了解章法)到“定格”(掌握章法),再由“定格”到“变格”(变化创新章法)地创新练习,就一定会取得作文教学的显效、速效和实效。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7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四篇课文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荀子》和《庄子》,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论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论语》为语录体散文,简朴直捷、用意深远,《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们都类似谈话记录,但《论语》简括而《孟子》详明。《荀子》类似系统的理论著作,很重视逻辑推理过程。道家著作《庄子》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观点,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跟学生冉有、季路的谈话,主要表明他维护鲁君地位、反对季氏吞并颛臾的立场,又借机阐明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孟子通过设喻暗示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又因势利导,劝梁惠王发政施任,行王道。《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同时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生动、优美、各具特色的语言,增强对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比喻、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
5.背诵本单元四篇课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此外,课文不同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2.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治学思想,即每篇课文的思想性、逻辑性是教学的难点。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初步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和常用句式,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以及写作特点。
3.学习本单元后,可指导学生对四篇课文不同风格作一番比较,为他们阅读诸子散文打一定基础。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用9课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3课时,《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劝学》2课时,《秋水》1课时。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导读品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5.拓展阅读《生命的壮歌》,把学了《生命生命》后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预习探究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生字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二)课文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品读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5、结合课题理解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延伸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习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习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习写法
1.学习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习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习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习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习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围绕习作要求来对照习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习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习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整体识字7个;会写13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想象中的奇妙经历写清楚的。
3、能用学到的方法大胆想象自己的一次奇妙经历。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2、指名校对答案。重点指导“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零”注意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
趣味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的另一边》,了解大胆想象可以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者顾鹰小时候的一次奇妙经历。(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读薄)
1、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事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指名分享展示。(1人分享,2人补充。)
预设1: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2: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预设3:“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
品读故事,感受奇妙的想象世界(读厚)
1、自学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或者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这里最有意思?
2、学生分享展示。
预设a: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过渡:“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神奇之处?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预设b: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过渡: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
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预设c:“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过渡:看着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拿来的好东西,我馋得直流口水,对于我的口水,小动物们展开了有趣的讨论。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事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思维导图描绘课文写法(读清)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作者的奇妙经历描绘下来。
温馨提醒:
1、我想变成什么?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3、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大胆想象,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自主作业:
出示自学提示:读《主题阅读》中的《逃家小兔》,完成课后思维导图。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1
教材解读:
《元日》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一篇主体课文,是首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作者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诗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
设计理念: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鼓励学生自学古诗,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查词典、看画面、讨论、阅读开卷有益等方法解决。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有感情。
2、通过查工具书、阅读开卷有益、看图等方法理解生词。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1.关于春联、诗配画的课件,音乐。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展开联想
1、字典里“日”字可以指太阳,也可以指时间,如:一日是指一天,“元日”是哪一天?
2、说到大年初一,就想到过年,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古时人们怎样过年的,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读古诗、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全班检测汇报,谁愿意来读一读?
3、看屏幕抽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不懂的想办法解决:
4、教师范写生字。
5、把听音乐的感受带进诗里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读
三、看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再看这首诗,你都看到哪些画面,让我们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1、你看到了什么?一岁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还能听到什么?
3、相机补充除夕之夜放爆竹和守岁的故事。
4、读诗句,感受除夕的热闹。
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看到了那一幅画?
2、相机补充屠苏的相关资料。
师:酒是暖的,还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体会“入”字再读,这幸福的时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苏酒,人们沉醉在节日的喜悦中。
4、再读,把你的体会送到诗句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
1、你给我们看的这幅图是?
2、“千门万户”还可以说……瞳瞳日是什么样的日?
3、这幅画带给你的感受是——美好、详和、充满生机、希望……
4、感受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瞳瞳日!
齐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1、桃符是什么?金钥匙找到答案勾出来。
2、教师随机补充桃符资料。
3、换桃符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走进王安石。从哪个字眼能体会诗人心中的企盼抽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抽背——齐背——
5、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每行诗句都写了过年的一种仪式,
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1、贴春联:(随即渗透春联知识)
上联:一夜连双岁 下联:五更分二年 横批:辞旧迎新
2、对联:
上联:莺歌燕舞春无限 下联:雨调风顺岁有余
3、师生对对联
4、作业:
认真书写“爆”、“苏”、“换”、“符”四个生字。
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收集春联,和同学交流欣赏。
板书:
12、过年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互动设计)
一、再现生活
1、话题导入,让学生回忆近期开展的探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
(学生回忆)
2、引导学生选择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学生在自由交谈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把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所唤醒和激活,各自充实自己的知识,整个表达的过程就充满创造色彩。】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学生倾听、评价)
2、介绍同一传统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指导整理写成一篇文章。
【此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内容的记忆及掌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及思维能力。】
三、回味生活
1、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
3、选取优秀作文,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问题,适当指导。
(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文化的传播者。
2、班里选出优秀习作,形成文集。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就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 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要求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3.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二、合作交流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4.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生认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交流: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自己默读这句话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自几的理解。
四、扩展延伸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1.请你课下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4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导入。
二、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每段的主要内容。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再读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词,学生多种形式的认读。
2、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交流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四、积累语言。
1、通过朗读,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词语,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读准“颐”的字音,注意“颐”的字型,理解“颐”的意思,从而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师:在这样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园林里,究竟有哪些景物呢?让我们来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交流颐和园的景物。
(1)师出示生词: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堤岸 画舫 十七孔桥
学生自读,指生读
师强调“佛香阁”“佛”读音,并介绍佛香阁的相关资料啊:佛香阁里不仅有佛像,而且佛像高无米,全身镀金。让我们再来读这个词。(生齐读)
师:其实,佛香阁、长廊、排云殿,都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2)出示(图片):
师介绍长廊的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
(3)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生词。(生齐读)
(4)由这些景物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交流。
师:那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作者是用怎么的顺序游览颐和园,谁发现了?
(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同学们看,这么长长的课文,在老师的板书下变短了,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它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游赏长廊。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颐和园的景色,首先我们来到长廊,它为什么叫长廊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以拿起笔,把那些重点词语画下来!(学生读、画)
交流长廊的特点:
(1)整体看: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看廊内: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从“人物、花草、风景、五彩、几千幅、两幅”等词语理解画的美。
师指生读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长廊里的图画,教师解说,引导学生感受长廊的艺术美。
引导学生背诵,师:这里面有神话,有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在这样的画廊里,触摸到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能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一背。(指生背,齐背)
(3)看廊外:
生交流描写廊外的句子。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看得出,廊外的风景美也吸引了你。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已经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出示: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
看廊内:……
看廊外:……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三看长廊,练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画面。
2、游赏万寿山
师:颐和园里的建筑不仅有长廊,还有佛香阁和排云殿。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了哪些特点呢?快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比比谁最先发现。(学生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来体会皇家园林的特点。
学生朗读三自然段,读出皇家园林的气势。
师:同学们看,在这,作者又先看佛香阁,再跟排云殿,把它们练句成段了,多有意思啊!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不是万寿山,而是昆明湖。
3、游赏昆明湖
师: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上,来到湖心小岛,来到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那你最想去哪游赏?
(1)学生交流后,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朗读。
(2)师重点指导朗读昆明湖的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滑”,更深地理解昆明湖的静。
学生自由朗读句子,指生读、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湖心小岛、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特点。
同学们看,作者从山上向下看昆明湖,从昆明湖畔看,在十七孔桥上看,由远到近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湖不同的美景。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很多美好的句子,这些美好的句子和这些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它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体。
师:颐和园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词语。
2、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