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八角楼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推荐度:
公开课八角楼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4、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
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
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a、“托”——细节传情
b、“劈头就问(第3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七节)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C、(第七节,生齐读)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d、“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是有点跑题?——对比显情
四、用情齐读“枣核”,深悟主题
1、在弄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于“旧时同窗”索种枣核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男女生分组赛读第11段,要读的深沉而热烈,读出由衷赞叹之感,女生先读)
贝聿铭——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海外游子,思乡情浓)
2、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化变动”折磨刚刚被平息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这颗枣核大不大!——因为……
五、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阅读一篇叙事类散文的一般步骤:知背景、理内容、悟主题、品写法。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这位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一定会久久地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下面我们就在《我的中国心》这一饱含深情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掐(qiā)指一算,殷(yīn)切,调(tiáo)皮,嫣(yān)红,山坳(ào),拐(guǎi),掀(xiān)启,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感慨(kǎi)良深,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泛舟,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
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3、想厂甸,想隆福寺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萧乾
设置悬念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
(一)教师示范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②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③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二)学生品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后明确: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来,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回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后品读。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
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