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元旦活动设计方案
推荐度:
实验设计方案
推荐度: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孩子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所以教学本课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扩展孩子的思维。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凭借远教资源里生动的动画,直观美丽的图片展示课文中呈现的美,使教材中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课文,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台电视、一台DV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
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
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池塘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引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播放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3、出示生词,认读词语,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再次借助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在生字词语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荷叶引来了哪些小伙伴,他们对荷叶说了什么?
2、信息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3、品读感悟2~5自然段,体会小伙伴的快乐心情:
⑴ 重点引导体会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
抓住“躺”、“亮晶晶”、“摇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水珠,通过朗读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⑵ 引导孩子在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感悟:
师:小水珠在荷叶上玩得可舒服了,那其他3个小伙伴在这一池荷叶中会做些什么呢?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同桌说一说。
① 第3自然段:
出示图片,抓住“立”、“展开”来理解。
指名读 、动作表演读,引导读出快乐的心情。
② 第4自然段:
结合图片,引导理解“蹲着”。
想象: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看到四周的风景它会唱些什么呢?
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唱得最开心。
③ 第5自然段:
抓住“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进行体验,通过表演读、小组赛读感受小鱼的快乐。
4、分小组读全文。
5、全班动作表演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发挥想象。在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大自然喜爱和向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引导想象:
荷叶不仅是夏日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还是大家的好朋友。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来玩,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图) 躺 摇篮
小蜻蜓(图) 立 停机坪
小青蛙(图) 蹲 歌台
小鱼儿(图) 游 凉伞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目标:
1、初步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擦手,知道在饭前、便后要洗手。
2、愿意学念儿歌,练习边念儿歌边洗手。
3、不把水龙头开的过大,知道节约用水。
二、准备:
1、一只可以示范洗手的茶水桶、接水的盆、肥皂等。
2、洗手的顺序图:冲手→擦肥皂→搓手→冲手→擦干。
三、过程:
1、引发幼儿洗手的兴趣。
我们马上要吃点心了,吃东西前要干什么?
小朋友已经长大了,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你们会把自己的小手洗干净吗?
2、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
(1)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怎样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
幼儿坐在座位上边念儿歌边做洗手的动作,教师检查幼儿的方法是否正确,并对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2)组织幼儿到水池边洗手,并及时提示幼儿不把水龙头开的过大,知道要节约用水,洗干净的手要先在水池里轻甩三下,不把水溅在衣服和地上??
(3)教师对洗干净、擦干的幼儿表示赞赏。 师:你的小手洗得真干净,是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过程
1. 检测预习情况
(1). 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课文吧!看谁读得最正确。
同学们,老师刚才发现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还有些同学已经可以很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了,还不能很流利地读出课文的同学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
条约宣告疾病仇恨 给予 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仇恨”你知道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板书“热爱”在旁边。
老师给你们读一下下面一个词:(gei yu)
生:错了,应该读jǐ
列出多音字“给”
什么是“无家可归”? (没有家,不能回家了。) 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
2.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一猜,看看谁是我们班的猜谜大王。
颜色有白又有灰,经过驯养很聪明,可以当做联络员,飞山越岭把信送。 (鸽子)
大家喜欢鸽子吗?老师这儿有几张可爱的鸽子的图片给大家欣赏一下
从我们的鸽子同学们能想到哪个词语呢?(和平)
那和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幸福,快乐,美丽)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时和平的,丰衣足食,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和我们这儿不一样,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卡特和朋友一起乘坐联合国运送救灾粮的飞机,降落到当时战乱的苏丹,一下飞机,卡特就被到处都是瘦骨如柴的妇孺惊住了,眼前的景象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可怕。在直升机附近,卡特拍了一些饥饿的孩子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女孩饿得已无力站起和母亲一块行走,爬在地上微弱哭泣,她的母亲正在不远处的救助站忙着领取救济粮。正在这时一只秃鹫停落在被死亡气息笼罩着的女孩身旁,卡特将镜头对着这残酷的画面,按下了快门。之后,轰走了秃鹫,看着女孩艰难的起来,向救助站的方向踉跄走去。 出了这个女孩儿,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儿童也都遭受着饥饿,战争等的痛苦。我们大家来看一下。(展示图
片)
(3).刚才看了三张图片,从我们这三张图片里面同学们能想到些什么词语呢?(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
3. 课文中心理解
(1).同学们能从我们简单的几副图片里面想到这么多的词语,太棒了
正因为我们周围还有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就出现了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一篇条约:《儿童和平条约》
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儿童和平条约呢?(时间,签约地点,代表人物)
(2).从我们同学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儿童和平条约》的一些背景,那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条约的内容呢?
请大家看着我们的屏幕,请女生给我们读一下这两句。(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全世界宣告: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讨论:屏幕上有很多国家的国旗,而全球总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那和平是不是只是我们中国人的愿望和责任呢?
刚才女生读的很有感情,男生们也不示弱,下面让那个我们的男生给我们读下面几句话。拿出你们的激情。(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男生读女生听,同时我们的同学们总结一下,条约里面提到的为了和平,我们不要哪些东西?
(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
下面几句话,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将让河流永远洁净。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互相学习,一起探索,努力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珍惜粮食、保护空气、珍惜水资源、共同学习进步)
最后还有几句话,我们同学们一起整齐的朗读一下,边读边想一个问题,最后两句有三个词(丢掉、抓住、一定),这三个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呢?
(表达了少年儿童祈求成年人和他们一起以实际行动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切希望,大家应该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4.诗歌朗读
读完了条约,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给我们的同学看看,一起朗读一下吧,边读边想,写这首小诗的是个老爷爷还是叔叔阿姨呢?
对了,这首诗是个儿童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童音)
读完了小诗,我们来完成两个练习。
5.搜集资料
我们在这儿虽然读完了条约也欣赏了小诗,但是有的地方的战争、饥饿还在继续,昨天同学们回家去了解了一下现在哪儿还有战争和饥饿,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他收集的资料。
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6.课外拓展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画一画自己理想中的和平的世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函数的学习、研究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本方法,所以教学流程又分两条线,一条以内容为明线,另一条以研究函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暗线,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语言的逻辑性。
训练学生用函数性质进行解释,强化学生逻辑意识。其中第④小题是利用指数函数性质解决,注意区别。
⒁请学生考虑可以如何验证上述答案的正确。
学生实践。使用计算器验证,提高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意识。
⒂简单应用2:幂函数=( -3-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的值。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对幂函数定义进一步巩固,对函数性质作初步应用。同时训练学生对初步答案进行筛选。
⒃简单应用2:
已知(a+1) <(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
训练学生灵活使用性质解题。
数学交流⒄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让学生回顾,小结,将对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再现
⒅布置作业:
课本p.73 2、3、4、思考5思考5作为训练学生应用数学于实际的较好例子,应让能力较好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几点说明:
⑴本节课开始时要注意用相关熟悉例子引入新课。
⑵画函数图象时,如果学生已能够运用计算器或相关计算机软件作图,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
⑶由于课程标准对幂函数的研究范围有相对限制,故第11个问题要求较高,建议视具体情况选择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 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
2、音色
教具选择: 刻度尺 橡皮筋 铅笔 音叉 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声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⑴ 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2、过程展开
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
伸出长度
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频率
发声的音调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学生阅读书43页“一些声音的频率表”,
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实验探究:探究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发出的音调高?
让学生用橡皮筋模拟吉他弦来做这个实验。
结论: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高;
越粗、越长、越松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低。
B、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提问:如果你想要听到更响的声音,你会怎么办?那你觉得响度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直尺。
注意观察 1、 刻度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2、 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1)结论: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老师活动:敲击音叉,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可以让同学到教室外边或者更远的地方来听。
(2)结论: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距声源的距离等有关。
C、音色:又叫音品。
两个同学同唱一句歌词(或者同说一句话),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位同学演唱(说)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他们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声波的图形 (书中第44-45 页分别介绍)
波形图有:波峰、波谷。频率的高低:图形曲线中,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频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三、小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定义、决定因素
A、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B、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越高
教学反思
1、以听声为主线,恰当的使用了农村教学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声音的三个特征,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调与响度这两个易混淆概念、声波图”等的教学难点。
2、以学生参与为主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和展示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代表的准确描述、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好的做到过渡自然、流畅、科学、有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听声、实验探究等,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和探究中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