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永恒歌唱的心声。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黑人谈河流》,去聆听美国诗人休斯的爱国心声。(板书文题、作者)
边听边想,引起注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听简介,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研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起伏;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然后发表见解,互为补充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文中的黑人不仅指一个而是黑人种族。
谈谈自己对河流的认识 :
文中谈了世界各地的河流;河流中有黑人的功劳,有黑人的希望;还有爱国思乡的灵魂。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黑人谈河流》,和我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直挂云帆济苍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新篇章。
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初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能力
1、 了解古代白话,认识文中古今意义的词义差异
2、 了解施耐庵和《水浒传》
3、 了解杨志的出身与遭遇
4、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智取的,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5、 品味人物描写刻画细致的方法,把握杨志的个性特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6、 鉴赏逼真简练的“天热”的"环境描写,体会文章正面侧面描写天气的方法以及表达效果
7、 积累一些关于《水浒》的文化知识
(二) 过程和方法
1、 文献法 施耐庵和《水浒传》、杨志的出身和遭遇
2、 复述法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
3、 赏读法 品味人物描写刻画细致的方法、逼真简练“天热”的环境描写
4、 讨论法 把握杨志的个性特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三) 价值观和情感趋向
1、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学会做事要有头脑,忌心浮气躁,学做说话有分寸、做事有谋略的人
二、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课前准备或早读或午读)
(一) 生字词:
1、 具体内容:
趱(zǎn)行、恁(nèn)地、晌(shǎng)午、濠(háo)州、忒(tuī)认真、椰(yē)瓢、罗唣(zào)、勾(gòu)当、行(háng)货、窥(kuī)望、嗔(chēn)怒、聒(guō)噪、怨怅(chàng)、呕(où)气、面面相觑(qù)
2、 练习巩固:(1)《精析精炼》95页练习1;(2)《轻松》49页一、二;(3)《同步》70页(一)(二)
(二) 古今意义的词义
1、 具体内容:
(1)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赶/今:拿走)
(2)这厮不值得便骂人(古:有必要/今:做某事有意义)
(3)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古:强盗/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
(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4)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
(5)你理会得甚么!(古:懂、知道/今:理睬)
(6)一般还你钱(古:付给/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7)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8)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马虎、随便)
(9)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古:被/今:吃东西)
初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叙事艺术;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欣赏作品的环境描写的艺术。
2、把握作品人物形象,分析并欣赏作品刻画人物的技法,学会赏析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叙事技巧,欣赏古典小说叙事艺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叙述作品情节及比较影视作品交待情节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品叙事技法,引导学生关注叙事艺术,培养他们初步鉴赏叙事作品的结构艺术的能力。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刻画的环境的特征,引导学生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多重作用。
3、通过组织学生采集《水浒》中有关杨志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客观分析人物的理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一创作规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水浒》的有关知识,收集施耐庵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们将收集到的资料以 Powerpoint的形式整理出来,便于交流。
2、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水浒》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等回目,以对杨志的生活历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课文,初步梳理出本课的情节内容。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一些元明时代的白话及方言,根据语境推断其含义,理解文意。
4、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水浒》电视连续剧第11节光盘(中国国际电视公司拍摄出品发行),要求学生思考:电视剧在展开故事情节时与小说的情节展开有何异同之处?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说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而编导与导演为什么那样拍摄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析题导入
师:课文是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中一个回目,选入课本时编辑老师省去了一些信息,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
(设计说明:提示学生从矛盾的双方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用重音表示你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智取”、“智押”是本文的重点。)
师: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待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明确课文题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二、复述故事,感知情节,明确矛盾
1、复述故事:
师:前面讲到课文题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你能否用自己的话将小说的主要情节复述出来?
(设计说明:此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同时能够将记叙作品内容的元明白话转换为现代汉语进行流畅的表述。)
2、感知情节:
师: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描写对象、故事发生的地点及不同的叙述阶段进行梳理层次的训练,明确小说第两个部分:第1~6自然段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第7~12自然段是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中第12自然段是补叙。)
3、明确矛盾:
师: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感知,同学们能够看出小说中存在什么矛盾吗?
(设计说明:此问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中存在两组矛盾: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健的矛盾,晁盖、吴用欲取生辰纲与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组矛盾在作品中的作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促使了杨志性格与命运的改变。其中要能够分析这矛盾中的偶然性因素与必然性因素,从而为后面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人物性格做出准备。)
三、理清线索,分角度叙述
1、理线索:
师:结合课文内容,从矛盾的双方来,作品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情节的?
(设计说明: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小说叙事线索:杨志智押生辰纲,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分角度创造性地复述小说情节:
角度一:从吴用、晁盖等人的角度以他们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
角度二:回忆电视剧中是如何展开情节的?请简要复述一下。
让学生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述训练,可以自我复述,也可以同桌间相互复述,也可以小组间复述。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各选两名学生作交流复述。
四、比较探究,鉴赏情节
师:既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情节,为什么施耐庵选用作品中的表述方式呢?
1、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从吴用等人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优劣。
明确:以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一览无余,固然能使读者清晰地把握情节,但不能够设置悬念,会削弱小说的情节曲折性与表现力,同时也不能够细致地从正面刻画杨志这一形象,不能很好地展现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健之间的矛盾冲突。
2、比较课文叙述角度与电视连续剧《水浒》之《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的区别。
要求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思考电视剧《智取生辰纲》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合理性。
明确:课文在叙述时是先叙述杨志等人的行踪,到了黄泥冈后才引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最后补叙出濠州贩卖枣子的客人是晁盖、吴用等人。电视剧在叙述时则是分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一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另一方面交待晃盖、吴用等人的进程。
电视剧的剧情的安排有其合理之处:一是影视作品倚赖画面展现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是单方面交待杨志等人的行踪,而不安排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事后虽然也能通过闪回的方式解决,但是总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其次,电视剧中安排白胜在准备酒时与捕快何清等人擦肩而过,也为作品后面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3、体会小说安排情节的巧妙:
明确:课文(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随后宕开一笔,写杨志与众人的别扭、老都管的掣肘、虞候的谗言,将读者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上。同时写杨志如何小心翼翼,给人一种万无一失的感觉,也使读者感到如黄山观日光,如在云山雾海中一般。而黄泥冈上相遇,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精明能干的杨志也不明白到底是在哪一步被下了蒙`汗药。这样读者如坠在云雾里。一边写杨志如何保护,一边抢夺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进行,最后才全盘端出,造成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何改从吴用等人的视角来写,则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奥秘都在读者眼下,故事就平淡无奇了。
五、课堂教学小结
1、小说节选部分围绕“生辰纲”展开故事情节的,一方面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另一方面则是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角度进行,两组人物的进程是同时进行的,是属于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2、小说中存在两组矛盾:杨志与都管、虞候及众军健的矛盾;杨志押送生辰纲与晁盖、吴用等人欲夺生辰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逐渐深化与尖锐,导致了杨志失生辰纲、杨志上二龙山。
3、小说采用的是从杨志的角度进行叙述,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是采用补叙的方法加以交待,这样可以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更富有艺术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析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反复推敲了课文的题目,也梳理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再从题目上挖掘:这是一场双方斗智的戏,那么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的“智”究竟表现在何处?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何处呢?
二、讨论探究,把握内容
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问题,并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⑴利用卖枣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
⑵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岗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
⑶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
⑷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
⑸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2、杨志的智举:
⑴扮成普通的商人,开始乘凉行路;
⑵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
⑶禁止众人买酒。
追问: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引导讨论并明确:
⑴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
⑵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
⑶写杨志的“智”与小心翼翼,使读者感到欲取生辰纲的情节陷入一种不可能地步,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三、赏析形象,明确主题
1、结合文本,把握形象:
师:杨志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人公,生辰纲的被夺,是否说明他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组织讨论。(请说出他的性格特征,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佐证。)
杨志的性格:首先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受任,屡次推托,推托不掉时,才做了精心安排:要求扮作普遍商客,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利,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空子。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时间。开始乘凉,后来到了“人家稀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不允许兵士买酒喝。这都体现了他的精明过人。
杨志如此精明,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除了吴用的计策无隙可击以外,与其性格相关联的是: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激化了运送队伍内部的矛盾。
2、拓展情节,明确主题:
师:从本课阅读中,我们了解了杨志。研究人物,要结合他的生平阅历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变化,才是真正地读懂了人物。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水浒》时,也收集了杨志的许多故事,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我们将这些故事整合起来看看,杨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
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故事的时候,要说出杨志的性格与追求。
引导明确:
杨志是杨令公之后,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陷花石纲丢官;遇赦求官遭高俅所阻;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牛二;流配大名府充军;梁中书提拔为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杨志押送生辰纲;与鲁智深等人二龙山入伙。
杨志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失意──得志──幻灭”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杨志的“博个封妻荫子”出发点?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即可。)
参考观点一:杨志确实有点“官儿迷心窍”。你看,为了求官,他不惜降低人格,打点钱物奔走于权贵之门;为了换取保举,他又甘当鹰犬,替梁中书押解不义之财。总之,杨志不大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参考观点二:出身将门又有武举功名的杨志,希望凭自己的本事“博个封妻荫子,也为祖宗争口气”的想法,在那个时代并非什么不好的事。首先,建功立业的思想,是每一时代的人都共有的,我们赞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赏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赏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赞赏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什么不能容忍杨志的“封妻荫子”?其次,水泊梁山上,并非每一个都是如李逵等人一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如林冲、卢俊义,或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或有自己的一份产业,只是社会`黑暗,才让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所以说,杨志的初衷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继续讨论:小说刻画杨志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有何典型性?
引导学生明确:林冲走上梁山泊,是“逼上梁山”的典型,解珍、解宝走上梁上,是“官逼`民反”的典型,武松的转折点在于官吏不能秉公执法,不能伸张正义,杨志走上反抗,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动(林冲等人也不完全是主动的),正说明了他想为朝廷效力,却被朝廷抛弃了。是从这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的黑暗的。
四、分析环境在作品的作用
思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引导明确: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五、小结课堂教学
1、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应当结合事件进行辩证地分析,要客观地评价杨志的行为与性格特征。
2、欣赏小说,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开展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探究小说的主旨。晃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反映了北宋末年的阶级对立,体现了《水浒》“劫富济贫”的主旨,而杨志理想的幻灭,则反映出那个时代中下层武士报国无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3、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当将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统一起来分析,从而得到全面的欣赏。
初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初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
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
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
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初三教学设计6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斯大林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平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初三教学设计7
一、积累。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注意文下注释)
2、我读。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我写。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看清字的写法)
5、我解释。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
二、探究。
1、诗歌的内容。(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
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
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类同记叙文)
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
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
7、诗句赏析。(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关注文后分析)
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联系文下注释)
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联系文下注释)
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
三、运用。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基础,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4、画画,画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
5、演唱,唱一首与诗歌内容情感有关的歌曲。
6、演讲。参考题目:我对美好爱情的一个模糊看法;如果对他(她)有好感,怎么办?;他们显然是个悲剧。
7、组合朗诵或背诵。本诗,或自己读过背过的其他同类诗歌。
8、辩论:男女生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闻故事会:我所知道的事实中的爱情故事。
10、书法,写一节或一首,或“爱”字的几种写法。等等。
初三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并解答相关问题,初步掌握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先自己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并解答文后的5个问题,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感受文中的深厚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重点:
整体感知散文《为自己祝福》的思想内容。
三、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揣摩词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有位学生对我说,语文的课外阅读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所选文章比较复杂,所问的问题“五花八门”,考场上时间有限,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到底有没有治“头疼”益药良方呢?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散文《为自己祝福》来体会一下阅读技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阅读《为自己祝福》,并完成文后问题。
2、总结归纳阅读技巧与方法。
(三)自学互助指导
1、默读《为自己祝福》,独立完成文后问题16-20题。
2、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完善答案。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四)展示点拨破难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重点点拨:
1、第17题:(1)“淡淡地”表现出舍友对女孩的生日漠不关心;(2)“溢满”是充满而流出来,“充满”只有满的意思,用“溢满”更能表达出女孩的无比幸福。
2、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要学会自我鼓励。
归纳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
1、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拆词为字,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
3、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4、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r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5、(八大修辞极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五)反馈练习
自拟题目并作答。
(六)布置作业
完成《会考指导》30页——33页阅读。
(七)教学困惑与反思
初三教学设计9
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初三教学设计10
【训练新目标】
1、了解审题的内涵、意义和步骤,明了准确审题的重要性;
2、字斟句酌,把握题意,明确限制和自由,学会准确审题的技巧。
【导写零距离】
古人说:“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不能者百箭不中。”审题犹如射箭,审题正确了,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如审题错误,必然一错百错,全军覆没。审题就是反复咀嚼提供的文字,字斟句酌,弄清题目的词句的意义和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整体地理解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和规定。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就可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或适合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如以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的其中一项或两项以上为题目的(如《发生在双休日的故事》),或题目的开头或末尾带有“记”、“忆”、“访”、“传”、“事”、“记事”、“故事”、“见闻”、“漫步”、“游”等词的(如《美好的回忆》)一般要写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如《小草赞》《生活的赞歌》),宜写成抒情散文。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淡化文体,所以有的题目适宜写多种文体,如《学会感恩》《理解》《责任》《选择》等。对于没有明确文体限制的作文考题,同学们就要选择最适合自己、最好把握、最易写好的文体来写。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抒情议论等都有明确的范围要求。因此,要学会反复推敲,确切掌握。这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每一个词语,弄清它的中心词、限制词特别是关键词,从而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如《我家的一件趣事》,“事”是中心词,“我家”、“一件”、“趣”是限制词,“趣”又是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选材和立意的重点。所以在作文之前,要认真揣摩命题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内涵,抓住题眼(即关键词,有时也是作文的文眼),并围绕它框定选材范围,确定写作重心。
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我尊敬的一个人》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要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和写作重点就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材料,确定文章内容。
一般作文题都有提示语或引题的材料,要认真透彻地阅读这些材料,理解出卷者意图,明确写作重点,确定文章内容。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如盐城市近两年都是以“裸题”的形式命题,去年是以“歌声”为题,今年是以“眉头舒展了”为题。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眉头舒展了》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眉头舒展了”,为什么舒展了,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让人眉头紧锁,事情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终找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误区会诊室】
学生作文时在审题方面可能出现的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之一:不辨文体
应试作文中,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辨析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未作要求,则必须仔细分析,以防“文不符体”。
如福州中考作文《从此,我不再 》。这个题目可以写记叙文,继续自己不再任性、不再害怕困难、不再迷恋网络等等,但一定要以继续为主。也可写成散文,表达自己告别某种个性上的弱点、走向成熟的情感。但切不可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既偏离了文章重点,又偏离了文章体裁。
要克服这种毛病,当然还得从题目入手,明确其所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文中用什么方式来配合。如果文题中没有标志性的文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辨析:以人物、事件、时间、场景、地名、物名为题的,一般写记叙文:如《笑声》、《关怀》、《我的好朋友们》。念起来情味浓、意味深者,一般写抒情文:如《让我们再说一声:老师好》、《我想化作 》……当然,这些都是一般规律,题目与文体的规律不是僵死的,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二:不明题眼
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应试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如盐城中考作文《 改变了我》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改变”,这就决定了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之前的情况是次要的,而“改变”之时和“改变”之后的情况是主要的,要详写。如果反之,就偏离重点了。
要克服这种重点偏离的毛病,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写作阶段的内容,从而略写别的阶段,以作为铺垫烘托,来突出详写的重点阶段。一般地,题眼总是处于题目的逻辑重音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在默念题目时,自然感觉到的那个最响亮的字眼,如《同学,你不能这样》,中心词是“不能”,那么重点是要论述“为什么不能”。又如《生活告诉我》,中心词是“生活”,首先要理解“生活”的含义。在这里,“生活”是指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告诉了“我”什么?“我”又从中悟出、提炼出什么道理来?因此,这篇文章要写成夹叙夹议的以叙为主的文章。
误区之三:站位不准
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一是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作者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二是角度失准。审题时,对题意把握失准,着眼点、思考点有误,人称使用不当,或角度弄错。明明是正面写的题目,文章却站在反面来写,或者反之。如文题《发生在家中的一件趣事》,有位考生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作文题目限制发生的趣事“在家中”,所以文章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眼光去叙事,而该文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事,显然采用的角度失当了。又如《美在课余》,这显然是一道正面命题,可有的考生却从反面来构思,写一些女同学在课余时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的情景。再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是一道中性命题,可有的考生从反面角度,把它当作“挫折”来写,结果当然只能得低分。
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灯》。“灯”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F
误区之四:厚此薄彼
一是只重材料、不顾标题或只重标题、不重材料。考生面临既给材料又给题目的作文时,忽略哪一方面都是不切题意的,必须要二者并重。
二是只重题目,不顾要求。要求是对文章的限制性文字,一般有表达方式、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考生因审题不周,忽略要求,结果写好的作文不尽合题意,
误区之五:挖掘不够
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心愿》、《意外》、《温暖》、《书声》等题目,以《心愿》为例,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可是有的考生,只静止的写有个什么样的心愿,极力渲染“心愿”变成现实的心情,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的原因却写得很少,虽也能扣题,但只抓住了题目的外表,而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又如文题《村边的那座小桥》,有位考生写自己四岁时在桥上玩耍不慎落水,后来在大人的鼓励下重走过那摇摇晃晃的小桥,也不怕它了,结尾写道:“昔日的小桥如今早已不再了,伴同我那次的落水一起成为了历史。”就桥写桥,在审题时未作深层的审视和思考,未能赋予文章以深刻的内涵。如果能从中悟出点如“昔日的小桥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起点,我学会了不断的尝试”的哲理,文章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闪光点”。
【超越无极限】
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备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
请以“点点滴滴都是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佳作连连看】
点点滴滴都是爱
很多人都说:父爱如山。父亲予以子女的爱永远是含蓄内敛而伟大雄厚的。可是这句话所表达的父爱却与我父亲给我的爱不尽相同。我的爸爸总是于细微处毫不遮掩地表达着对孩子的爱。
妈妈说我这个任性的性子都是因为爸爸管教不严的错。听见这句话,正在报纸上乱涂乱画的我一挑眉,停下了手中的笔。“我们是哥儿们。”爸爸先我一步说出这句话,于是我夸张地赞许道:“知我者,某人也。”妈妈不满:“这个某人谁知道是指谁啊?”“说法,一种说法而已。”爸爸阴阳怪调。我趁机插上一句:“所以,别在意。”或许我和爸爸之间的关系不像多数家长和孩子间的“尊卑有别”,但是我叫爸爸“某人”,爸爸叫我“朋友”却是经过商量决定的。我们一致认为这样的称呼很好,这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顺便嘲讽了一下古人定的各种乱七八糟且极其苛刻的礼仪规矩。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对妈妈说:“她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正大光明地支持她。”继而把头转向我:“是吧,朋友?”“是的,某人。”我应道。父爱,就是要这么张扬。
老爸对我的学习可以说是看重,也可以说不看重。他常常说:“朋友,你自己的路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无论是好是坏,当然我当然希望你过得很好。不过都挨不着我和你妈妈的事。等我和你妈老了,我们就两个人自己住。”妈妈却不留情面的.拆台道:“等我老了,我就和孩子一起住,你就自己一个人过吧。”某人只好摆出一副没听见的样子继续吃饭。可是每次考试过后,老爸总是特别关心我的成绩,并美名其曰“关心你的未来”。于是我无奈地表示他的话前后矛盾。某人没有丝毫不安和局促,反而借此机会向我大讲特讲,说人都是矛盾体……我假意听得很认真,但实际上确实左耳进右耳出。某人明知我没有听,但还是乐此不疲地讲着。父爱,就是要这么亲密。
老爸唯一让我不爽的就是他有抽烟的习惯,虽然他曾无数次扬言要戒烟,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每当他提起戒烟的事情,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副鄙视的样子。不过近两日情况却有些微妙的变化,我发现某人居然都没有再动过香烟,于是随口问了下原因,老爸仿佛是因为终于有人发现了他这一伟大的壮举,于是一脸兴奋地告诉我说:“我戒烟了!”因为某人这次是将言语付诸行动,所以我没再鄙视他,并大加赞许他的行为。可是老爸戒烟的“后遗症”就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问我:“我的皮肤有没有变好哇?”而且偶尔还会装作若无其事地吃掉我的面包,并说是为了补充能量……唉,其实我也晓得,老爸戒烟就是因为我上了初三,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才不像之前的几次,选择了果断地戒烟。父爱,就是要这么坚决。
或许那些催人泪下的父爱故事更容易令人动容,深刻地铭记,可是我却觉得像老爸这样子张扬、亲密、坚决的父爱才是最好的。纵使不能瞬间使人产生崇敬的感觉,可这样每日每月、点点滴滴逐渐汇聚的爱,才是永驻心底的爱。
点评:本文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细小片段,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独特而深厚的爱,观察细腻、叙写丰实,在流畅的语言中流淌着对父爱的珍视和感恩。
点点滴滴都是爱
阳光拐个弯儿,透过了毫无生机的病房,透过了那苍白无色的窗,照进了我的心,暖暖的,甜甜的。
在我的记忆里,医院里都是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伴随一股阴冷的风,无端的恐惧侵蚀着进来的人,就是一个晦气的地方,病恹恹黑色的地方,让人绝望、悲伤、害怕。但我们这间病房却因为有一个小男孩,这里充满欢声笑语,一切都那么温暖安心。
经过一场大雨的我,浑身疲惫无力,体弱不胜就生病了。也许是病得太重了,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一张病床上。病房里都是陌生的面孔,我的床在最里面靠墙,没有窗户,是一个不透气、不透光的角落,白天也是黑黑的。唯一有阳光的窗户旁的一张床被一个大姐姐和一个小男孩“占领了”,心中很是不高兴,却无人诉说。就这样懒散地躺在病床上,毫无力气,也不想和他们搭话。
过了几天,我不想总是这么躺着,就艰难地侧躺在床上看书。没一会那个小男孩跑到了我的床边,笑语盈盈地说:“姐姐,你为什么不和我们说话呀?”看着这白晳的脸庞,我嘴角上扬,微笑道:“姐姐不舒服,无力说话。”他却得寸进尺的坐到我床边:“你应该多笑笑,姐姐你笑起来真好看。”我勉强地又对他一笑。“姐姐,你脸色怎么这么苍白?”我被他问烦了,也许是多日不见阳光了,一直躺在这个角落,敷衍道:“因为没有阳光啊!”小男孩歪着头答道:“好啊,我让阳光拐个弯,照到你这里呗。”房间里的人都笑了。
但令我们完全想不到,没一会,一束阳光竟然从小男孩睡的那张床的墙上射到我的脸上,我突然感到自己真像一颗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原来小男孩用镜子调好角度,把阳光反射到我的病床上,那一刻,我心中顿时明亮起来,只觉得好温暖,那个被叫做医院的地方在我的心目中似乎已经发生变化。从那天起,小男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让我晒到太阳,直到出院。
这就是爱吧,那个小男孩只是做了一件想让我开心的事,在我们每个人看来点滴琐细,微不足道,但就是这点滴之爱让我刻骨铭心。
因为小男孩的爱,医院这个地方在我的心目中不再恐惧;因为小男孩的爱,医院的病房充满欢笑;因为小男孩的爱,我们的城市已不再陌生;因为小男孩的爱,阳光一样能拐进了我的心……
这点点滴滴啊,都是爱!
点评:普通的人,简单的事,点滴的爱……作者在娓娓道来中表达出了文章主题,看似无意,实则用心。
点点滴滴都是爱
有一种感动叫爱,有一种温暖称为爱,有一种力量来源爱,有一种支持离不开爱……
即使陌生,也有爱
都说“雨过天晴”,但也要看运气。经过雨水的洗礼,地面上留下了了它的杰作,轮胎不免有些打滑,可心急赶回家的我还是骑得很快,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来颠去。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前面有块石头,没等我反应过来,连车带人向左倾斜,人倒没事,可车篓却“歪了头”,任我怎么扳也纹丝不动。有位阿姨走来,示意我扶着车龙头,她两腿夹着前轮使劲地把车篓扳正。可用力过猛,刚刚还洁白如雪的裤子此时已被轮胎的泥水弄的尽是污垢,我抱歉地说:“阿姨,对不起因为我,弄脏了你的裤子。”可不见她反应,我拍了拍他,她立刻挥摆着双手,嘴里发者“啊啊 啊”我意识到她是聋哑人,但我还是说了谢谢,她也许懂了,朝我笑了笑。一种莫名的感动袭满我全身,这就是爱吧,一种来陌生人的关爱。
爱你,我就抱抱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次出门前,妈妈总会站在门口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开始,我觉得很新鲜,心想:外国人不都这样,所以每次也十分热烈的回应。可时间一长,我的回应越来越淡,有一段时间门口不再有妈妈的拥抱。可我又感觉奇怪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渐渐的我又开始渴望这个拥抱。晚上睡觉前,我想妈妈提出了这个要求,妈妈笑了笑让我先去睡觉。第二天,妈妈果然又同以往站在门口等着我,我飞奔了过去给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听着她说:“爱你,我就抱抱你。”我抬起头轻轻地回应:“爱我,你就抱抱我。”我又重新充满力量出门了,这就是爱吧,一种来自一个拥抱的爱。
它,储藏在一个神秘的地方,但会被化作一点一滴,悄无声息地来到你身边,包围着你,伴你长大,包围幸福。
这,就是点点滴滴的爱。
点评:通过两件小事,叙写了来自生活中的点滴之爱。小标题的设计既串联了全文,又紧扣了主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初三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习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三、重点 难点
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二).技能训练
1.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3.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三)自我测评
1.下面一段话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A.眼光 勇气 毅力B.勇气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气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气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个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
初三教学设计12
备课时间:12月7日 备课教师: :王英丽课型:新授
课题: 第十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稳定发展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美国以外,环顾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出示本课学案:
第10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2、 理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 通过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重点: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
“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52页,简述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 阅读教材52——53页,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3、 阅读教材53页,列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二)设问导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对付,给予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50-70年代, 经济持续繁荣。
2.20世纪年代, “组织,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 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称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 ,欧盟成为世界上 的经济体。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
5.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的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6.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年,日本 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 大国的欲望也开始了膨胀, 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合作探究:
1、 我的问题:
2、 我们的问题:
3、 老师的问题:
⑴、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⑵、 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⑶、 欧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四)、拓展延伸:
列举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它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五)、系统总结:
战后西欧经困难,依靠美援得发展。
欧盟成立于93年,资源共享利发展。
五十年代日崛起,发展速度数第一。
科技立国政策好,人民生活提高了。
欲做政治大国梦,亚洲邻国不答应。
(六)、巩固训练:
1二战后对西欧经济恢复帮助最大的是 (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2、关于欧洲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93年 B、是欧洲国家政治军事集团
C、有统一的军队 D、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3、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 )
A、欧洲共同体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额发展的原因是( )
① 美国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
A、美国的扶持 B、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的技术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头巨资发展教育和科技
6
⑴、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国?其次是哪国?
⑵、 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⑶、 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七)、当堂反思:
课改提了好多年,我也进行了不少的摸索、尝试,但没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听不懂,怕漏了知识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这怕那,杞人忧天的思想,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依赖”的不良学习习惯。 在教改春风的鼓舞下,我试着摸索实践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现借《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课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设计导学案,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及重难点,学生在预习时就避免盲目性,有章可循;预习部分,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找出重要时间、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表现自我;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即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优势、智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在本节课我设计了问题:“请你找出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形成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在讲授本课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上,不能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在讲解史实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知识只是一个载体,传授知识也只是一个过程。要在讲解知识中,通过一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这节课才更有深度和力度。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欧共体”的背景未讲清。应向学生指明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60年代建立“欧共体。”二是在讲述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应重点分析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点,应向学生指明战后西欧和日本都乐于和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进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穿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初三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惇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惇( ) 潛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巻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 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初三教学设计14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识点:
⑴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⑵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⑶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⑷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⑸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能通过具体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6)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自主点:
⑴联系能量守恒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
⑵自主学习半导体、超导体等等。
3、综合点: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相关学科:理化生综合如:如何听到声音与耳朵的结构关系;透镜成像与眼睛的关系;电池中的化学变化等等。
4、拓展点:
联系所学知识向实际生活、生产领域拓展,向当前高科技领域拓展。
5、创新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创造性小发明、小制作。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两个班共有学生5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两个班学生整体物理学习水平都不算好,一班有尖子生,但两极分化严重。二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均匀,但整体处于弱势。两个班的纪律还行,一班略好一些。两个班的同学共同的缺点是: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并且没有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和一学期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从物理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电现象,以及力学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物理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虽然各班均是按成绩平均划分和安排的,但从调查来看,各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不扎实。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争取取得好的中考成绩。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物理课讲授内容为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外加初中全部物理知识中考总复习。
初三教学设计15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大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意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设备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 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
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 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人,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荷雨归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箫声曲。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灰暗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因为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三、说说雨的功过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五、推荐阅读: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