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上的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第1~5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在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比,今后学生才能对周长和面积正确区分,理解实际意义。所以本节课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生其它几何体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区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材编排特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具有层次分明的编排特点,也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来编排,这样,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求周长或面积。
二、教法分析
这节课我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坚持以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采用实验操作,引导发现,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操作观察、说理、思维等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击破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分析
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操作迁移分析概括自学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共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用什么公式?计算周长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面积?面积和周长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对比。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内涵。
1、一想
先让学生想一想,回想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得出周长和概念。
2、摸一摸
用实物让学生摸一摸,在摸的过程中感受到面积的形式,得出面积的概念。
3、比一比。
出示例题: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让学生根据图形给出的数据计算周长和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它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由学生对板演同学的计算进行评价,从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比长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的不同,也感受到概念的不同。
4、说一说
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联系:都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区别是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面积表示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计算方法要用面积计算公式,使用面积计量单位。而周长表示围成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计算方法要用周长计算公式,使用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反馈巩固
1、基本训练
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二十七第1题。
2、拓展训练
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宽取整厘米)
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亲身掌握到知识的要领,达到巩固反馈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略)
六、独立作业。
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培养其抽象概括以及合理类推能力。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2 20×3 400×3 100×7 20×4
700×4 8×50 3×800 70×8 90×5
2、口答
3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5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12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幅图
三、探索口算方法
1、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
然后要求学生尝试计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全班交流算法。
12×3=12+12+12=36 (3个12相加)
12×3=10×3+2×3=36
12×3可以把12看成4×3,所以可以这样算:12×3=4×( 3×3 )=36
也可以把12看成6×2,12×3=6×( 2×3 )=36
2、 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要求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回报。
3、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第(1)、(2)两个问题。对于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同桌讨论,最后全班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 3题:先让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并独立解决问题,再让学生在小组里面交流,充分地发表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第 4题: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反馈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五、总结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说课稿 篇3
一、 说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模式。
二、说设计思路
1、说教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 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念及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节知识点。主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认识砖瓦和陶瓷,利用学过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是本课的重点);二是了解砖瓦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关注环境教育。
说背景和学情:这课,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在生活中,用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是比较广泛的。砖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高楼大厦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碗,各种各样的花瓶、茶壶、储物罐等都是用陶瓷制作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和吸水性。本节课,学生要运用学到的探究技能,观察砖与陶瓷的硬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可以说这课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课的学习情况。
在这一课中,教科书还介绍了在制造砖和陶瓷的过程中黏土发生的变化,这是希望学生知道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取实验、讲授、讨论法、研究性学习等。 新课程倡导的是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转变。所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合作、讨论、参与、亲历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合作、探究的快乐,体验到科学实验能够解决科学问题或提供更加有力的实验证据。通过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
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是进行回顾导入。通过前面研究的金属、塑料、木材和纸这几种材料了解学生掌握的已有人知,特别是对四种特性研究方法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砖瓦和陶瓷。有些学生知道这些材料,但是更多的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材料,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知砖瓦陶瓷的特点,经过对图片的观察和认识能够初步描绘出他们的一些特点。例如砖瓦表面粗糙,有一定的重量。陶瓷表面细腻,外表有图案,比较漂亮等。并且通过图片的唤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这也是对教学知识来源生活,用于生活的高度阐释。
第三个环节就是对这些材料进行特性的研究,这里方法学生都知道但是有几个地方要提醒学生:
(1)记录的方式,由于三年级学生记录比较慢,内容又比较多,所以我建议学生除了硬度以外的其他特性全部用符号记录,这样能够提高效率。例如沉“↓”表示,浮用“↑”表示等。
(2)研究硬度刻划痕的时候提醒学生要用相同的力。这个当然做到绝对是很困难也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严谨,虽然不能够保证绝对公平,但是要让学生有这样的科学意识。
(3)在研究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时候到底该那个先研究。让学生产生争议,在争议学生会知道应该先研究吸水性。因为如果先研究了沉浮那么由于没有很快干,吸水性就可不出来。这些都体现出科学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关注细节,在合理的引导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课堂本质追求的,远比结果来的重要。
第四个环节是了解砖瓦陶瓷的制作过程,通过书本和PPT图画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知道制作天字门的原始材料——黏土。并且在了解中发现这需要消耗大量其他能量和物质,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灌输环保意识。
第五个环节是经过这一系列的了解能够再次说一说砖瓦和陶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既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对知识的归纳。对学生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第六个环节就是完成作业本作业。
我相信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还给你一个精彩!!!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节唱歌课《哦,十分钟》。是一首2/4拍的歌曲,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旋律清新流畅,节奏简练明快,描绘了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各种情景,抒发了学生自由欢乐的心情。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加深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提高创编与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掌握2/4拍的知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熟练掌握2/4拍的相关知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提出问题:课间十分钟大家都在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鼓励性的评价。由此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可以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哦,十分钟》,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速度与情绪是怎样的。通过初听,学生能够感受出歌曲是中速稍快;欢快明朗地。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有什么不同?通过再次聆听,引导学生分析出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欢乐轻快,后半部分柔美舒展。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学生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切分节奏,以及四五度大跳音程。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在演唱比较难把握,在这里我会选择讲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最后我还会在教唱环节,请学生来谈一谈这首歌曲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思想主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推进,学生能够理解这首歌曲表达的思想主旨。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升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创编节奏的方式来感受改变节奏后的《哦,十分钟》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并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学生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说课稿 篇6
《变色花》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学会酸碱指示剂并能利用自制的指示剂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意识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妙的愿望,体会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重难点是用自制指示剂准确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运用纸花的变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几种物质的检测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物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紫甘蓝指示剂,并用其检测所带物质的酸碱性,同时完成检测记录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第三步是带领学生认识我们身边一些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第四步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最后是课后延伸,了解我们周围水中的酸碱程度以及它们过量时会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编者编纂此文意在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的同时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作者创作此文旨在使读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布局以及相关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意图的设计上,教师应当通过明确作者观赏路线使学生把握实物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该文侧重故宫布局及空间的描写,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里特征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确定作者的观赏路线使学生掌握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眼界,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1、直观展示法: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意在使学生化抽象的逻辑思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创设情景法:由学生当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参观故宫博物院,在形成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理清课文行文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3、点拨法:
4、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的一些表示方位的词语,了解参观故宫的路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并通过描述学会运用。
四、说课时: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设计为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
相信同学们对北京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先考考大家,请你们看图片说说这些地方都是哪?出示图片提问,引导学生靠近本课,发问:你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了解多少?
为了避免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厌烦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通过展示北京不同的古代人文景观,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开拓思维,继而引入本课。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对于这篇文章,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材料,可以提升学生搜集材料筛选信息的能力,更有效的预习课文。而在课堂上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助于课文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
3.梳理思路
带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展示,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1.首先让学生认读文中的生字词,打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2.之后让学生是自由朗读两分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是思考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故宫有什么特点?
(4..是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
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本文主要按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空间顺序
(5.学生当导游,带领由学生充当的`游客跟随作者的行踪路线对故宫进行一次游览,同时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宫的布局。
4.合作探究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我设置了局部探究三个问题。
一是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全班讨论后明确: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二是课文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采取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然后结合图片,由各小组代表讲解,明确在介绍太和殿时,作者寻找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作为立足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三、针对文章介绍太和殿的几段文字讲解说明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其他段落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5.点拨升华
作者为什么以 “故宫博物院”为题,而不是称“紫禁城”呢? 以故宫博物院为题,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说明了他的来历和它原来的性质——封建皇帝的宫殿,是封建时代的禁地,“博物院”说明了它现在的性质和用途——供广大人民参观学习,是欣赏古代文化艺术的场所。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 使学生从本文的来由了解作者详略得当、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6.拓展训练
当学生正陶醉在太和殿流连忘返的时候,教师对故宫进行总结。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学生不免对故宫博物院高超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教师借此设置2个问题。
一是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用精妙的语言来赞美故宫;
二是设计说话拓展训练,让学生带领大家参观学校,同时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校徽图案,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6.布置练习
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这样使学生练习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说板书:略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考虑到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谈话揭题,板书课题后指导读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并相机正音,读准多音字瘦削xuē,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准确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由于我班学生没人游过武夷山,也无切身体验。我设想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天游峰的录像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安排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研读交流、拓展延伸。
1、复习导入。课始,以“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回顾上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自信豁达开朗
2、研读交流。
课文第三段(4-12)“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设想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如,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学生自读,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第6、10、12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
第三步: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真以为老人扫山路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将引导学生围绕:“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
第四步:引导学生回顾朗读第2自然段,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五步:对照第7自然段从游客登山的表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第六步: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七步:指名朗读第10自然段,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扫路人与山的情感之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读出对老人的敬佩,进一步体会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八步:朗读“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引导学生从“三十年后”这个表示时间跨度的词中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第九步: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充满自信、豁达开朗”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我将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3、8自然段中对老人外貌的描写,如从第八自然段中的“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句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最后,我将根据板书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这堂课我始终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好读书活动。
3、拓展延伸。
课文中人物外貌描写准确生动,语言刻画细致传神,我将设计以下小练笔(任选其中一题):
(1)运用准确生动的词句,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写出他的特点。
(2)“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自信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