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下午好!(自我介绍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习,探索法则。(约3分钟)

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 ; (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

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 = ;

÷ = × = .

活动目的:

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

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例1 计算

(1) ;

(2)

活动目的:

抓住学生刚学习了法则,跃跃欲试的学习激情,抽2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他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演算。老师巡查,予以辅导,反复提醒学生像分数乘法一样来学习分式乘法(即类比)。

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把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学生可能一边计算一边就分解因式进行约分(化简)了的,说明已经很好地与分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学习了(分数是分解因数),应该予以表扬,让全班学生认真学习、领会。讲评时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计算:

(1)3xy2÷ ;

(2) ÷

活动目的:

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学习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转化为乘法。

教学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约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时,一般先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

(2)“西瓜问题”

活动目的:

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和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两种情况)

4、随堂练习。(约5分钟)

76页第一题,共3个小题。

教学效果:

在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有些学生忘记运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 分解因式的知识没掌握好,将会影响到分式的运算,所以有的学生有必要复习和巩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识。

5、数学理解(约5分钟)

教材77页的数学理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像小明那样的错误。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原因。

补充例3 计算(xy-x2)÷

教学效果: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醒学生,负号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课堂小结(约3分钟)

学生分组小结,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7、作业布置,凝固新知。(约2分钟)

教材77页到78页,习题3.1,1、2、4.并补充一题(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

五.说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纲要式,一目了然。

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1、 文字叙述

2、 符号表述

二、应用

最后,谈谈我的体会。课堂上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教学是让学生丰富认识。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拼在第三个内角的两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

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1)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2)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

【环节三】逻辑证明

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

小组活动流程:

1.先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

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 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 1: 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 3 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S1,S2,S3,20xx 年与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 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 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s3 ? s 2 s 2 ? s1 1 1 ? 问题一: ( ? ) s2 s1 n n ?3 问题二:

(2)例题 1:计算(课本 P81 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 P27 第 1、2 题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 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 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 画“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专家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梯形(一)》.下面我就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析: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内容分为四节: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课题学习:重心.梯形这一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应用;第二课时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在本节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本节课通过对梯形相关概念及性质的学习,尤其重点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还帮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四边形知识点及研究方法系统化,还为继续学习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日坛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有条理的思考.学生在小学时初步学习了梯形的定义,认识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会求梯形面积.通过本章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四边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间的内在联系认识还需提高,因此这也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⑴探索并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⑵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⑶能够运用梯形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⑷探索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

2.思维与方法:⑴在探索相关概念、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觉⑵通过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动态转化,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⑴在探索、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美⑵在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以及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一)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注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的运用,更加直观的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使学生清晰的感受数学之美,几何之妙.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方法,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关注下,学生能够适时适量的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结构上力求突出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论证、小结等环节,这也正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并且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堂结构设计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三角形,你能将三角形变成一个梯形吗?学生可能会说切掉一个角,这时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如图),并询问“这样切行不行?”,学生会说不行,“那应该怎样切?”必须使上下底平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看屏幕,(用几何画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边得到的是一个梯形;如果给一个等腰三角形,用同样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么图形?等腰梯形.它的特点是什么,两腰相等,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定义;如果给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又会得到什么图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点是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而得到直角梯形定义.上述探究过程,即动态演示了梯形的形成过程,还使学生明确梯形可由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构成,从而为后面学习添加辅助线解决相关问题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探究新知阶段

1.观察与实验: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让学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通过探究学生将这样折叠,剪裁.学生在剪裁的过程中会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同时还会发现等腰梯形边、角之间的一些数量关系.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通过对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研究四边形性质的程序较为熟悉,知道从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观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对角线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说相等,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发现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时,学生容易遗漏其对称性,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探索与证明:命题1、2是我们经过实验归纳的猜想结果,为了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对两个性质进行论证.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命题证明,但掌握得并不熟练,因此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A=∠D.

下面是学生活动,刚才经过三角形边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么反过来也可以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解决.由学生总结出证明等腰梯形的命题1的添加辅助线的2种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质1.

证:方法一(平移腰)过点D作DE∥AB交BC于E,

∵AD∥BC,∴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连接AC、BD.求证:AC=BD.

在证明了性质1后,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结论应用于命题2的证明,只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质2.

证:∵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质2: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其应用格式为:∵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阶段:例题与练习

(一)例题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长.

本道例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并练习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题,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新知,体会其简洁性.

首先让学生仔细审题,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求AB的长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解决,再结合已知中∠C=60°的条件,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结论解题.下面是学生活动,由学生自行写出解题过程,再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规范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过点D作DE∥AB交BC于E,∵AD∥BC,∴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长BA、CD交于点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练习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个角是30o,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在例题之后我配备了两道填空题作为课堂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其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使学生体会梯形辅助线的添加不仅局限于等腰梯形,还适用于任意梯形,进一步熟练梯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第四阶段:归纳小结、回顾反思例题和练习之后,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教学总结.

知识与能力:1.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⑴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两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⑶对角线: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⑷对称性: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

3.解决梯形问题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认识辅助线添加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线,可以把梯形分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⑵延长两腰交于一点:延长两腰可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⑶作高:作底边的两条高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这几种辅助线只是解决梯形问题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介绍其他的添加方法.

思维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体验数学建模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几何直觉.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小结,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日后学习.

第五阶段:课后巩固练习最后从不同层次布置了3项作业:1.看书:P117——118.(目的: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等多方面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将这种评价延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现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帮助,从而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虚心求学、互相促进.以上是我对《梯形(一)》这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第13章第2节的第5小节,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既是几何推理证明的起始部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是后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锻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周的推理证明的训练,所以学生的证明能力已经有所提升,解题思路也有所凝练,相对而言储备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对于辅助线的引用练习的不是很多,因此学生还没有什么经验。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出“边边边”的基本事实,并掌握其推理格式。

2、能够应用“边边边”的基本事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边边边”的基本事实。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边边边”解决问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讲授、讨论式、演示、互动式、体验式、操作式、谈话、练习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课标的四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适时启发点拨引导,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学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形成能力;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复习已经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为新知做好铺垫;然后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简洁明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初就能够明确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定向学习: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用语言引导学生,使其把握住主旨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导学提纲完成自学。由于上一阶段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要自主完成例1应该是不成问题,而且基础训练的内容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完成。

精讲点拨:在“边边边”的简单应用的基础上,再稍加拓展。

巩固训练:在此环节中我着重加入了对辅助线的引导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提升,以确保让尖子生吃的饱。

六、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整了自己的“角色”,因为学生已经结合教材进行了自学,所以在课堂上,更应实现学生的自主,故课堂即是学生的演练场,教师就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对于共性问题重点提示,引起全体同学重视,从而加深印象。正所谓问题即课题,有疑、有错才有讲解!本节课的教学,按照本人的设计非常顺畅的进行下去了,学生对于我在三角形全等这一部分知识的处理方式,都能够适应、接受,这也反映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新知识的接受还是比较适合的。教无定法,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要采用不同教学方式,需要我们因课因人灵活选择。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六节内容。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思考:(1) 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2) 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的过程,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解决问题: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情感态度:(1) 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难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对一个非负数开平方和对一个数开立方运算。课本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本节主要引导学生熟知实数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设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具:三角板、圆规、多媒体。

学法分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勤练习”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四、教程分析:

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实数的概念

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

(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

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学生回答: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意图:通过将以上各数填入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建立实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数概述并板书: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教师点明:实数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最后多媒体展示具体分类,并对有理数和无理数从小数的角度进行说明。

二、议一议,

1、在实数概念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分类。

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如 是正的, 是负的。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能把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等各数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中?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0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

(3)实数除了可以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外,实数还可怎样分?

意图:在实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的分类.上面的数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个集合中,学生容易遗漏,强调0也是实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单独作一类.提醒学生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在有理数中,有理数a的的相反数是什么,不为0的数a的倒数是什么。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例如, 和 是互为相反数, 和 互为倒数。

三、想一想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为 ;

2、如果 ,那么它的倒数为 。

意图:从复习入手,类比有理数中的相关概念,建立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概念,它们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是一致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实数a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为 ,若 它的倒数为 (教师指明:0没有倒数)

增加练习:(多媒体展示)第一组1. 的绝对值是

2、 a是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

第二组:1、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2、绝对值等于 的数是 , 3、 的绝对值是

4、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负实数的绝对值是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1) (2) (3) 学生上黑板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如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最后与学生共同纠正。

明晰:实数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媒体展示两个举例)

四、议一议。

探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 和 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2、多媒体展示 的做法和 和 的做法

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A点对应的数等于 ,它介于1与2之间。

(2)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4)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和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判断题:

①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③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④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⑤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⑥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 ⑦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 ⑧数轴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表示实数.

第二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3)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 (2) (3)

3、在数轴上作出 对应的点。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小结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可以怎样分类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

4、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

七、作业

课本习题2. 8 1、2、3题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八、板书设计:

实数

1、实数的概念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 5、例题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 6、学生练习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1、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学生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 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平行时,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不平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xx年上海世博会中国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

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探究二、特殊梯形

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剪一剪: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用剪刀沿斜线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四)总结反思,纳入系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识?

2、解答关于等腰梯形的问题后,你获得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但学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业布置为:

1、基础性作业:课本121面习题4.8节1、2、3题。

2、拓展性作业:在下图所给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

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索新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年级  年级词条  数学  数学词条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词条  
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推荐度:掩耳盗铃造句推荐度:《掩耳盗铃》读后感推荐度:《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推荐度: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雨霖铃说课稿范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展开)

说课稿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推荐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展开)

说课稿

 小班优秀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小班数学《认识颜色》说课稿推荐度:优秀说课稿推荐度:初中数学说课稿推荐度:幼儿小班认识颜色说课稿推荐度:优秀的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小班优秀数学一等奖说课稿(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