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说课稿
推荐度:
小学科学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知道什么是液体?
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多种感官从多种液体中找出水。
2、能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敢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难点:选择器具将水运到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空果冻盒4个、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状的杯子4个
3、游戏材料:小杯子1个、长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认识水的`重要性,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了哪些东西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观察水
二、分组找水、了解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把认识物体的经验上升到用科学方法的层次,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1、谈话: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给它们分辨出来并帖上标签吗?
2、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使用什么方法。
(2)观察过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贴上标签。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引导小结: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闻找出酒,最后用舌头尝分辨出水。这里我们用到了认识物体的常用科学方法:看、闻、尝,当然还可以摸。但以后要注意,在不了解物体时千万不能随便闻、尝、摸。(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
5、谈话:我们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据水的哪些特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写下来。
6、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7、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并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三、实验演示,认识液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1、谈话:现在请大家观察讲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的结果写在书上或画在书上。(出示装满水的不同形状的杯子)
2、学生观察汇报。(水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取决与盛水的容器形状,也就是水本身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3、谈话:是这样的吗?我们在来做个实验。
4、演示说明:将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并利用不同的方法变化样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则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猫一样则水像……。
5、将塑料袋弄个洞,让水流进容器。
6、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还有哪些物体是容易流动的呢?
7、根据学生回答后板书:容易流动
8、小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完成板书)
四、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组能把这个塑料桶中的水运到另一个塑料桶中,当然不能直接倒。)
2、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种方法好呢?
5、分组近距离演示,测时间。
6、距离较远,哪种方法快呢?学生预测后再试一次。
7、小结:近距离用杯子舀的快,远距离用管子吸的快。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补充。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7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四、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五、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