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格式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格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格式1
一、说课稿的基本格式
说课稿标题的确定
一般为:《××××××》说课稿,《××××××》里面为学科课题。
标题下面应标明说课人的单位、姓名。
说课稿的内容安排
大致分成以下七个方面: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堂调控;(六)说板书设计;(七)说时间安排。
其具体要求如下:
(一)说教材(也叫教材分析)
1、说清楚教学内容所属版本、学段、第几册、第几课、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清楚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两个方面:①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有何作用。②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后对今后的学习有何影响。)
3、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当前形势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关键点。 教学重点:一般为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可以从下三个方面来考虑:①教学内容本身的情况;②教师感到不好教的地方;③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关键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往往会考虑知识点的妥善安排,或教学手段的巧妙设置,其实就是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这些安排或设置就是教学的关键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二)说学情(也叫学情分析)
主要应讲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原有基础如何、学生对学好本学科是否有兴趣等情况,做一个简要分析。
(三)说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
1、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好恰当的教法,以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2、为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还需要说清楚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再创造情况;
3、为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说清楚课前准备情况,这包括必要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情况;
4、本节课的课型。
(四)说教学过程(也叫过程分析)
为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把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为若干个环节:
1、各教学环节应以知识为载体,设计好有效的师生活动,以师生活动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2、每个师生活动都应有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形式,各教学活动形式尽可能不要重复;
3、各教学活动形式都要有具体的教学措施作保障;
4、每个师生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与教学目标有关);
5、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及设计意图;
(五)说课堂调控
因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面的交流,其过程不可能与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完全相同,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出最多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师生活动期间,往往是启而不发,其原因可能是问题太难,或学生一时无法理解,还有就是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二是活动刚开始,学生就知道了最后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只是较容易,或学生的理解水平较高所至。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要求教师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至于出其它的一些情况,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一切应以学生为重。该部分的撰写要针对具体的.师生活动来设计调控措施。
(六)说板书设计
1、画好板书小样
2、说清楚板书的书写过程、作用,以及有关效果。
(七)说时间安排
说一说45分钟的课在各教学法环节中的大致安排。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各环节的时间应如何调整。
说明:这只是说课稿的大致安排,不同的学科,其内容可以有适当的变化,不必完全照搬。说课稿的阅读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二、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要突出“说”字。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8、语气得体、简练准确。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说课的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9、说出特点、说出风格。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0、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要熟悉教材,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说课稿格式2
【教材分析】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江苏省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办公自动化》,我今天所教的是《Excel20xx工作表的格式化》这课的第二课时,它是本书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调整单元格的大小、设置表格边框和颜色以及表格图案的设置,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个好头。
为此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行高、列宽的调整、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表格图案的设置,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动套用格式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对美的追求。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
对照式导入:以女排世界杯积分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积分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网络教室,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演示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小组讨论法: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采用两个学生一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单元格的大小的调整和自动套用格式的使用采用模仿性学习法进行学习。
(2)模仿性学习:对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双双讨论,在探究中找到乐趣。
【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网络教室传递信息具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3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EXCEL中数据格式的改变。第二课时学习行高和列宽的调整、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表格图案的设置等。第三课时学习自动套用格式及上机总练习。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将课堂中学生所用到的数据或文件先传至学生机,尽可能避免课堂学习气氛冷却。
2.导入新课:利用事先处理好的二张有关中国女排的数据表格出示给学生看(边看边评,2分钟)。
3.授新课(2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授新课)】
a.教师先利用新知识点:即手动调整“国家”这列宽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行高调整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参与寻找用菜单调整单元格这一新知识点;在学习调整行高与列宽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如何隐藏行与列。学完单元格的调整,让学生初感表格“美化”,以整理原始思维,顺利过渡到下一问题。
b.引出问题,并展示实例。
(1)教师在演示外边框的设置可利用比较法,一种是选取整个表格进行边框的设置,另一种是只选“国家、积分”这两列进行边框设置,让1-2名学生比较说明不同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进行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
(2)在老师指导下叫1-2名学生演示添加/删除表格边框
(3)教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在掌握的基础上详细其设置的顺序。并预先布置下来呆会儿在做习题试验时,学生两人一组,并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不同序所对应的结果。
拓展:如何在标题与数据之间用双线分隔?(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小结演示)
(4)教师在讲述表格图案设置这个知识点,根据学生喜好,由学生指出要设置的底纹和图案,教师帮助完成,这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c.提出问题:
(1)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2)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
(3)同学在进行一系列美化之后,尽管每位同学都很满足自己的作品,但如果你是一位一个大公司的专职文书,每天要处理很多这样的工作品,如果要经常美化会很不实际,EXCEL中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相关设置(趁此引入表格自动套用格这一知识点)。
4.小结本节内容(2分钟)
5.巩固练习(21分钟)
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进行练习(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说课稿格式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____________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__________
说课稿格式4
一、说教材和学生
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十课写字板中格式栏对文字的修饰。
在教材中安排了通过“美化通知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渗透对格式栏的使用,让学生对一些文字进行各种修饰。
我从学生的情况出发,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因为这节课的教授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还没有接触过通知的书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符。而且教材中是提出一个任务,然后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没有自己的实践探索体会。所以我重新设置了“为运动员加油,设计加油口号标语”的学习情境,对格式栏工具操作使用的教学设置了层层学生自主探索任务。
二、说主导线索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形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导线索,熟悉生活情景导入(为运动员加油)——学生比较差别体验(出示修饰过的加油口号)——差别新知识的认识体验(格式栏的认识)——新知识的操作体验(给加油打扮打扮)——操作评价(文字修饰要恰当)——生活应用体验(给标语修饰),这条线索主要是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感悟和体会,从而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
在每个自主学习的任务设置设计中,我非常注意自主学习这个环节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不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过程的设计非常重要。在这节课中,每个任务中我都设计了这三个环节:设置疑问,设置提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疑问和提示的设置要有关联,并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自主,让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说评价
评价对于学生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老师的评价,其实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他人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同时他会形成一个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认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知识掌握的一种加强和提升。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反省。这样的评价才会触及每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在课中设置了多种评价。
五、说操作与应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是容易被遗忘的,但是如果学生触及的操作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并且正是他感兴趣的,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会操作,更要会应用。本节课是文字修饰——格式栏的使用,我强调了如何修饰才是恰当的,并通过为运动员加油这个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恰当的修饰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的掌握。
说课稿格式5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XX》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XX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了解、认识、分析、比较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a、利用多媒体,提供视频、图片等材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b、阅读课本,提炼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c、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通过分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感悟,理解,树立等)a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b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c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再加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原因,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此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这也有助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法
鉴于对教材的掌握与分析,我会紧紧地围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通过情境创设法展示相关历史图片与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对于本课的重要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会以讲授法、谈话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图表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法、问题探究法等,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相结合,在掌握教材基础之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探索与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2)合作学习:我将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说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布置作业以及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5分钟)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二是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调动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小结应简明扼要,我将采取陈述归纳总结和构建知识结构等形式进行。
4、课堂检测。(2—3分钟)
课堂检测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达到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的目的。我将选择一定数量的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指导学生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相应的配套作业符合教育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可以起到跟踪性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会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课后完成书中的探究学习总结,或者完成《导与练》当中的相应习题;也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等。
6、板书设计。
我会采取要点式板书的形式,因为这种板书比较直观、系统,且结构完整,内容详细,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还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讲述相关内容时应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知识的前后贯通有利于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
其二,如何保证开放性问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三,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简单但考试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大量历史图片、视频、史料等教学信息,充分利用高质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同时教材讲授应与课标、考试大纲相接轨,使之服务于考试测评,而又尽可能避免应试教育。
结束语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格式6
一、说活动背景及设计意图
诗歌《夏天的歌》,教材选自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六中第三周。诗歌内容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问答式诗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夏天场景。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易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大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我班教学。诗歌鲜明的结构特点,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诗中的蝈蝈、知了、青蛙的叫声,已被幼儿所熟悉,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通过活动中诗歌仿编,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3、幼儿能根据诗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大胆地仿编。
三、说重难点:
重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理解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幼儿能根据诗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学习仿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整体教学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官认识。()使教法和学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目标得到落实。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了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想象力,记忆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目标教具准备:事先录制好的蝈蝈、知了、青蛙的叫声。夏天的歌《课件》、图片——(蝈蝈、知了、青蛙;戴太阳帽的小朋友、撑小花伞的小朋友;草丛、大树、池塘、冰激淋。)学具准备:记号笔、操作材料。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对夏天的特征有所了解。
七、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欣赏诗歌。
教师首先提问:"谁能告诉我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幼儿谈论夏天:夏天里你有什么感觉?草地上、大树上、池塘里有些什么变化?能见到哪些虫子?能听到那些动物的叫声?这是一个课前知识的经验准备,需要幼儿去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去理解,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这一特点,在平时我利用谈话活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为理解诗歌内容,仿编诗歌做铺垫。
(二)操作探索,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有关理论指出: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设计了《夏天在哪里》的游戏置
说课稿格式7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2、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 说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而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是从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学习目的,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分层递进这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全班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教学。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都争取“递进”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学,展示知识过程,使学生会学,并利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 说学法
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使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种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种学习数学,也就使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基于上述思想,本节课我设想:
1、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能力。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抽象概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四、 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动机内趋
这一环节采用全班教学,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同时设疑置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内趋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二)分层目标,分层施教
分层目标有效的为教学活动定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为衡量教学效果提供准确的标尺。分层目标要以学生低中高三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A层目标体现于基础性,B层目标着眼于变通性,C层目标着力于发展性,为分层递进注入活力。
(分层次教学)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数学网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如下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1、 基础巩固性练习
2、 变通发散性练习]
3、 综合提高性练习
(四)分层总结,不断提高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各层次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的精神,从而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 最后值得强调
目标教学分层递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种重视人本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学内容,班级条件学生题点而异!
说课稿格式8
一、 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从地位上、结构上 、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格式:我说课的课题是:初/高中语文第 册,第 单元,第 课《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3.重点与难点及突破途径。本节教学重点是,突破途径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其作用是。
四、 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导入新课 (作用是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基本的知识点,设计的提问,运用的教学方法)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注意引导学生小结,教师适当作补充)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说明设计这样的作业目的与作用)
第五环节: ( 分钟) 板书设计 (注意说明板书设计的新颖性)
第六环节: 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说课稿格式9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计算机基础课中“字体格式设置”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五点来阐述,即教材分析、教学环境与对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来说明。
1、教学内容
“字体格式设置”是出自《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中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该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的教材。它是我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一年级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电子表格软件Excel。“字体格式设置”这节课是学生在Word软件应用中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建立各种格式文档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字体格式的设置(即字体、字号、颜色、效果、字体间距以及其它特殊效果的设置);
(2)掌握为文本添加边框和底纹;
(3)学会使用“格式”工具栏设置字体格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综合编辑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Word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重点是对文本进行字体、字号、颜色及间距的设置;为文本添加边框和底纹。
教学难点:难点是在设置前遵循先选择文本,再进行设置的操作步骤以及使用“格式”工具栏进行字体格式设置。
二、教学环境与对象分析:
大家看到的这段录像是处于主讲老师讲课的角度拍摄整个微机大厅的。基础课的教学环境与小教室或一般机房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空间大;班级多;人数多。而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们又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相对薄弱;再加之有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几乎为零,更不用说上机操作,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三、教法与学法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即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也就是教师创设一种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互相协作、交流,最后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与媒体手段:启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竞争激励法;以及NewClass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学生记一记、看一看、练一练、想一想,以练为主,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互帮互助来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别从创设情景、引出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作品赏析;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来展开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对文本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复制、粘贴),本节课前先通过在线课堂提问软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内容主要以课后题为主。该软件的优点就在于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提问模块很直观的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检验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先利用NewClass多媒体教学系统展示一篇已经对字符进行过排版设计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观察文档中多彩的文字,同时让大家联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报刊、杂志。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容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作的灵感。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字体格式的设置。[教学意图]通过课堂提问与作品欣赏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点明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打开“本课知识要点”文本,要求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这很好地取代了板书形式。学生把知识点记录在笔记上,一方面是让他们全面地了解本课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它将作为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上机操作中的一个参考资料。教师演示设置字体格式、边框和底纹的操作命令,即“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命令和“边框和底纹”命令。让学生对文本字体格式的设置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本节课的上机任务,要求学生在文章排版-字体中参照样本,按照“字体格式设置的要求”进行字体格式设置的操作。教师以“要求”中的某一点进行讲解,在操作时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但文字没有任何变化,此时,就会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没有选择”,当然这是正确答案。教师强调在做任何一个操作时都应该先选择对象,遵循“先选择,后操作”的原则。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虽说是简单的操作但也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然后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上机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交流学习,操作快的、好的同学在本班进行辅导,教师也会给予这些学生加分鼓励。在学生协作讨论中,他们发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进行文字格式,也就是使用“格式”工具栏。教师再次广播教学,介绍工具栏上各个按钮与“格式”菜单下命令的对应。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对字体格式进行设置。教师再把时间交给学生,将作品完成好,最后访问教师机,上传作品。[教学意图]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举一反三、自主探究的能力。由操作快、好的学生辅导其他同学,也培养学生互助学习,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作品赏析
上机操作结束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他们的作品,教师通过NewClass教学系统转播一些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们基本上都按照操作要求进行设置,只是美观与否的问题,当然这与个人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有关。[教学意图]通过作品赏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
在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知识作以总结,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字体格式的设置,同学们也都发挥出自己的想像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先选择,再操作”的原则以及使用“格式”工具栏,它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个人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专业编辑能力。字体格式设置是Word软件操作的基础,希望大家能掌握好基础知识,再结合将来所要学的Word其它对象的操作,最终设计出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继而将它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课后作业是后相应的习题,以及翻阅各种杂志,从中寻找灵感,吸取精华。
五、教学反思
在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特点:
1、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2、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3、课堂评分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
4、以强带弱,由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带动操作较弱的同学。
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说课稿格式10
一、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说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