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页,分为“自制水棱镜”、“制作牛顿盘”2个部分。

学生们在惊诧于雨过天晴时彩虹的美丽,但却未必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学生们知道彩虹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未必能解释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本课意图利用三棱镜与牛顿盘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镜

教材首先将一束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学生们将可能会观察到三种现象:一是阳光被棱镜的一面反射到墙壁上,我们会看到一块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镜的阴影;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被折射出来的彩虹。让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这几种现象,他们可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释彩虹形成时,就遇到了障碍。于是教材提供了这样的解释:“阳光穿过透明的棱镜时,光的路线会发生改变,被分解为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应该注意两方面的`事项:一是如何让外界的阳光引到教室内来,第二是如何从镜子反射阳光过渡到棱镜折射阳光。)

这种现象如果能被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现,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制作太阳光谱的活动——制作水棱镜的活动。在制作水棱镜时,学生还可能观察到水中的硬币、镜面的折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教材中这种制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并且效果比较好。而水棱镜分解阳光,我们可以做成模拟实验。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替代阳光,水棱镜替代三棱镜,白纸替代墙面。这样的改变一方面可以解决这节课受阳光限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经历模拟实验的产生与设计过程。)

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现象,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并利用这种原理创造性的再现天空中的彩虹。

这部分的内容,是这节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制作牛顿盘。

白色的太阳光(姑且将阳光的颜色称为白色)通过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面临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怎样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他们应该下一个真假判断,再通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设计实验的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教材中没有要求有这样的思考过程,但在出现牛顿盘制作之前,教师还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相信学生们会找到验证的方法,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地制出7种不同颜色的光,再将这些光同时用镜面反射到同一个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颜料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却是黑色)。

牛顿盘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顿盘的活动可称得上是一个“工程”。因此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外事先剪好7个不同颜色的圆片,或者由教师直接提供牛顿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并利用水棱镜对光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理解“三棱镜能够改变光行进的路线并分解光”。

2、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并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有关光的折射的初浅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过牛顿盘对光的混合实验,使学生对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白光产生新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乐趣。

三、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投影仪(光源)、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2、分组材料(按四人一组准备数量):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等。

3、其它材料:观察记录纸两张

四、教学过程

1、观察阳光的分解。

(1)教师提问:你们有办法将室外的阳光请到教室里来吗?

(2)教师演示:利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

(3)教师提问:这个实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板画镜子反射阳光的线路草图。)

(4)教师提问:将镜子换成玻璃,又会产生什么现象?镜子与玻璃有什么区别?(教师板画阳光透过玻璃的线路草图)

(5)教师出示三棱镜,并让学生观察及描述三棱镜的特点。

(6)教师提问:将一束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7)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8)引导语:这个实验你想做吗?老师这儿没有这么多的三棱镜怎么办?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三棱镜好吗?

(9)教师引导并解释水棱镜模拟实验:水棱镜替代三棱镜、手电筒替代阳光、白纸替代墙面。

(10)学生实验:水棱镜分解手电筒光,开成光谱。

(11)请做得比较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

(12)教师提问:要使这个实验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13)教师提问:刚才在白纸上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除了光谱还有什么?请在记录纸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14)教师板画、小结:教师板画手电筒的光穿过水棱镜时,光前进的方向发生改变,并被分解多种颜色的光。那么,你现在能不能解释三棱镜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师再小结: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1)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2)引导语:没有三棱镜,没有水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阳光。

(3)教师出示简易水棱镜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

(4)教师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

3、单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动。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当阳光透过三棱镜照到墙面上形成光谱,如果我将墙面换成一块三棱镜,你想,这七种光透过三棱镜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光呢?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的多种颜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学生作出判断,并尝试说明判断的依据。

(3)教师提问:你想研究这个问题吗?(小组研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4)教师小结:同学们,在300年前的18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为此,牛顿还制作了实验工具,后来称它为牛顿盘。

(5)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

(6)学生在课后,利用牛顿盘进行研究并思考: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附件一:

观察记录

记录人:记录时间

1、请记录手电筒光透过水棱镜在白纸上看到的现象及其位置,用小圆圈表示位置。

2、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附件二:

《利用牛顿盘来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记录

研究提示: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时间:

牛顿盘配色方案请写出旋转后牛顿盘合成光的颜色

科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厨房的用途和厨房中的主要物品,研究厨房中的水池;

2、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画布局简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的能力。

二、学习准备

1、课件

2、作业本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厨房是干什么用的?你觉得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

3、出示厨房图片:你观察过你们家的厨房吗?你知道厨房里都有些什么物品?

4、学生讨论、汇报。

5、厨房里管线多,电器多,风、水、火、电样样俱全。管线有水管、燃气管、排气管、暖气管等;五金电器少不了燃气灶台、抽油烟机、水池龙头三大样。现在又添了微波炉、干燥消毒碗柜、洗碗机、粉碎机、各种炊具等新品种。当然还少不了米面油盐。

6、教师根据图片画出厨房的布局简图,学生观察。

7、学生活动:画出自己家厨房的布局简图。

8、评价活动。

9、出示水池图片。

10、教师:厨房中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水池,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

11、介绍水池的结构。

12、作业:观察家中的水池并向家长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学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  科学教案词条  
教案

 《牛郎织女》教案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推荐度:牛郎织女教学设计推荐度:牛郎织女的诗句推荐度:牛郎织女的诗推荐度:牛郎织女的诗句古诗推荐度:相关推荐《牛郎织女》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展开)

教案

 幼儿《彩色的梦》教案

彩色的梦仿写推荐度:中国梦我的梦作文推荐度: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推荐度:幼儿美术教案推荐度:中国梦的体会推荐度:相关推荐幼儿《彩色的梦》教案模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