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课公开教案

课公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公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公开教案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本公开课教案准备利用教材资源,以故事为切入口,通过看动画课件,说句子、读儿歌、识汉字等,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看看、说说、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克服汉语拼音教学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毛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ɑieiui三个复韵母,读准音,认准形,正确书写,读准四声,会标调,会认“白、开、会、水”四个汉字。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意说简单的话,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ɑieiui组成的音节。

3.情感目标:养成认真观察事物,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韵母ɑieiui和掌握标调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韵母的发音要领。

教具:

课件、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1.复习单韵母ɑoeiuü(认读卡片,并读出顺口溜)。

师:生:

我读ɑ嘴巴张大ɑɑɑ

我读o嘴巴圆圆ooo

我读e嘴巴扁扁eee

我读i牙齿对齐iii

我读u嘴巴小圆uuu

我读ü嘴巴翘起üüü

2.揭示课题:看图说话学拼音9。

[设计思想:复韵母是由单韵母组成的`。在本环节通过重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准确呼读单韵母,熟悉拼读方法,能为学习新知打基础。]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动画课件,让学生看动画片。

2.观察图画,说出图意。

[设计思想:本环节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动画课件,把儿童带进故事世界里。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培养观察能力:既可进行语言训练,又可感知要学习的音节。]

三、学习韵母,指导拼读

(一)学习韵母ɑi

1.利用课件引出音节词“báitù”。

2.分析bái的声韵,引出要学习的ɑi并认识组成(引导学生认识组成后,教师要告知: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发一个音的韵母叫复韵母。)

3.学习ɑi的发音。

①教师讲述ɑi的发音要领:先张大嘴巴发ɑ的音,接着口形由大到小,很快滑向i,ɑ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时,一口气读成ɑi。

②听老师发音:做好口形跟老师发音。

③自由练习发音,互读互检。

④开火车读,汇报发音结果。

[设计思想:声韵母教学是拼音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互读互检,既有利做到发音准确,又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4.指导认形。

5.学习ɑi的四声和标调歌。

(1)复韵母ɑi也有四声,应该把声调标给谁呢?

(2)点击出示标调口诀,明确标调方法。

标调口诀:

ɑoeiuü

标调时按顺序排

i字标调要去点

iu并列标后边

[设计思想:在拼音教学中,ɑieiui是第一次教学的复韵母,因此,必需学会标调位置。]

(3)根据标调口诀,先给ɑi标调,再练习读四声。

6.先指导拼读báitù,再用“白兔”一词说话,还能用带有ɑi的其他声调的词说一句话。

(如:白兔真可爱;我爱祖国……)

[设计思想:再回情境图结合音节说话,为阅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用带有ɑi的其他声调的词说话,则可培养学生的学说普通话能力。]

(二)学习韵母ei

教师以同样的方法和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ei。

[设计思想:同样的学习内容,以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可使学生找到一条学习的途径。]

(三)学习韵母ui

利用课件引出“wūguī”后,让学生总结学习ɑiei的方法和内容,并能举一反三地学习ui。

[设计思想:由于学生知识的差异,本环节不强调学生能自主学习完所有像ɑiei的方法和内容。因此,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各小组在自主、合作、探究、推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写在四线格上的ɑieiui,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应如何书写。

2.练习书写一遍ɑieiui。

[设计思想;学生己学会了单韵母的书写。因此,对这三个复韵母的书写就不是难事。]

四、练习巩固,总结全课

1.找朋友,带帽子。

把三组有ɑoeiuü的头饰发给学生,并让另外三位学生找出一对朋友组成ɑieiui,且会帮ɑieiui带帽子。

[设计思想:学生在活动游戏中既巩固认识了ɑieiui的组成,又掌握标调方法。]

2.读自编儿歌:

三个朋友

xiǎobáitùméihuālù

小白兔,梅花鹿,

zhēnkěàizàibǐměi

真可爱;在比美。

xiǎowūguīdízichuī

小乌龟,笛子吹,

shuǐzhōngyóuláikāihuì

水中游;来开会。

(要求:自主认读,读正确、流利。)

3.读自编的儿歌,找ɑieiui音。

[设计思想:发明性使用教材,既可巩固已学知识,又可让学生享受到胜利的乐趣。]

4.总结。

课公开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3、激发学生热爱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2、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色彩。

教学模式

启发式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课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

二、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

1、欣赏课本麋鹿插图

2、通过观察图片,大家任务麋鹿可爱吗?生活的地方美吗?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快速浏览。

【讨论交流】

1、指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2、“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大丰自然保护区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适宜的气候,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3、指导朗读,读出自由、静谧的境界。

4、为什么说麋鹿是“四不像”?

【明确】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又被称作“四不像”

三、了解麋鹿的时候习性

【过渡】麋鹿的外形这么奇特,它的生活习性和其它鹿会相同吗?

1、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麋鹿的.生活习性与众不同在哪儿?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班级交流

【明确】“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自然繁殖力很低”

3、学习写法

1)列数字:“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到250千克左右,……脱换一次”

20作比较:“麋鹿角的各枝尖……指向前方”

四、了解传奇经历

1、麋鹿有怎样的传奇经历?默读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标记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指名分段朗读

3、梳理传奇经历

1)有麋鹿----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39头(数量)

2)3000多年前----汉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时间)

3)黄河长江中下游----北京南郊----英国----回到祖国(地点)

4、出示:“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新生活”

1)联系前文说说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2)引读第一段

5、指导朗读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麋鹿这一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它的传奇的经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意识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能保护它,热爱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完成《基础训练》

3、写两条保护动物的标语

课公开教案3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课公开教案4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

5.全班交流、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八、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一起爬 奋力 手脚并用 终于

老爷爷

作业设计: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sìshì) 暑假(jiàjiǎ)

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yìng)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住 日() ()念

作 做 工() 留() ()()业

相 像 ()声 ()片 好() 照()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 ,在 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 ,暗示

课公开教案5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抨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局部(“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局部(“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局部(“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小朋友?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身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无以复加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小朋友。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小朋友。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身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身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一起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顾惜地,就把自身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凄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发明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发生了倾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解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干发明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课公开教案6

课程内容:

1、素描的定义、产生及发展;

2、素质的基本分类和学习意义;

3、素描的工具和材料;

4、素质观察方法;

5、认识点、线、面

教学目的:了解素描的慨念,素描的含义、功能,素描的基本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三度空间的理解与素描的观察方法教学环节一、素描的定义

一、名词解释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 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二、素描的分类

按研究对象来划分可分为:研究性素描、表性性素描、速写;按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结构素描、写实素描。其中设计素描与素描创作都是在写实素描(也称光影素描)的基础上延伸与发展的。

① 研究性素描:一般指素描习作。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以达到充分地理解对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把握,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自然规律和塑造物象的能力。 ② 表性性素描:这是在充分理解物象的基础上主观性表现物象的一种素描形式。大多数应用于创作阶段

③ 速写: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洁概括的手法捕捉变动易失的对象的一种素描表现形式。速写可以为习作速写和创作性速写,也包括为创作收集素才的速写。

三、素描的工具与材料

绘画创作,除了不断在表现上寻求突破外,理解与掌握材料工具的特性,亦不容轻忽。因此,有效的掌握材料工具,才能确保创作意念的自由表达,使笔能随意转,游刃而有余。否则意到笔不到,创作的意念只会平白的消耗在材料的克服上,即使有再好的构思,再强烈的表现,亦是胎死腹中。

工具材料对素描而言,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不必过於拘泥,只要能符合素描学习的要求与效果,任何材料皆可运用。

1.铅笔

是素描练习上最常用的表现笔材。目前市面上的铅笔款式相当多,有木质铅笔、工程用自动铅笔、全铅笔、扁铅笔等,不一而足。款式不同是为了配合不同的需求,其所含笔心部份则大致雷同。笔心是由石墨与胶质混制而成,二者的混合比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软硬度。通常在铅笔末端,都会以[B](Black)及[B](Hard)的号数标明其软硬度。H的号数愈高,笔心愈硬愈淡,适合精密描绘。B的号数愈高,笔心则愈软愈黑,较适合素描练习使用,其中2B、6B最常使用。而介於二者之间的[HB],因笔心软硬适中,多用於笔记书写。

2.炭笔

炭笔种类繁多,除了木炭条外,更有以炭粉加胶混制成的各类炭精笔,由於炭笔可表现出较铅笔更深的暗色调,又易於大面积涂抹,故常作为素描练习的重要笔材。

◎木炭条

1.多以柳树、樱桃等新枝烧制而成,由於采集及烧制不易,故价格较为昂贵。

2.选择时以质地匀细、平直节少为佳。木炭条亦有粗细软硬之分,可依个人所需多加尝试

木炭条色黑质松,能快速且大面积的涂擦揩拭,适合大画面整体明暗之调整。不过因炭粉的附著力较差,完成品必须及时喷上一层固定喷胶,否则炭色极易浑浊脱落。

◎炭精笔、炭精条

皆为炭粉加胶合剂混制而成,故附著力较强,也就是较不易修改。除了黑色外,尚有白、黑褐、红褐等色制品,常用於速写。粉质的炭精笔性质类近於硬粉彩,故亦可作为粉彩画起稿施底之用。腊质炭精笔,附著力更强,涂抹更不易,画面易有乾涩之感,使用时得事先留意。

3.色粉笔、赭红色粉笔与粉彩笔

4.橡皮擦、可塑性橡皮必能使画者迈向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界。

四、认识点、线、面

1、体积

① 体积感

所谓体积,便是自然界的实体在三度空间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体积与空间是相对应的,体积是有的存在。而空间却是无的存在,也就是实与虚之间的关系。

② 明暗与结构

在素描的实际进行上,光影素描通常以感性出发,先掌握大体的造形及调子,再经由分析深入刻画细部,最后进行整体调整而完成画面。但结构素描的训练方式,则是由内而外的理性观察,再加以表现;

表现在人体上,便是透过解剖结构的理性观察与分析,再借助形体结构的几何构成来概括对象。

2、方向面

光线与结构面之间的.明暗变化,这种关系在明暗素描的练习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同的结构体,是由无数的结构面组合而成,而不同的结构面因光线的投射角度不同,而各具有不同的明暗调子,这种不同方向面的明暗变化,便是视觉上判断体积厚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在绘画的表现上也不例外。

3、三面五调

三面:黑、白、灰

五调:高光、中间调、明暗交界线、中间调,反光

高光:

在受光面部份,结构面上光线之入射角与反射至眼睛之反射角相等时,单位面积反射光量最多,故为受光面的最亮处,在结构体上呈现最白的调子。一般而言,高光泛指受光面较亮之调子,以别於中间调,而高光点理论上只有一点。

中间调:

亦为受光面部份,高光以外之结构面,因光线进行角度的关系,单位面积反射至眼睛的光量,则依其角度变化而逐渐减弱,在结构体的明暗上呈现较灰的调子。

明暗交界线:

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交界处,由於此处结构面与光线进行方向平行,单位面积的受光量几近於无,而且所受的反光量亦最少,因此在结构体中呈现最暗的调子。

反光:

受光面的明暗变化,受光源进行的方向所影响。而背光面则正好相反,其结构面的明暗变化,是受到反射光的影响,反光程度的强弱,会因光源强弱及反射物体结构面的方向、距离及材质的影响,光源愈强,反光愈强。也可以说,反光是背光面的光源,只是反光的来源通常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受光面的光源较为单一化,而反光则会因物体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变化。理论上,背光部份的明暗变化,一如受光面,不同的结构面,单位面积所受的反光程度不同,所呈现的调子,会因结构面的方向与反光进行的角度产生变化。在画面表现上,由於反光不似光源强,故多呈现灰色调子。

投影:

光源投射於结构体上,产生了受光面与背光面,而光源的进行受到结构体的阻隔,会在另一个结构体上产生投影。我们通常把物体的背光面称为阴,而投射在另一结构体所产生的投影称为影,即所谓的物体的阴影。投影的明暗调子,要根据投影部份的结构面材质而定。通常在写生练习中所观察到的投影,会受环境光线的影响,愈接近结构体的投影调子较暗,边缘线较清晰,愈远则较淡较模糊,这是因为一般的室内写生,光源较不统一,且容易受到周围各种反光的影响。

任何结构体在受光的情况下,由於结构面与光源的方向关系,基本上皆会产生以上五种明暗调子。五大调除了可以表现光线感外,更因不同方向的结构面会有不同的明暗变化,素描上便是利用这种方向面的明暗变化,暗示出结构体的体积感。

五、 课堂互动:

1、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与特性作示范

2、线条练习的示范

3、基本静物写生组合观察与绘画示范

思考:素描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

课公开教案7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理解“俺”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俺是中国人    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火热真挚)

俺爱中国     大声整齐继续更起劲    (很有感情)

原来都是日本伟人

现在都是中国伟人     (眼睛湿润)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谊

作业设计:

课内:誊写词语、组词、理解课文后填空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识文意;教学字词;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同学自同学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同学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考虑: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总结全文。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同学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身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费劲。)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费劲”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身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同学,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身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俺”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考虑:“俺”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俺”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俺”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俺是中国人,俺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俺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俺们都是中国人。

课公开教案8

课题:人教版第五册第三课好伙伴

课型:音乐活动课

开课班级:三(2)班

开课时间:20xx年4月20日上午

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同伴进行曲》增强小朋友们的友谊之情,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

2、 学跳集体舞《噢,苏姗娜》提高不朋友们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节奏练习中的十六分音符。

教具准备:课件、小军鼓、节奏条、大红花

教学流程:

一、 组织教学。

(1)听音乐《同伴进行曲》踏步进教室。

(2)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 模仿节奏游戏。

(过渡语: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请跟老师一起拍节奏好吗?)

(1)师击鼓:。

X XX XX X XXXX X XX XX X XXXXXX XXXXXX

(2)生跟教师分别模仿拍三遍。

(3)全班齐拍二遍。

(4)指名模仿拍一拍。

三、观看课件模仿生活中的节奏。

(过渡语:小朋友们的`节奏感真是太棒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节奏,你能把它模仿出来吗?)

(1)出示课件(火车、小狗、小猫、机枪、钟表等声音)

(2)指名说一说、拍一拍它们是怎么叫(响)的?

(3)出示节奏卡,教师任意点击课件,要求小朋友们找出相对应的节奏卡。

四、 追赶节奏游戏。

规则:(1)选出6—7名追赶队员站圆圈内。

(2)鼓手击鼓,其他小朋友传花,当鼓停时花落在谁手里,谁就表演节目。

(3)当节目表演完时,教师任意点击课件,追赶队员快速寻找相应的节奏条,找错了或者最后一个找到的淘汰。

五、集体舞《噢,苏姗娜》。

(1)观看舞蹈《我们的朋友在哪里》。

(2)过渡语:小朋友,通过二年的交往,你们一定交了很的好朋友,想请你的朋友跳舞吗?

(3)教师邀请小朋友们跳舞。

(4)小朋友们邀请听课的老师跳舞。

(5)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玩得高兴吗?老师祝你们开开心心每一天,愿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6)听音乐《噢,苏姗娜》舞蹈出教室。

课公开教案9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综合形式的音乐活动,大胆、愉快地歌唱和伴奏。

2、了解盆碗碟杯敲出的不同声音体现。

3、懂得爱惜物品、轻拿轻放。

活动准备:

盆、碗、碟、杯各12份、筷子人手1根、图谱、节奏卡、魔术箱、沙球、小鼓各1个、音乐磁带、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1、练声《我爱我的小鼓》,要求嘴巴要张开,自然地发声。(C—D调)

56 54| 3 1 |21 23| 5 - |333| 555| 33 22| 1-||

我爱我的小鼓,小鼓怎么叫,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我爱我的沙球,沙球怎么叫,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我爱我的铃铛,铃铛怎么叫,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

(改编了《小动物的叫声》,把这首歌曲中的沙球、小鼓等声音在练声中练习,无形中为教唱歌曲做准备。)

2、魔术:猜猜是什么东西在响?引出歌曲名称。

3、完整欣赏:教师有表情的演唱(清唱)和演奏,幼儿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带来的优美意境。

(1)你听到了歌里唱了些什么?

(2)盆、碗、碟、杯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4、节奏练习:出示节奏卡XX XX | XX X | ,引导幼儿用跺脚、拍手、拍肩、拍腿等不同的动作表现节奏。

5、学习歌词:

(1)结合图谱幼儿朗诵歌词的前半部分,并用手拍出后半部分的节奏。

(2)一分钟自由敲打:幼儿拿出盆碗碟杯,在一分钟内尝试选择自己觉得好听的部位进行打击乐。

A、要求幼儿轻拿轻放、小心拿好、爱惜物品。

B、给小朋友一分钟的时间,尝试选择敲哪个部位最好听,提醒幼儿不要敲得太用力。

(3)师幼配乐朗诵乐曲前半部分中的"歌词,并拍打出后半部分的节奏。

6、学习演唱和演奏。

(1)教师演唱前半部分,幼儿拍打后半部分节奏。提醒幼儿听好中间的间奏。(1次)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在盆碗碟杯说话的节奏时敲击餐具,体验盆碗碟杯敲出来的美妙动听的音乐。(第一次)

(3)幼儿再次完整地、有表演地演唱演奏。

(4)相互交换餐具再次演唱和演奏。(1次)

7、活动延伸:

(1)将餐具、音乐投放到表演角中,让幼儿区角活动中继续演唱和演奏。

(2)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演唱演奏此歌曲。

课公开教案10

课题《鸿门宴》开课地点科学楼梯教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可通过对《鸿门宴》情节的解读以及穿插诵读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

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

教学方法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饭局”导入,穿插图片。"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鸿门宴》。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饭局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

二、作者简介

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三、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刘邦集团项羽集团

沛公(刘邦)项羽(项王)

曹无伤(沛公左司马)范增(项王军师,亚父)

张良(沛公谋士)项伯(项羽季父)

樊哙(沛公之参乘)项庄(项羽堂兄)

注:亚父,亚,次也,对之尊敬仅次于父

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季父即最小的叔叔

四、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上人物的活动,理清全文故事情节

宴会前

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定策—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王设宴—(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王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王赐酒肉

宴会后

沛公逃离—张良留谢—亚父破斗—诛杀无伤

五、合作探究

探究一、《鸿门宴》之座次文化礼仪

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刘邦的参乘樊哙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冲入营帐,“披帷西向立”。樊哙地位比张良又下一等,此时他虽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却仍然不忘规矩,不仅站立,而且“西向”。樊哙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那么现代宴席座次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桌次排列

其一,居中为上。即各桌围在一起时,居于正中央的邢张餐桌应为主桌。

其二,以右为上。即面朝正门,主桌右边的桌次高于主桌左边的桌次。

其三,以远为上。即距离宴会厅正门远的桌次高于距正门近的桌次。

其四,临合为上。即临近舞台的桌次高于距离舞台远的桌次。

位次排列

其一,面门为主。指在每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居中位置为主位,主位右侧为主宾位。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主宾坐在主位,而请主人坐在主宾位。

其二,右高左低。指在每张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应以该桌主人。

其三,高近低远。指在每张餐桌上,距离该桌主人近的位次高,远的位次低。

其四,各桌同向。指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其他各桌的主位均应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探究二、有人说《鸿门宴》预示着刘项双方将来的成败,对此你怎么看?

项羽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多次拒绝范增诛杀刘邦的计谋)

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被刘邦三言两语就忽悠过去)

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听信刘邦,不应范增,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不究逃席,安然受璧)

养奸贻患,胸无城府。(轻信项伯和刘邦之言)

刘邦

从善如流,知人善用(以商量的语气和张良对话,听从张良计策;听从樊哙计策逃离)

能言善变,能屈能伸(对项伯像兄长一样对待,对于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不以为意)

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对项伯和项王的一番话以及和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见机能断,有奸必肃(出了宴会立即逃离,回去诛杀曹无伤)

看一看,以下这些性格中你是否位列其中?

脾气暴躁焦虑紧张

忍耐忧郁钻牛角尖

多疑嫉妒拖拉散漫

这些在常人看似不好的性格是否就一定都会导致失败呢?

性格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要善于发挥性格的长处,扬长避短,使身心愉悦,方能迈向成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解,翻译1、2段

杨遵清

课公开教案1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三大改造评论

导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在上节我们学习了工业化的起步,我们用一五计划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当时都取得了那些显著的成就?(课件出示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

生:(学生回答)

师:这些都说明一五计划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农业相对就滞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国家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三大改造(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三大改造的目标是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先确定改造的目标,就是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板书)

(一)农业改造

同学们,还记得在这之前国家针对农村进行的一次改革吗?

生:土地改革

师:那土地改革之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生:(学生回答)

师:其实,土地改革成为我们三大改造的基础,因为土地改革使得我国当时的农业恢复了发展。但它能保证农业长期发展吗?

生:不能。

师:那后来农业的发展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呢?

生:(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当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困难)

师:比如水力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怎样解决的?

生:修改渠道、挖井等

师:那么这些工作一个人做起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这些工作都需要要集体来完成。下面我们再通过一道数学题来了解一下当时分散经营的弊端

(课件出示)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生:答: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师:这些都说明分散经营已经阻碍了当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当时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提高,而工业中需要的很多原料都需要农业来提供,农业的产量远远达不到工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农业拖了工业的后腿。即工业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对农业进行改造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

师:那么国家在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下是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呢?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国家当时对农业改造的决定。(多媒体播放短片)

看过短片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国家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呢?

生:吧分散的个体农民集中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师:很好。也就是大家合作来进行生产。那么这种合作的方式取得的成效如何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出回答,同时课件出示到1956年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数据)

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23页的小字内容)提问:当时的农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支持的态度?

生:不是

师:那么后来又有了怎样的转变?

生:积极参加

师:对,那这是为什么呢?(课件出示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的图片)

生:农民看到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师:对。生产合作社就是农民把自己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具搜集中起来共同使用,分工协作,使土地资源、劳动工具、劳动力等都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产生了很高的效益,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课件展示图片,强调农民当时的心情)

师:看到农业合作社有这么大的作用,全国农民都踊跃参加合作社。不久就掀起了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学生回答年代),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从我们家乡的建国合作社来看,农民将土地入股之后,土地就由原来的农民个人所有,变成了归谁所有了?

生:归合作社所有。

师:这样才能发挥出集体的优势,对不对?

生:对。

(二)手工业的改造

师:在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对手工业进行了改造。应为当时广大农村和城市里的手工业者仍很贫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当时手工业也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所以手工业者的生活很艰难。

师:那么同学们,既然也是因为大家各干各的,才导致大家都受穷,那能不能采取和农业一样的方法来帮助手工业者?

生:能。

师:所以国家决定同样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对手工业的改造。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场景,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合作的好处有哪些?

生:(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师:不管是手工业的改造还是农业的改造,是吧农民的利益增大了,因此事比较顺利的,那还有一个产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那么对它的改造相对来说是容易呢还是困难呢?

生:困难

师:因为改造可能会使资本家的利益受到损失。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生:公私合营。

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公私合营是不是国家把资本家的产业全部吃掉呢?

生:不是。

师:为此国家当时出台了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呢?

生:赎买政策。

师: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个改造的过程,以及赎买政策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多媒体播放短片视频)

师:改造既然是公私合营,自然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那哪一方说了算?

生:公方。

师:通过短片,来说一下资本家的身份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生:由资本家转变为拿工资的劳动者,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师适当引导)

师:资本家的态度一开始就是愿意的吗?

生:不是

师:对,我们看到了资本家一开始是不大愿意的,是有顾虑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损失,但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生:积极配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生:赎买政策

师:什么是赎买政策?

生:按资本家在企业当中的资本发给资本家一定的定息。

师:讨论一下这种赎买政策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引导)这种赎买政策,既把资本家的工厂收归国有,又对民族资本家的工作做了合理的安排,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和平过渡。

师:因此,这是一种和平赎买政策,在我国当时具体的社会形式下是一项创举!1956年初,全国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链接投影图片: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家每年拿定息,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他们也挺满意的。我们还是用原来的机器,产量现在都达到设计能力的140%了!

师:大家看,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达到目的了没有?

生:达到了。

(四)结果

师: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学们,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土地、农具和工厂、原料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把由原来归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家所有变成了归集体和国家公有。

师:也就是说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什么所有制的任务?

生:社会主义公有制。

师:这就是三大改造的实质,所以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同步投影明确三大改造的实质,并板书)通过三大改造,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三大改造的伟大意义。

3、缺点

师:那么同学们,三大改造是否就是完美的?有没有缺点?

生:有缺点。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师:这些缺点和其他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给我国后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这也是我们对三大改造不可忽略的认识。

(课件出示反思历史,关照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例如:学习、生活等)

师: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来讨论之后再回答。

生:合作、互相帮助等(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同学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此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课公开教案12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课公开教案13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平衡、钻爬和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力量。

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互相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幼儿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木制长凳8条(每条长2.6米、宽0.2米、高0.28米)、 地毯(长20米、宽10米)、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

我们苏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小桥,好看又好玩,我们一起来想法玩一玩有趣的“姑苏桥”。

2.幼儿三人一组站在长凳上,听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做热身操:

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关节运动―跳跃运动。

3.探索“钻桥洞”游戏

(1)在凳子下面让幼儿探索“钻桥洞”。

(2)鼓励幼儿在“钻桥洞”时,充分开动脑筋,手脚协调、 灵活地运用最快最好的方法通过。

(3)提醒幼儿在“钻桥洞”时,不要拥挤,按秩序鱼贯通过。

4.跨跳“小小桥”游戏

(1)要求:幼儿依次跨越过每个“小小桥”。

(2)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可用一脚踏在“小小桥”上,然后跳下。

(3)集合幼儿,教师边请个别幼儿演示, 边指出过“小小桥”方法。

(4)继续进行过“小小桥”练。

5.游“姑苏桥”

(1)将8条长凳摆设,让幼儿进行走过“姑苏桥”游戏。

(2)幼儿分成四组,依次进行。

(3)提醒幼儿用快而稳的方法通过“姑苏桥”。 为增加游戏难度,可把桥分开一定距离,让幼儿跨过。

6.走“多层桥”与“斜坡桥”

(1)将长凳叠放成多层桥(二层――三层――四层)、斜坡桥。

(2)教师谈话后,幼儿可自主选择桥进行锻炼。 提醒幼儿由高处往下跳时,屈膝下蹲,轻轻落地,保持平衡,注意自我保护。

(3)集合幼儿,教师进行讲评和演示。幼儿继续练习。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多层桥的高度。

7.放松操,听音乐跟教师一起做放松活动。

8.活动简评:对主动、积极投入活动和活动能力有提高的幼儿作切合实际的.评价。

9.幼儿整理器材、离开场地。

评析

这是一次成功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意识明确

这次活动,从设计到实践,始终围绕一条目标主线展开,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行为适应性等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活动,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内容新颖有趣

利用了平时意想不到但能用于体育教学的长凳作为器材或玩具,并选择了“趣游姑苏桥”的主题,顺着情节的发展,设计了钻桥洞――跨小小桥――走多层桥、斜坡桥等多种颇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动,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锻炼活动。各个分解的游戏,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层次,又衔接自然,是一次内容完整小步递进的教育活动。

三、形式灵活多样

围绕目的和各个内容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采用幼儿个体的、伙伴结合的、集体活动的多种形式交替出现,灵活变化。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自主选择;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改变了“一刀切”、“一个样”的环境创设,使得体质、性格、活动能力有差异的幼儿都得到提高。

四、体现活动的主体

这次教育活动,自始至终在创设的心理环境方面,是宽松、自由、愉快的,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较高,情绪高涨。教师能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调整,有效地调节运动强度、心理负荷,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课公开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和练习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完成练习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习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习

1、完成习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习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习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习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习都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课公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教案《‘教案’声声慢教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公开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公开  公开词条  课公开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反思推荐度:中班语言活动元宵节教案推荐度:中班语言《请谁来帮忙》活动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品】中班语言活动...(展开)

教案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展开)

教案教案

 小班社会教案

小班社会《我会排队》教案推荐度:小班社会《垃圾分类》教案推荐度:小班社会适应活动教案推荐度: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推荐度:相关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