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6的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再让6人到前面来。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 65 63 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各自做题,把得数填在书上,共同较对。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A 6个2相加是多少?

B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去观察图再进行讨论并集体讨论。

5、课堂作业,做想一想第三题。

四、总结评价。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1、做一做1-3题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十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十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2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1-12页练习二。第3-9题。

【教学目标】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3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 –8 =

10 –8 =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第4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7、6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l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第5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7、6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5-16页练习三3-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熟练掌握“想加算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看谁都能算对。

[及时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以提高退位减法的计算速度。]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读懂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从图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完成P16页的第9题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ll—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十几减8、7、6的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个别同学在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还不够准确,还需加强口算训练。

第6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4、做一做的内容、思考题及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能完成十几减5、4、3、2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讨论,展示汇报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你任选一道题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12-4,想“4+8=12,所以12-4=8”,若学生提出“因为12-5=7,所以12-4=8”也是允许的。]

(3)小结。我们在计算十几减几时,学生会逐步喜欢“想加算减法”,已达到熟练计算,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引导学生思考:被减数增加了,减法算式的数量怎么减少了?算式12-2、13-2和13-3还是退位减法吗?]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5、4、3、2

12-5=7 11-4=6

12-4=8 11-3=7

12-3=9 11-2=8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选择“想加算减法”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悉这种计算方法,这节课的学习,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想过,计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7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l8第3题。

3 6 7

11-4= 13-7= 15-8=

5 8 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第8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立体的图形

2、动手制作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3、学会分类,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课堂结构:

欣赏——初步抽象——制作了解——介绍特点——自我分类——反思小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言

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这样的图片。

二、欣赏物体

天安门——金字塔——世贸大厦(9.11)——比萨斜塔——家庭组图——杯子

三、立体图形的抽象

1、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物体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精巧别致,但都是由基本的立体图形(板书)组成。我们再来看一看它们包含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

2、天安门——三棱柱 金字塔——四棱锥 笔 筒——长方体

风 车——圆锥、圆柱 魔 方——正方体 足 球——球

3、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中像这些立体图形?

生:金砖、冰激凌蛋桶、子弹头、桌子…………

四、建立感性认识

1、过渡: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和同学们讲到的的一些立体图形,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制作的,今天我们也要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每个小组来制作的一个立体模型。

2、复习平面图形。

3、制作立体图形模型。

1)教师出示制作提纲

友情提示:

A.小组讨论,你们喜欢制作哪个图形,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B.先要观察材料,要动手比一比、想一想,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后,才能用胶带粘。

C.制作模型时,要有分工,要有合作

D.制作完成以后,给你们的作品起个名字,并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作品的特点。]

2)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组长上来选取材料,有的小组向老师的借模型进行参考,也有的小组参考材料袋上的图形。

生甲:长方体,因为只要把六个长方形用胶带粘起来就行了?

生乙:我不希望第三个图形(圆柱体),他上面是个圆,没学过,不好做。

生丙:用一张纸卷一下不就行了。

生乙:没有上面的.圆,弄不好就扁了?

……

3)学生汇报,并把作品粘贴在小黑板上。

生甲:(正方体)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乙:(三棱锥)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三角形,我们给它起名字叫它稳定形,

师:为什么?

生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这个图形所有的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它更加稳定。

生丙:(梯形坝)我们做的立体图形特点是有两个面都是梯形,其余的面都是长方形。

生戊:(圆柱体)我们制作的图形有点特别,更其他小组的不一样。

师:你为什么用特别这个词语?

生戊:它上下用的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圆形,中间用的是长方形,把他卷起来了,不直了。

……

五、初步独立自主地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这些立体图形,他们长的形状不一样,但它们有些地方还是有共同特点的,请你们根据共同特点,把他们分分类?

每人自己先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这组同学是怎样想的?(两至三组)40’

学生讨论。

学生甲组:我们把(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梯形坝)成为一组,因为它们上下都一样大,(圆柱体)、(圆锥)、(球)成为一组,它们表面不是直的,是弯曲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因为它们有一头是尖的。

学生乙:既然一头是尖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那么(圆锥)也应该加入到这一组。

学生丙:同样道理,(圆柱体)也是上下一样大的,他也应该归到到第一组去。

……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制作了立体模型,给它们起了名字,它们在数学上科学的名称到底叫什么,它们还有哪些的奥秘,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还会继续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如果同学们很有兴趣,回家以后可以自己进行自学。

那么,今天的每个同学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呢?请同学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总结。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这种方法可以在哪些时候用?

4、哪个同学的表现,你最喜欢?简要说明。

5、你的哪些行为对别人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词条  小学  小学词条  小学数学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

大班美术教案《我设计的小区》推荐度: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推荐度:十二生肖大班美术教案推荐度:大班美术刮画教案推荐度:大班美术涂鸦活动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大班美术教...(展开)

教案教案

 大班歌唱三只猴子教案

大班歌唱三只猴子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展开)

教案

 小班音乐教案

小班音乐游戏教案推荐度:小班音乐《水果歌》教案推荐度:小班音乐欣赏教案推荐度:《小枕头》小班音乐教案推荐度:小班音乐活动《小手拍拍》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小班...(展开)